第一章 柯尼斯堡之根 1
1.1 童年 2
1.2 中学时代 6
1.3 大学时代 8
1.4 一场竞赛 14
1.5 博士论文 18
1.6 电动力学的力学基础 21
第二章 定航向 25
2.1 错失良机 25
2.2 服兵役 29
2.3 矿物学间奏曲 32
2.4 坚持,还是放弃? 41
2.5 走近克莱因 47
2.6 物理学,还是数学? 50
第三章 在格丁根任克莱因助手 54
3.1 物理数学 55
3.2 “之后我将会成为无薪讲师” 59
3.3 阅览室与模型收集 63
3.4 大学任教资格 66
3.5 无薪讲师 71
3.6 订婚 80
第四章 克劳斯塔尔 84
4.1 来自美国的工作机会 85
4.2 赴任克劳斯塔尔矿业学院 87
4.3 矿业学院 93
4.4 婚礼 98
4.5 陀螺仪和电动力学问题 103
4.6 为《百科全书》系列丛书组稿而旅行 109
4.7 “陀螺仪十《百科全书》=亚琛推荐” 118
第五章 亚琛 123
5.1 任命的背景 124
5.2 靠近技术 128
5.3 技术鉴定专家 133
5.4 家庭生活 139
5.5 职责和偏好 143
5.6 电子的“超级力学” 149
5.7 “实际上我不适合当工程教授,我是一名物理学家” 153
第六章 慕尼黑 158
6.1 学术传统 160
6.2 关于电子论的争论 164
6.3 索末菲学派的起源 169
6.4 用数学手段来处理 179
6.5 “h发现” 185
6.6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 190
6.7 X射线和晶体 196
第七章 和平物理学与战争物理学 207
7.1 “在我看来,政治前途极其黑暗” 208
7.2 回归理论 210
7.3 前线来信 216
7.4 推广玻尔的原子模型 220
7.5 成功 230
7.6 战争物理学 234
7.7 悲喜交替 240
第八章 量子教皇 244
8.1 原子结构和光谱线 245
8.2 德国物理学会的内部纷争 248
8.3 访问玻尔 255
8.4 一个新的量子数 262
8.5 教师和学生 266
8.6 原子物理学的圣经 271
8.7 路西塔尼亚纪念章 275
8.8 麦迪逊的卡尔·舒尔兹教授 278
8.9 加州印象 288
8.10 实用光谱学 292
第九章 波动力学 297
9.1 模型的危机 298
9.2 “我们相信海森伯,但是用薛定谔方程计算” 303
9.3 金属电子论 311
9.4 普朗克的继任者 315
9.5 “不是索末菲,而是舍普费尔” 318
9.6 伏特大会 321
9.7 波动力学补充 323
第十章 文化信使 327
10.1 国际舞台上的德国科学 328
10.2 印度的旅行印象 330
10.3 德国科学在中国的据点 336
10.4 在日本过生日 339
10.5 帕萨迪纳的客座教授 343
10.6 第二次穿越美国 348
10.7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352
10.8 与斯塔克的争吵 355
10.9 再度踏上旅途 358
10.10 整合新理论 364
第十一章 下坡路 369
11.1 新公务员法的后果 370
11.2 一个骗人的常态 377
11.3 被推迟的“退休” 382
11.4 “德意志物理学” 386
11.5 科学靠边站 389
11.6 70岁生日 392
11.7 继任者之争的决议 396
第十二章 痛苦的岁月 400
12.1 丑闻加剧 401
12.2 “德意志物理学”的终结 404
12.3 政治怀疑 408
12.4 海军舰队的研究任务 415
12.5 理论物理学讲义 418
12.6 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420
第十三章 继续前行 423
13.1 去纳粹化 424
13.2 临时性的新起点 428
13.3 “我也赌英美会赢” 434
13.4 教师的荣誉 438
13.5 80岁生日 440
13.6 晚年的工作 443
13.7 晚年时光 445
第十四章 对后世的影响 449
14.1 讣告 450
14.2 物理学史上的领军人物 452
14.3 精细结构常数 454
14.4 “索末菲之谜” 457
14.5 从“太平洋问题”到暗物质 460
14.6 遗恨诺贝尔奖 462
跋 464
摘要 467
缩写词 471
参考文献 474
图片目录 513
人名索引 515
译后记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