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来学于今 复杂性科学纵横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苗东升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069244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深入研究了保护嘉庚风格建筑的意义和方法,探讨了嘉庚风格建筑保护与地区文化品牌打造相结合的可行性发展策略,从而对嘉庚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动态化保护和利用。

第1章 从科学系统的转型演化说起 1

1.1 科学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 1

1.2 科学系统面临新的转型演化 4

1.3 科学系统本次转型演化的社会历史根源 8

1.4 作为科学系统自组织运动的转型演化 13

1.5 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 18

1.6 谁“开错了药方”——科学哲学在中国 24

第2章 复杂性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困惑 28

2.1 复杂性科学的孕育 28

2.2 复杂性研究的开创期 31

2.3 复杂性科学的诞生 37

2.3.1 软系统方法论 37

2.3.2 自组织理论 39

2.3.3 非线性动力学 41

2.3.4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44

2.3.5 开放复杂巨系统(OCGS)理论 45

2.3.6 小结 46

2.4 复杂性科学的现状 48

2.5 复杂性科学主要学派的贡献 49

2.5.1 软系统方法论的贡献 50

2.5.2 自组织理论的贡献 51

2.5.3 非线性动力学的贡献 54

2.5.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贡献 55

2.5.5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贡献 57

2.6 复杂性科学的困惑 58

2.6.1 软系统方法论的局限与困惑 58

2.6.2 欧洲自组织学派的局限与困惑 59

2.6.3 非线性动力学的局限与困惑 60

2.6.4 圣塔菲学派的局限与困惑 62

2.6.5 钱学森学派的局限与困惑 62

2.6.6 如何认识复杂性科学的困惑 65

第3章 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67

3.1 孕育复杂性科学的社会文化环境 68

3.2 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科学 73

3.3 透视“后”字招牌的后面 80

3.4 “终结论”终结了什么 84

3.5 复杂性科学发展壮大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 89

3.6 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性科学的重大现实意义 93

第4章 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 101

4.1 本体论意义上的复杂性 101

4.2 认识论意义上的复杂性 107

4.3 语言哲学意义上的复杂性 112

4.4 辨证论意义上的复杂性 118

4.5 价值论意义上的复杂性 128

4.6 实践论意义上的复杂性 135

第5章 科学视野中的复杂性 142

5.1 复杂性的定义 142

5.2 国外学者的复杂性定义 147

5.3 复杂性的来源,什么不是复杂性 149

5.4 两种科学世界图景 157

5.5 钱学森的复杂性定义 158

5.5.1 关于巨系统 159

5.5.2 关于复杂巨系统 162

5.5.3 关于开放复杂巨系统 164

5.5.4 复杂性的系统科学定义 166

5.6 以信息观点看复杂性 167

5.6.1 信息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168

5.6.2 信息复杂在哪里? 172

5.6.3 区分元信息和现实信息 175

5.6.4 信息与信宿的关系 180

第6章 从几个独特科学视角看复杂性 184

6.1 自组织与复杂性 184

6.1.1 概念辨识:组织、自组织、他组织 184

6.1.2 自组织的特点 188

6.1.3 自组织的根源 190

6.2 他组织与复杂性 193

6.2.1 自组织演化需要他组织 193

6.2.2 他组织带来的复杂性 199

6.2.3 自组织与他组织互动产生的复杂性 201

6.3 混沌与复杂性 204

6.3.1 混沌学与复杂性科学 204

6.3.2 混沌复杂在哪里? 205

6.3.3 混沌还不够复杂 208

6.4 分形与复杂性 210

6.4.1 分形学与复杂性研究 210

6.4.2 分形复杂在哪里? 213

6.4.3 从分形看系统的空间复杂性 214

6.4.4 从分形看系统的时间复杂性 216

6.4.5 自组织的分形机制 218

6.5 网络与复杂性 220

6.5.1 自然界自组织产生的复杂网络 221

6.5.2 人工他组织的复杂网络 222

6.5.3 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 225

6.5.4 网络系统的对立统一 228

6.5.5 网络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230

6.6 模糊性与复杂性 232

6.6.1 还原论科学的精确性崇拜 232

6.6.2 模糊性是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34

6.6.3 模糊学是复杂性探索大潮中的重要方面军 237

第7章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 239

7.1 什么是还原论 239

7.2 超越还原论 244

7.3 走向系统论 252

7.4 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对待 260

7.5 再谈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267

7.6 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性定义 274

第8章 复杂性研究的逻辑工具 276

8.1 复杂性研究呼唤逻辑创新 276

8.2 从标准逻辑到非标准逻辑 281

8.2.1 逻辑思想的多维性 281

8.2.2 多值逻辑 282

8.2.3 概率逻辑 283

8.2.4 模态逻辑 284

8.2.5 时态逻辑 285

8.3 从精确逻辑到模糊逻辑 286

8.3.1 定义与分类 286

8.3.2 模糊概念论 287

8.3.3 模糊命题论 289

8.3.4 模糊推理论 290

8.3.5 模糊词语计算 291

8.4 从协调逻辑到亚协调逻辑 293

8.4.1 简单性科学把逻辑协调性要求推向极致 294

8.4.2 复杂性科学的需要孕育和产生了亚协调逻辑 295

8.4.3 亚协调逻辑的要点 298

8.4.4 应用:协商逻辑 299

8.5 从集合论逻辑到系统论逻辑 302

8.5.1 整体逻辑 302

8.5.2 开放逻辑 303

8.5.3 非线性逻辑 305

8.5.4 有无系统论逻辑? 307

8.6 发展辨证逻辑 308

8.6.1 有没有辨证逻辑 308

8.6.2 关于辨证概念 310

8.6.3 关于辨证命题 313

8.6.3 关于辨证推理 316

第9章 复杂性科学的实践基础 320

9.1 古代科学与现场实践 320

9.2 还原论科学确立了实验室实验在科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323

9.3 复杂性科学向现场实践的回归 326

9.4 计算机数值试验——社会实践的第四种重要形式 330

9.5 复杂性科学催生虚拟实践 335

9.6 复杂性科学实践基础的复杂化 340

第10章 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345

10.1 简单性科学无须明确涉及认识论 345

10.2 复杂性研究催生科学的认识论转向 348

10.3 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中审视《实践论》 355

10.4 完善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364

10.5 映构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映构 371

10.6 复杂性科学的学习观 376

第11章 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 384

11.1 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辨证思维 384

11.1.1 复杂性科学兴起加速推动向辨证思维的复归 384

11.1.2 学界对向辨证思维复归的体认 387

11.1.3 实践层面的复归 389

11.2 从分析思维到系统思维 393

11.3 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398

11.4 把矛盾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402

11.5 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404

11.6 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09

第12章 关于中国科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413

12.1 中国科学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413

12.2 抓住科学转型的历史机遇 415

12.3 解读钱学森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 417

12.4 解读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419

12.5 占领复杂性研究的制高点 424

12.6 科技发展要走中国自己的路 429

参考文献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