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杲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779858
  • 页数:10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教学管理概述一、什么是教学管理 3

教学管理的含义 3

教学管理的特点 4

教学管理目标 5

教学管理效益 7

教学管理过程 9

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 11

教学管理制度 11

附: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2

二、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13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 14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二——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15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16

三、教学管理的内容 17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教学常规管理 17

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学常规暂行条例 23

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各科教学的常规要求 24

附:江苏省金坛县实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 25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二——教务工作管理 29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三——教学目标管理 36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四——教学质量管理 41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五——教学研究管理 44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六——教学工作的协调 50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七——教学方法的管理 59

教学管理的内容之八——考试与命题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学检查与评估、教学辅助管理 62

四、教学管理原则 63

教学管理原则之一——方向性原则 63

教学管理原则之二——民主性原则 64

教学管理原则之三——科学性原则 65

教学管理原则之四——教育性原则 67

教学管理原则之五——系统性原则 68

教学管理原则之六——有效性原则 70

教学管理原则之七——程序性原则 71

教学管理原则之八——规范性原则 71

教学管理原则之九——统一性原则 72

五、教学管理的规律 72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一——教学管理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的规律 72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二——教学管理目标的近期成效与远期效益相联系的规律 73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三——教学管理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 73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四——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 74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五——教学管理依靠教师的规律 74

教学管理的规律之六——教学管理与科技文化发展互相适应的规律 74

六、教学管理机构及人员 75

教学管理体制 75

教学管理体系 75

教学管理机制 76

教学管理的组织形式 78

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 80

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 82

教学管理机构的运行形式 85

教学管理人员的组成 86

教学管理人员的构成原则 88

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 89

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90

教学管理人员的作用 92

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 94

七、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96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一——目标管理方法 96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二——系统管理方法 96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三——计划管理方法 97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四——信息管理方法 97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五——思想管理方法 97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六——经济管理方法 99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七——行政管理方法 100

教学管理的方法之八——教育管理方法 101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法规手段 101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二——行政手段 102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三——经济手段 102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四——宣传手段 103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五——咨询顾问手段 103

教学管理的手段之六——技术手段 103

第二篇 课程计划的管理一、课程计划 107

课程计划的涵义 107

课程计划的结构 109

课程计划的拟定 111

课程计划的执行 112

课程计划的检查 113

二、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 115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一——专业、年级教学计划 115

附:某省政治专业高中教师培训教学计划 115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 116

附:某县三中1994—1995学年度上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117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三——教学进度计划 118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四——教学活动计划 119

附:某中学1993—199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活动计划 119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五——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计划 120

附:某大学理科教材编写计划 120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六——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维修计划 122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七——教师培训计划 122

附:某中学1990—1994年教师培训计划 123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八——教学科研计划 124

附:某中心初中全科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计划 124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九——课外活动计划 125

附:1985年上学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126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十——教务工作计划 127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十一——对教研室(组)的监督和检查计划 130

附:某中学教研组检查和评比计划 131

三、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 131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一——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 131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二——学校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132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三——各科教学内容和任务 133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四——学校的师资力量 135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五——学校的学生状况 136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六——学校的教学设备及环境 137

四、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 139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一——教学科目的设计 140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二——教学科目的编排 141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143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四——教学年限的规定 149

五、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 151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一——专业课程计划的拟定 151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二——年级课程计划的拟定 153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三——周课程计划的拟定 154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四——学期课程计划的拟定 157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五——单元课程计划的拟定 158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六——课时课程计划的拟定 158

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 159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七——重点内容课程计划拟定 161

附:初中语文第一册重点内容课程计划 161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八——作业计划的拟定 162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九——单元测验计划的拟定 163

附:初中语文第三册单元测试计划 163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课外辅导计划的拟定 164

附:1994~1995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第一册计划 16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一——实验、参观计划的拟定 166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二——实习、社会调查计划的拟定 167

附:某师范学校92级教育实习计划 169

六、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 170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 170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172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三——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合理安排的原则 174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四——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77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五——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的原则 179

七、教研室(组)工作计划 181

教研室(组)工作 181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一——确定课程讲授教师和辅导教师 183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二——组织本教研室(组)教师学习教学大纲 184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三——制定教研室(组)课程计划 185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四——指导教师执行课程计划 186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五——统一教学进度计划 187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六——教研室(组)活动计划 187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七——有关期中、期末及其它考试的安排 187

