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回顾 8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第一章 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17
第一节 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 18
第二节 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 20
第三节 市舶法则 21
一、向商船发放「公凭」 22
二、「禁榷」、「抽解」、「和买」制度 23
三、商船返航规定 24
第二章 日本海关检查和市场管理 27
第一节 延喜年间的「锁国」禁令 28
一、禁止出海的「渡海制」 29
二、禁止私自购买唐物「禁购令」 30
三、限制唐船过于频繁来日的「年纪制」禁令 31
第二节 「存问」 32
第三节 「阵定」 37
第四节 「回却」 39
第五节 「和市」 42
第六节 船数的限制 46
第三章 宋日贸易及其海上交通 51
第一节 宋朝和日本的主要贸易口岸 52
一、明州(奉国军、庆元、宁波) 52
二、温州 56
三、博多 56
四、大轮田泊 58
五、肥前 59
六、环日本海的港口越前 59
第二节 航海线路 60
一、明州——博多线 60
二、大轮田泊——明州线 61
三、其他线路 61
第三节 航海时间 62
第四节 商船 63
一、宋船 64
二、倭船 66
第五节 海盗 67
第四章 宋日贸易与平氏 71
第一节 平盛清「开国」 71
第二节 治理濑户内海 73
第三节 修建「大轮田泊」 74
第五章 在日宋商的贸易活动及其与当地社会 79
第一节 宋商「纲首」 80
第二节 从宾馆式的「封闭贸易」到「唐房」的「住番贸易」 85
一、封闭贸易 85
二、唐房 90
第三节 贸易冲突 96
一、贸易纠纷 96
二、经济利益的牺牲品 98
三、教派纷争的受害者 100
1.延历寺(比叡山)→大山寺(智山寺、宝满山)→大宰府派 101
2.石清水八幡宫→筥崎宫派 102
第四节 唐货 105
第五节 倭货 110
第六节 货币 112
一、「砂金」 112
二、铜钱 115
第七节 交流语言 116
一、笔谈 116
二、日语交流 116
三、翻译沟通 117
第八节 联姻 119
第九节 融入 124
第十节 宋商墓地 126
第六章 宋商的政治作用——为多国政府传递国书 129
第一节 市舶司公凭 130
一、陈文祐「奉国军市舶司公凭」 130
二、李充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 132
第二节 大宰府公检 135
第三节 福州牒 138
第四节 温州牒 139
第五节 台州牒 142
第六节 「派遣僧」和「偷渡僧」 143
一、「派遣僧」嘉因的入宋「太政官符」 143
二、「偷渡僧」戒觉的入宋「表文」 146
第七节 宋朝初期宋商充当国使连续传递国书 150
第八节 北宋末期宋商充当国使传递国书 160
第九节 宋日两国文书中年号问题探析 164
一、奉金、元正朔、日月同 165
二、年号殊、日月同 167
三、双年号、日月同 168
四、无年号、日月同 169
五、采用对方年号、日月同 170
第七章 「在日宋商」群像 173
第一节 孙忠 173
一、屡次险遭遣返 174
二、屡次打官司 174
三、替中日两国政府传递国书 175
第二节 谢国明 179
一、不断资助前往宋寻求佛法的僧人 179
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 180
三、购置田产结交豪门 181
第三节 周良史 184
第四节 慕晏诚 185
第五节 林? 187
第六节 朱仁聪 188
第七节 曾令文 191
第八节 周文德 192
第九节 李充 193
第十节 宋商和日本僧人 193
一、郑仁德和?然 193
二、孙忠和仲回、诚寻 195
三、刘琨和戒觉 197
四、李德昭、杨三纲和荣西 198
五、庄次郎、苏张六和俊芿 200
六、谢国明和圆尔 201
第十一节 宋商与中华文明圈的构建 202
第八章 史料中的几处疑点 207
疑点一:宋日贸易中宋商易名探析 207
疑点二:日本史书中李充「公凭」中出现的漏记 213
疑点三:诚寻究竟是坐谁的船渡宋的? 215
结论 217
附表一:北宋「在日宋商」活动一览表 223
附表二:南宋「在日宋商」活动一览表 235
附表三:日本新旧地名对比一览表 241
附表四:宋日年号对照表 243
附图:有关史料图片 251
参考文献 265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