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法治化 1
一、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
(一)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含义 1
(二)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及其意义 3
(一)法治化的含义 3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背景与意义 4
三、关于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争鸣 5
(一)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问题 5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可行性问题 7
第二章 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分析 10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 10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理论 11
(二)市场在宏观经济层面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3
(三)小结: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18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依据——政府失灵 19
(一)“政府失灵”的一般理论 20
(二)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中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21
(三)小结:宏观调控与法治 25
第三章 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与问题 29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历程 29
(一)第一阶段:1993—1997年 29
(二)第二阶段:1998—2002年 30
(三)第三阶段:2003—2007年 30
(四)第四阶段:2008—2010年 31
(五)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 32
二、我国宏观调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2
(一)宏观调控机构存在的问题 32
(二)宏观调控手段存在的问题 33
(三)宏观调控目标存在的问题 34
第四章 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国外经验 35
一、美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 35
(一)美国宏观调控法的开端:罗斯福新政 35
(二)财政法 37
(三)税法 38
(四)金融调控法 38
(五)产业政策法 39
二、德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 40
(一)《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 42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法》 42
(三)财政预算法 43
(四)税收法 44
(五)产业区域调控法 45
三、日本宏观调控法的发展 46
(一)经济计划法 47
(二)产业政策法 48
(三)财政税收调控法 49
(四)金融调控法 50
四、金砖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 51
(一)俄罗斯各经济时期的政府宏观调控 51
(二)巴西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及基本思路 57
五、域外宏观调控法治化经验带来的启示 60
(一)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法治化 60
(二)宏观调控法治聚焦经济危机防范 61
(三)强调立法在权力制衡中的重要性 61
(四)根据国情选择宏观调控的目标与重点 62
第五章 新发展理念与宏观调控法治化 63
一、新发展理念融入宏观调控法治 63
(一)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含义 63
(二)新发展理念融入宏观调控法治的路径 64
二、宏观调控理念的更新 65
(一)宏观调控环境的变化要求市场化理念更新 66
(二)宏观调控行为认识的市场化重构 66
(三)宏观调控法理念市场化重构:从政府管制到市场配置 67
三、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内涵 68
(一)宏观调控的系统化 69
(二)宏观调控的程序化 70
(三)宏观调控的协调化 72
(四)宏观调控的类别化 74
(五)宏观调控监管的严格化 76
(六)宏观调控信息的公开化 78
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80
一、宏观调控法的内涵 80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80
(二)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81
二、宏观调控的法定目标 82
(一)基本目标 82
(二)宏观调控法定目标的选择 84
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85
(一)权力限制原则 85
(二)合理适度原则 85
(三)维护调控对象权利原则 85
(四)调控手段法定原则 86
四、完善宏观调控法构成体系 86
(一)宏观调控基本法 86
(二)宏观调控专门法 87
五、宏观调控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89
(一)宏观调控基本法的立法问题 89
(二)宏观调控及时性与程序化矛盾 90
(三)市场调控主体与市场监管主体的关系 92
(四)调控的法律手段与政府直接干预的关系 93
第七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 95
一、调控主体 95
(一)宏观调控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 95
(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 97
二、受调控主体 98
(一)受调控主体的内涵 98
(二)受调控主体的特征 100
(三)受调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01
三、宏观调控主体的权能 103
(一)宏观调控权 103
(二)宏观调控法主体的权能 104
第八章 宏观调控的方式 107
一、宏观调控行为 107
(一)宏观调控行为的特点 107
(二)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及分类 108
(三)宏观调控行为的其他分类 110
二、宏观调控工具 111
(一)常用调控工具 111
(二)宏观调控工具创新 116
第九章 宏观调控的程序规范 118
一、宏观调控程序规范的意义 118
(一)制约权力恣意扩张 118
(二)保障经济民主 119
(三)增进宏观调控整体效益 120
二、决策程序 121
(一)宏观调控决策的一般程序 121
(二)宏观调控决策的特殊程序 121