第三篇 校历、课程表的编制一、什么是校历 193

校历 193

校历的编制依据之一——学年或学期的起止时间 193

校历的编制依据之二——本学年或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工作计划和内容 194

校历的编制依据之三——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教学进度计划 199

校历的编制依据之四——学校常规性的重要活动、传统节假日 200

二、校历编制的内容 201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一——表格的编制 201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二——说明的编写 201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三——周历的编制 203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四——学校日程安排表的制定 205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五——开课计划的制订 205

三、什么是课程表 209

课程表 209

课程表的意义 209

课程表的内容 211

课程表编排的依据 211

课程表编排的基本要求 215

四、课程表编排种类 218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一——幼儿园课程表的编排 218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二——小学课程表的编排 221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三——中学课程表的编排 232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四——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课程表的编排 240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五——大学课程表的编排 244

课程表编排种类之六——研究生课程表的编排 251

五、课程表编排的原则 254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 254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 254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则 256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三——有利于教学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的原则 258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四——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有利于教师的工作与时间安排的原则 259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五——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安排的原则 261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六——程序性原则 262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七——整体性原则 263

六、课程表编排的程序 265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一——掌握有关教学资料 265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二——合理安排,科学排序 269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三——反复检查,最后排定 271

第四篇 学校课程的编订一、什么是学校课程 275

学校课程 275

学校课程的性质 275

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277

学校课程的结构 279

学校课程的制约因素 281

二、学校课程的任务 284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一——传授知识、技能、技巧 284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二——形成思想、观点、信念 285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三——培养言语、行为、习惯 286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四——发展思维、智力、能力 286

三、学校课程的类型 287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一——学科课程 287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二——活动课程 288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三——综合课程 289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四——核心课程 290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五——潜在课程 290

四、教学大纲的编制 291

教学大纲 291

教学大纲的结构 292

教学大纲的作用 292

教学大纲的类型 293

教学大纲编制的理论依据 295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 296

教学大纲编制的具体步骤 297

教学大纲的运用 299

教学大纲的修订 301

教学大纲的管理 302

五、教材的编选 303

教材 303

教材的作用 304

教材的特点 305

教材的编写 306

教科书的编选 311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 314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 318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编 323

教学用具的制作和购置 326

教学测验的编制 330

六、学校课程的编订 342

学校课程编订的依据 342

学校课程编订的原则 346

学校课程编订的方法 348

学校课程编订的机构 350

学校课程编订的人员 351

学校课程编订的程序 352

七、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 355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问题 355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二——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问题 357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三——巩固“双基”与吸收新知的问题 358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四——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问题 359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五——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361

第五篇 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一、什么是课程管理 365

课程管理 365

课程管理的原则 366

课程管理的内容 367

课程管理的方法 368

课程管理的人员 369

二、课程教学管理 370

课程教学管理 370

课程教学模式 371

课程教学原则 378

三、课程教学管理内容 383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一——备课管理 383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二——上课管理 384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三——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 386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四——课外辅导管理 386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五——成绩考核管理 387

四、课程教学管理方法 388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一——教学准备检查 389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二——听课 393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三——评课 401

附:课堂教学调查表(供学生用) 402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四——成绩考查 408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五——抽查学生笔记和作业 419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六——问卷 421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七——座谈 423

五、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424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一——科学组织教师力量 424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表 426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三——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日历 434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四——协调、平衡各门课程的作业,安排好课外辅导 436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五——了解教学信息 439

六、什么是课程评价 440

课程评价 440

课程评价的原则 440

课程评价的范围 442

课程评价的标准 444

七、课程评价的程序 445

课程评价计划的拟订 445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 445

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 446

课程评价的利用 447

第六篇 学生学习管理一、学生学习管理 451

学生学习管理的意义 451

学生学习管理的的基本要求 453

学生学习管理的过程 455

学生学习管理的原则 457

学生学习管理的方法 458

学生学习目标的管理 459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462

预习的管理 462

课堂学习管理 462

复习与作业的管理 465

课外学习活动的管理 467

学习的反馈 469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70

学习方法指导 470

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470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471

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471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过程 472

四、良好学风的建设 472

良好学风的意义 472

良好学风的内容 473

形成良好学风的一般过程 474

养成良好学风的具体措施 475

第七篇 教学检查一、什么是教学检查 479

教学检查 479

教学检查的意义 480

教学检查的作用 481

二、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 481

教学检查主要类型概述 482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一——督学检查 484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二——校长检查 488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三——教务处检查 491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四——教研室(组)检查 494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五——平时检查 498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六——期中检查 503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七——期末检查 505

教学检查的主要类型之八——自我检查 507

三、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 510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检查 510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二——教学方法检查 511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三——教学计划检查 514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四——教学准备检查 516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五——教学课堂检查 517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六——教学作业检查 517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七——教学进度检查 518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八——教学测试检查 519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九——教学效果检查 521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十——教书育人检查 523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十一——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检查 525

