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进展 3
一、国内研究现状 3
二、国外研究现状 4
第二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及其相关概念 5
一、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 5
二、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小城镇 7
三、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村 7
四、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地 8
五、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核心区域 8
六、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增长极 9
七、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 9
第三节 创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的意义 10
一、有利于建设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
二、有利于让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0
三、有利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11
四、有利于搞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新时期反贫困开发工作 12
五、有利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色城镇化建设 12
六、有利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特色文化 13
七、有利于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3
八、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
九、有利于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特殊生态环境 14
第四节 创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目标 15
一、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交流的场所 15
二、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团结的纽带 15
三、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和谐的乐园 16
四、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文化的载体 16
五、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发展的动力 17
六、建成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民族繁荣的基地 17
第二章 德峨中心区域 19
第一节 地理环境 21
一、地理位置 21
二、历史沿革 22
三、地貌气候 23
第二节 社会结构 24
一、民族构成 24
二、村寨构成 26
三、村寨特点 29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 31
一、经济稳步发展 31
二、社会和谐进步 37
三、生态环境状态良好 38
第四节 发展“四大差距” 41
一、贫困地区中最贫困的地区 41
二、农村中最边远的农村 42
三、当地各民族中最落后的民族 44
四、享受民族优惠政策实惠最少 45
第五节 发展空间环境 47
一、地域广阔的经济区域 47
二、多民族聚居的经济区域 47
三、环境复杂多样的经济区域 48
四、中心地带的经济区域 48
五、战略地位的经济区域 48
六、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 49
七、最贫困的经济区域 49
八、合作共赢的经济区域 50
九、区域未来走向 50
第三章 德峨街小集市 55
第一节 小集市 57
一、小集市的称谓 57
二、小集市的渊源 57
三、小集市的性质 58
四、小集市的形成 58
第二节 德峨小集市 59
一、德峨小集市的概况 59
二、德峨小集市的特点 60
第三节 德峨街小集市 63
一、德峨街小集市的历史 63
二、德峨街小集市的现状 64
三、德峨街小集市的结构 66
四、德峨街小集市的功能 71
五、德峨街小集市的地位 73
第四章 德峨苗城发展规划 75
第一节 德峨苗城功能定位 77
一、山区苗城 77
二、生态苗城 78
三、商贸苗城 78
四、旅游苗城 80
五、文化苗城 81
第二节 德峨苗城总体规划 84
一、城南区行政中心 84
二、城西区居住中心 85
三、城北区商贸中心 86
四、城东区文化中心 88
第三节 德峨苗城运营管理 89
一、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89
二、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 90
三、全面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92
四、全面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93
第五章 德峨苗城特色优势产业 97
第一节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意义 99
一、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99
二、有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00
三、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 100
第二节 发展特色优势旅游业 101
一、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01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04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105
四、旅游业大品牌打造 107
五、旅游业大空间整合 109
六、旅游业大区域联动 111
七、旅游业大企业运作 112
八、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113
九、旅游保障体系建设 115
第三节 发展特色优势加工业 117
一、加工业发展基础 117
二、发展民族服饰加工业 118
三、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 120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22
第四节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124
一、发展优质烤烟种植业 124
二、发展青蒿种植业 125
三、发展特色养殖业 127
第六章 德峨苗城反贫困开发 131
第一节 反贫困开发基础 133
一、反贫困开发贫困基础 133
二、反贫困开发资源基础 135
三、反贫困开发经验基础 137
四、反贫困开发前景基础 141
第二节 主流反贫困开发模式 142
一、资源开发反贫困模式 142
二、特色优势产业反贫困模式 145
三、整村推进反贫困模式 147
四、主流反贫困开发模式深层反思 150
第三节 城镇化反贫困开发 151
一、城镇化反贫困开发本质 151
二、城镇化反贫困开发效应 153
三、城镇化反贫困开发体系 156
第四节 返贫困防御体系 160
一、返贫困特点 160
二、返贫困负面影响 162
三、返贫困启示 163
四、返贫困防御体系 165
第七章 德峨苗城新农村建设 169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目标定位 171
一、新农村建设特殊环境 171
二、新农村建设目标定位 173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关系 175
一、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75
二、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关系 176
三、资源独享和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 177
四、村民利益和村民负担之间的关系 178
五、尊重村民意愿和政府积极引导之间的关系 178
六、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80
七、新农村建设和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之间的关系 181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战略 182
一、立足长远,建设新农村 182
二、统筹全局,建设新农村 183
三、优选模式,建设新农村 184
四、突破难点,建设新农村 185
第八章 德峨苗城民族特色文化发展 189
第一节 民族特色文化 191
一、民族历史文化 191
二、民族传统文化 193
三、民族自然生态文化 200
第二节 民族特色文化价值 202
一、研究价值 202
二、社会价值 204
三、经济价值 207
第三节 民族特色文化现状 208
一、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208
二、民族文化资料挖掘、搜集和整理成效显著 210
三、民族歌舞创作精彩纷呈 211
四、民族节庆办得有声有色 212
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14
六、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214
七、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效果初显 215
八、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问题 216
第四节 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思路 217
一、强化对民族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 218
二、制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219
三、全面普查民族文化遗产 220
四、建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21
五、绘制民族文化遗产分布图 222
六、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23
七、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机制 224
第九章 德峨苗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27
第一节 民族关系类型 229
一、聚居民族与杂居民族的关系 229
二、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的关系 230
三、自治民族与自治民族的关系 231
四、自治民族内支系与支系之间的关系 232
五、区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233
第二节 和谐民族关系 234
一、政治关系和谐 234
二、经济关系和谐 235
三、文化关系和谐 237
四、社会关系和谐 238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42
一、德峨各族自治区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42
二、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244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贯彻落实中的问题 246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50
第十章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应用 255
第一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 257
一、小集市发展理论 257
二、四大差距理论 258
三、六重目标理论 259
四、双中心定位理论 259
五、分享成果理论 261
六、能量极化扩散理论 262
第二节 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理论应用 263
一、“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重要性 263
二、“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普遍性 263
三、“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特殊性 264
第三节 对策建议 266
一、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不要忽视“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在推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267
二、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应该编制“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发展专项规划,有效地保障“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可持续发展 268
三、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把“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建设成为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的途径和模式,并拿出发展壮大“集”“市”“圩”“街”“场”等小集市的具体构想 269
四、百色市人民政府、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该把德峨苗城建成一个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小城镇,促进德峨少数民族小聚居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70
附件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