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的理论研究 3
约束性国际规范的供给困境及其解决——以19世纪国际反贩奴规范为例&康杰 3
导言:问题的提出 3
一、理性主义视角的局限 5
二、英国主导的双边反贩奴协定网络及其困境 7
三、英国应对“低遵约能力”的不同策略:三个案例 10
四、代行遵约模式及其政策启示 15
准国际公共产品的竞争机制:全球治理民主化的新路径&张嘉明 19
一、无政府状态下的准公共产品 20
二、准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过程 22
三、案例研究:国际汇率治理 28
四、结束语 37
国际公共产品与国家软实力:基于国际机制的关联&海泽龙 39
一、国际机制与国际公共产品 39
二、国际机制与国家软实力 42
三、国际公共产品与国家软实力的国际机制关联 45
四、国际机制关联下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软实力 49
互信建立与共同治理视角下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兼论中国能为“亚信”机制的深化做何贡献&王正 57
一、问题的提出与本文框架 57
二、国际信任理论与国际公共产品 60
三、复合互信建立机制与复合多轨共同治理 65
四、深化“亚信”机制与中国的作用 74
五、结语 77
透过“搭便车”悖论看竞争&邓好雨 81
一、背景和谋篇 81
二、概念重构 82
三、供给与争用 86
四、竞索租值理论及推论 90
五、透过悖论看竞争 92
区域性公共产品 97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亚洲次区域合作&钱亚平 97
一、次区域合作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的挑战 98
二、次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 105
三、次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 113
大湄公河水资源开发中泰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冲突的管控与处理&黄郁婷 119
一、大湄公河水资源利用引发矛盾 119
二、泰国NGO同政府冲突的表现 121
三、冲突的原因 126
四、避免冲突的政策选择 133
五、结论:泰国政府与NGO的互动对中国提供的参考经验 140
区域性公共产品视角下的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雷珺 142
引言 142
一、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143
二、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的供给模式 144
三、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安全合作中的制约因素与深化途径 149
四、结语 158
南极条约体系的生成与价值观念的内化&王婉潞 160
一、引言 160
二、南极条约体系的缘起与升进 162
三、南极条约体系价值观念内化的原因分析 169
四、结论 177
嵌入式治理:欧盟气候公共物品供给的跨层次分析&曹德军 179
一、欧盟治理的“复杂性” 180
二、现有文献的争议与不足 182
三、跨层次解释:社会资本的多重嵌入 186
四、案例:欧洲城市气候治理的社会资本分析 193
五、结论 202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与出路 207
非洲地区卫生公共产品研究&曲鹏飞 207
一、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意义及其在非洲的供给失败 208
二、对全球卫生公共产品在非洲地区供给失败的反思 213
三、中国与非洲地区卫生公共产品 221
四、结语 228
拉美环境非政府组织:努力与困境&牟舣 230
一、研究对象的范畴 232
二、拉美环境NGO的兴起 234
三、拉美环境NGO的努力 237
四、对拉美环境NGO的分析 240
金砖国家治理型机制:理论、现状与未来&成志杰 244
一、国际机制类型演化:理论渊源与历史演进 245
二、金砖国家治理型机制与金砖银行 253
三、复合机制、相互依存式主导与治理型机制 261
四、结语 269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兼论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选择&孙云飞 271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分析 272
二、中国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定位与选择 277
三、中国在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过程中的局限 283
四、结论 287
简析次大国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郭海龙 289
一、理论基础:次大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289
二、现实观察:次大国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 299
三、价值导向:次大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 306
四、结语 308
中国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 313
区域公共产品与明代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赵思洋 313
一、关于朝贡体系的国际政治研究:文献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313
二、明代中国提供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根源及其类型 317
三、明代中国供给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模式及其过程 326
四、明代中国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变迁之根源 331
五、结语 335
从参与者到倡导者: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身份变迁&刘雨辰 338
一、导论 338
二、供给意愿:身份变迁的动因挖掘 342
三、供给能力:身份变迁的路径选择 349
四、结论 361
管控中美海洋安全分歧:理论及路径分析&郭小琴 364
一、问题的提出 364
二、中美海洋安全分歧的现状及其特点 365
三、战略利益矛盾:中美海洋安全分歧的根本原因分析 373
四、管控分歧:处理中美海洋安全分歧的新思路 376
五、结语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