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言 1
第二编 上古理学史 5
第一章 三代以前的理学 5
(一)伏羲 5
(二)神农 6
(三)黄帝 6
(四)尧 8
(五)舜 8
第二章 三代的理学 10
(一)夏 11
(二)商 12
(三)周 13
第三章 儒家 16
第一节 孔子 16
(一)孔子的事绩 16
(二)孔子的著作 17
(三)孔子的言行 21
(四)孔子的仁说 23
(五)孔子的德治说 24
(六)孔子的观人法 25
(七)孔子的人格 26
(八)孔子的门人 28
第二节 子思 29
(一)天命性道 30
(二)中和与中庸 32
(三)诚 34
第三节 孟子 35
(一)仁义说 37
(二)性善说 40
(三)王道说 43
第四节 荀子 46
(一)性恶说 48
(二)礼乐说 51
(三)非十二子说 53
第四章 道家 56
第一节 老子 56
(一)道说 57
(二)修为说 61
(三)政治说 64
第二节 杨子 67
(一)万物定命说 68
(二)处世说 71
第三节 列子 73
(一)万物生存说 75
(二)万物定命说 77
(三)修为说 78
第四节 庄子 80
(一)道说 81
(二)反智说 84
(三)修为说 88
第五章 墨家 90
第一节 墨子 90
(一)兼爱说 92
(二)非命说 98
第六章 其他诸家 101
第一节 法家诸子 101
(一)管仲 101
(二)申不害 102
(三)商鞅 103
(四)韩非 105
第二节 名家诸子 107
(一)邓析 108
(二)尹文 108
(三)惠施 109
(四)公孙龙 110
第三节 杂家诸子 111
(一)尸俊 112
(二)吕不韦 113
第七章 秦代 114
第三编 中古理学史 117
第一章 两汉理学 117
(一)训诂学 117
(二)词章学 118
第一节 董仲舒 119
(一)天人合一说 119
(二)性说 121
第二节 刘安 123
(一)性道说 124
(二)反仁义说 125
第三节 扬雄 126
(一)玄说 127
(二)性说 128
第二章 后汉学术的经过 13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学术的经过 133
第四章 唐代学术的经过 138
第一节 韩愈 139
(一)正老佛说 139
(二)道说 141
(三)性说 142
第二节 李翱 143
第四编 近世理学史 145
第一章 宋代理学 145
第一节 周敦颐 146
(一)太极图说 147
(二)道德说 148
(三)政治说 150
第二节 邵雍 151
(一)先天学 152
(二)经世论 153
(三)性说 154
第三节 张载 155
(一)太虚论 156
(二)性说 159
第四节 程颢 162
(一)宇宙论 164
(二)性说 165
第五节 程颐 170
(一)宇宙论 170
(二)性说 173
第六节 程学后继 179
(一)谢良佐 180
(二)杨时 182
(三)吕大临 182
(四)胡宏 183
(五)李侗 186
(六)张栻 188
第七节 朱熹 190
(一)哲理说 191
(二)心性说 193
(三)修为说 195
第八节 朱子门人 197
(一)蔡元定 197
(二)蔡沈 197
(三)黄干 197
(四)陈淳 198
第九节 陆九渊 199
(一)性理说 200
(二)修为说 203
第十节 陆子门人 204
(一)杨简 204
(二)袁燮 206
(三)舒璘 206
第十一节 浙东独立学派 206
(一)吕祖谦 206
(二)陈亮 207
(三)叶适 207
第十二节 朱学后继 208
(一)魏了翁 208
(二)真德秀 209
第二章 元代理学 211
(一)许衡 211
(二)刘因 212
(三)吴澄 213
(四)赵偕 214
(五)郑玉 215
第三章 明代理学 218
第一节 守仁以前的明儒 218
(一)吴与弼 219
(二)薛瑄 219
(三)胡居仁 220
(四)陈献章 221
第二节 王守仁 222
(一)心即理说 222
(二)知行合一说 223
(三)致良知说 225
(四)格物致知说 228
第三节 守仁同时的学说 229
(一)湛若水 230
(二)罗钦顺 230
第四节 王子门人 231
(一)徐爱 232
(二)王艮 232
(三)王畿 232
(四)钱德洪 233
(五)邹守益 233
(六)薛侃 233
(七)聂豹 233
(八)魏良器 234
(九)张元冲 234
(十)胡瀚 234
(十一)刘邦采 235
(十二)杨东明 235
(十三)刘宗周 235
第四章 清代理学 237
(一)孙奇逢 238
(二)黄宗羲 238
(三)顾炎武 239
(四)李颙 240
(五)陆世仪 241
(六)汤斌 242
(七)陆陇其 242
(八)颜元 243
(九)戴震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