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孔子 我国最早的历史编纂学家 赵光贤 1
司马迁 伟大的历程 伟大的史家 肖黎 10
班固 断代为史的开创者 安作璋 16
荀悦 撰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曾庆鉴 25
陈寿 于隐晦处写出历史的真实 何茲全 31
司马彪 综辑逸文 垂诸不朽 许凌云 37
袁宏 “笃名教”的历史观 曾庆鉴 42
裴松之 一代注史名家 高国抗 49
范晔 采众家之书 创一家之作 邹贤俊 55
沈约 才堪撰述 学综文史 黄宝权 63
崔鸿 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 黎虎 70
萧子显 宗室身分和史家职责的矛盾 高国抗 77
魏收 折节读书 一代史才 瞿林东 82
姚思廉 继父志撰就二代史 瞿林东 90
李百药 历尽坎坷路 终为撰史人 聂乐和 95
令狐德棻 杰出的史学工作组织者 詹伟 103
李延寿 愿将史笔写一统 瞿林东 110
刘知几 新的自觉精神的启迪者 李秋媛 120
吴兢 具有董狐精神的史家 瞿林东 129
杜佑 典制史的宗匠 陈光崇 138
薛居正 宋初史学的代表人物 陶懋炳 聂乐和 145
宋祁 烛光帘影撰史篇 史苏苑 153
欧阳修 一代文宗 两部正史 陈光崇 160
司马光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郭良玉 167
刘攽 笔下能当万人敌 仓修良 174
刘恕 《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 仓修良 180
范祖禹 闻名当世的“唐鉴公” 王培华 187
郑樵 通百家之学 承通史家风 吴怀祺 194
李焘 《长编》笔砚,日日云烟湿 周征松 200
徐梦莘 痛心疾首编青史 周征松 207
袁枢 因事命篇 不为常格 赖长扬 213
李心传 宏博而有典要 吴怀祺 220
胡三省 注《通鉴》精义 写胸中情怀 吴怀祺 226
马端临 廿载核典制 旨趣在会通 徐龙飞 232
柯维骐 史公之志和《宋史新编》 朱仲玉 240
王世贞 愿为史学复兴执鞭而终其身 谢保成 246
李贽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蒋大椿 253
焦竑 精于本朝史的研究 朱仲玉 261
陈邦瞻 重近古之史事 撰宋元二本末 谢保成 266
谈迁 枣林精神 皇皇巨制 童恩翼 272
黄宗羲 清代史学的开山祖师 冯天瑜 280
顾炎武 经世济用的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 赵俪生 285
王夫 之深邃的历史评论家 冯天瑜 292
谷应 泰山水·书院·本末新篇 童恩翼 299
马骕 从“左传癖”到“马三代” 陈其泰 304
计六奇 他的书是明皇朝的一曲挽歌 傅玉璋 310
万斯同 一代贤奸托布衣 邓瑞 316
全祖望 树立了学术史研究的丰碑 朱仲玉 325
王鸣盛 考证历代典制 商榷史家书法 施丁 330
赵翼 考史·评史·论史 施丁 336
钱大昕 以考史著称的史学家 施丁 343
章学诚 识古人大体 重别识心裁 陈其泰 349
崔述 大胆疑古 严谨考证 辛立 357
邵晋涵 奥衍蕴蓄 囊括富有 朱仲玉 366
魏源 开一代风气 的爱国史家 陈其泰 372
夏燮 “留意时务”的治史特点 陈其泰 379
张穆 边疆史地研究的中坚人物 赵俪生 386
黄遵宪 借镜日本 导引国人 盛邦和 391
梁启超 “新史学”及其多变性 吴怀祺 400
王国维 以近代方法治史的先驱 彭林 407
本书所载史学家生平、著述一览表 华晓林 414
编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