(三)宏观调控的变更程序 122
三、执行程序 123
第十章 宏观调控的监督与救济 125
一、宏观调控的监督 125
(一)宏观调控监督的必要性 125
(二)权力机关对宏观调控的监督 126
二、宏观调控的信息披露 128
(一)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 128
(二)宏观调控信息披露的形式 128
三、违法调控行为的救济渠道 130
四、宏观调控行为的可诉性辨析 132
(一)宏观调控“国家行为”的性质辨析 132
(二)调控行为的可诉性 133
第十一章 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 135
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概述 135
(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内涵 135
(二)宏观调控法律责任主体 136
(三)宏观调控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140
(四)违法行为是归责基础 141
二、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类型 142
(一)责任形式分类 142
(二)不同调控行为的责任 143
第十二章 金融调控法 146
一、金融调控法治化 146
(一)金融调控的特点 146
(二)金融调控的理论基础 147
(三)金融调控法治化问题 148
(四)金融调控法概述 150
二、金融调控机构(中央银行)制度 152
(一)中央银行制度及其由来 152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155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 157
三、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59
(一)货币政策目标 159
(二)货币政策的决策 160
(三)货币政策工具 162
四、金融调控配套制度 166
(一)货币发行与管理制度 166
(二)反洗钱法律制度 169
(三)外汇管理法律制度 174
(四)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180
第十三章 财政调控法 183
一、预算法制 183
(一)预算与预算法概述 183
(二)复式预算体系 185
(三)预算管理程序 187
(四)我国预算法的进步、缺陷与完善 191
二、政府投资及政府投资引导制度 196
(一)政府投资的定义 196
(二)政府投资法律制度 197
(三)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201
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 207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PPP)的起源与定义 207
(二)PPP的主要特征、分类及主要形式 210
(三)PPP操作流程中的财政调控法律制度 213
(四)PPP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215
第十四章 税收调控法 221
一、税收与税法 221
(一)税收的概念 221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222
(三)税收的分类 223
(四)税法的概念、特征与职能 225
(五)税法与税收调控 226
二、税收调控 227
(一)税收调控的概念与依据 227
(二)税收调控手段之实体法的构成要素 228
(三)税收调控的基本原理 231
(四)流转税调控机制 236
(五)所得税调控机制 239
(六)财产税调控机制 242
(七)行为税调控机制 245
三、税收调控法治化 246
(一)税收调控法治化的概念及含义 246
(二)税收调控权的法治化 247
(三)税收调控权配置法治化 248
(四)税收调控法治化与公民参与 250
(五)税收调控法治化与公平竞争审查 251
四、保障税收调控的征管制度 252
(一)税务管理 252
(二)税款征收 253
(三)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254
(四)税务争议的解决 255
第十五章 产业调控法 257
一、产业调控法概述 257
(一)产业调控的概念 257
(二)产业调控的主体 257
(三)产业调控的法治化 258
(四)产业调控法的特征 260
(五)产业调控法的发展 261
二、产业结构调控法 262
(一)战略产业调控 262
(二)衰退产业调控 263
(三)幼稚产业调控 264
(四)特殊产业结构调控 265
三、产业组织调控法 267
(一)产业组织调控的理由 267
(二)产业组织调控的内容 267
(三)产业组织调控的措施 268
四、产业技术调控法 268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 269
(二)产业技术创新法 270
(三)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法 271
(四)产业技术引进法 272
第十六章 计划(规划)调控法 274
一、计划调控法概述 274
(一)计划的含义与功能 274
(二)计划的类型 275
(三)计划调控法的概念与原则 277
二、市场经济改革与计划调控法治化 278
(一)计划在各国经济建设中的演变 278
(二)计划及其法治化在我国的进展 280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 281
三、计划调控法的立法模式与内容 282
(一)立法模式 282
(二)立法内容 283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调控法 286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调控 286
(一)区域的基本范畴 286
(二)区域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287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90
(一)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290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292
(三)小结 294
三、国外区域经济调控制度的考察 295
(一)美国 296
(二)英国 298
(三)日本 300
(四)德国 301
(五)启示与借鉴 303
四、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的法治化 305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 305
(二)依法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10
第十八章 房地产调控法 316
一、房地产调控的原因 316
(一)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316
(二)房地产价格的过度暴涨,促使政府调控 318
二、我国房地产调控措施及评价 321
(一)我国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321
(二)房地产调控存在的问题 325
三、房地产调控法律措施 327
(一)明确政府责任 327
(二)加快社会保障房的供给 328
(三)社会保障房公平合理分配 329
(四)完善房地产租赁市场 330
(五)减少行政手段 331
附录 332
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