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本书目的 1
1.1.1 仪式:窄式定义 5
1.1.2 仪式的各种定义 6
1.1.3 基于“人际关系”的定义 9
1.1.4 群内仪式:示例 12
1.2 方法论及语料 14
1.2.1 方法论 14
1.2.2 语料 15
1.3 本书结构 18
2 人际关系视角下的仪式界定 23
2.1 引言 23
2.1.1 仪式及人际关系视角 23
2.1.2 聚焦仪式与(不)礼貌界面 24
2.1.3 结构 28
2.2 图式行为与规约 29
2.2.1 人际关系沟通中的图式行为 29
2.2.2 规约 33
2.3 人际关系仪式 43
2.3.1 模仿 43
2.3.2 模仿的运作 46
2.3.3 模仿的可视性 48
2.4 结语 50
3 群内仪式的运作:两则个案研究 51
3.1 引言 51
3.1.1 范围 53
3.2 群内仪式的形式与功能特征:关于匈牙利语电邮的个案研究 53
3.2.1 语料 53
3.2.2 形式特征:形式、序列与激活 56
3.2.3 功能特征 60
3.3 群内仪式与社交网络身份的构建:关于汉语古代信函的个案研究 64
3.3.1 语料 66
3.3.2 第一类:非对比性身份的形成 67
3.3.3 第二类:对比性(反社会规约)仪式实践 73
3.4 结语 77
4 人际关系仪式的分类体系 78
4.1 引言 78
4.1.1 关于仪式行为的既往分类体系 78
4.1.2 基于人际关系的分类体系 81
4.2 人际关系仪式的类型 85
4.2.1 隐性仪式 85
4.2.2 个人仪式 93
4.2.3 群内与社会仪式 98
4.3 结语 102
5 识别、情感性和情绪性 104
5.1 引言 104
5.1.1 识别 105
5.1.2 情感性和情绪性 111
5.2 互动中仪式的识别 114
5.3 人际关系仪式的情感效应及情绪性 125
5.4 结语 133
6 破坏性人际关系仪式 135
6.1 引言 135
6.1.1 破坏性人际关系仪式的定义 135
6.1.2 分析该类型仪式的意义 139
6.1.3 语料及结构 142
6.2 骂名 143
6.3 各种特点 148
6.3.1 反复该做不做 149
6.3.2 反复隐性冒犯 155
6.3.3 反复提及骂名 159
6.4 对仪式实践的不同感知 161
6.4.1 对破坏性仪式的公众评价 162
6.4.2 参与者/旁观者视角 166
6.5 结语 173
7 结论 175
7.1 分析框架 175
7.1.1 跨文化仪式研究课题 177
7.2 研究展望 182
注释 185
术语表 197
参考文献 202
索引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