四、教学检查的原则 528

教学检查的原则之一——单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528

教学检查的原则之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30

教学检查的原则之三——目的性与全面性原则 530

教学检查的原则之四——教师因素与学生因素相区分,以教师因素为主的原则 532

五、教学检查的一般过程 533

教学检查的一般过程之一——组织准备过程 533

教学检查的一般过程之二——展开实施过程 539

教学检查的一般过程之三——分析总结过程 546

六、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 550

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观察法 550

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二——问卷法 553

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三——座谈法 560

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之四——测验法 568

七、教学检查队伍的组成 576

教学检查人员的组成 576

教学检查人员的政治素质 578

教学检查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 580

八、教学检查总结 581

终结性报告和形成性报告 582

书面总结报告 583

附:书面总结写作提纲 583

口头总结报告 591

附:临床诊断教学检查 592

附:某中学课堂教学检查 596

附:某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检查纲要 599

附:某学校教学检查细则 600

第八篇 命题管理一、什么是命题 607

命题的意义 607

命题计划 608

命题大纲 610

命题质量标准 611

命题主要工作程序 614

二、命题的一般原则 617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一——试题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要求原则 617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二——试题的科学性原则 617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三——试题表述的简明性原则 618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四——试题的整体性原则 618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五——试题之间彼此独立原则 619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六——命题的客观性原则 619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七——答案的合理性原则 619

命题的一般原则之八——命题的全面检测原则 620

三、科学命题的条件 621

科学命题的条件之一——搞好考生水平的总体预测 621

科学命题的条件之二——明确考试目的,加强对命题工作的指导 622

科学命题的条件之三——重视对命题工作的管理 623

科学命题的条件之四——建立健全的考试组织机构 625

科学命题的条件之五——提高命题人员的基本素质 625

四、试题编制 626

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 626

主观性试题 627

客观性试题 634

试题编制之一——选择题的编制 635

试题编制之二——是非判断题的编制 639

试题编制之三——匹配题的编制 640

试题编制之四——论述题的编制 641

试题编制之五——简答题的编制 644

试题编制之六——作文题的编制 645

试题编制之七——其他客观性试题的编制 648

题项的适用性 648

五、试题依据选择 649

试题选择依据之一——依据考试目的 649

试题选择依据之二——依据教学大纲 649

试题选择依据之三——依据学科特点 650

试题选择依据之四——依据考试大纲 651

六、试卷编制 651

试卷编制步骤之一——确定考试目的 651

试卷编制步骤之二——制订考试大纲 652

试卷编制步骤之三——设计试卷蓝图 653

试卷编制步骤之四——编制试题 657

试卷编制步骤之五——试测试题 662

试卷编制步骤之六——编制标准卷与等值复本 665

试卷编制步骤之七——建立常模 666

七、题库的建立 675

题库 675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一——确定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 681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二——开发试题 681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三——对试题进行质的分析 685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四——对试题进行量的分析 689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五——登卡编号入座 693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六——编制成卷系统 695

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之七——题库的软件实现 701

八、题目的分析 704

题目的难度 704

题目的区分度 709

题目的质量分析 713

第九篇 考试管理一、学校考试 719

考试 719

学校考试 720

考试的结构 724

考试的规律 729

考试的原则 733

考试的类型 737

考试的方法 745

考试的组织管理 748

二、如何设计考试策略 749

考试目标的制定 749

考试内容的确定 751

考试标准的制定 752

考试题的设计 753

考试方法、类型和题型的选择 754

三、如何组织考试过程 755

考试时间的选择 755

考试工作计划的拟定 756

试卷编、印、送的管理 756

考场管理 758

监考和监考人员 759

附:监考人员守则(摘要) 760

考场舞弊及其消除方法 760

组织考生应考方法 762

附:考场规则 764

四、如何组织考试评卷 765

组织评卷工作的步骤 765

评卷的工作程序 766

评卷方法 766

评分主观误差及相应措施 768

评分标准的掌握 770

五、考试分析 771

分数的使用 771

百分等级与标准分 772

不同考试分数的累加 773

试卷分析的内在意义 775

试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775

考试的信度计算 776

考试的效度检验 777

六、考试误差 779

考试的误差因素之一——考试的准备与时间安排 779

考试的误差因素之二——物理环境与意外干扰 780

考试的误差因素之三——主试者的行为 780

被试的误差因素之一——考试焦虑 781

被试的误差因素之二——应试经验 786

被试的误差因素之三——作答方法 789

被试的误差因素之四——考试动机 791

被试的误差因素之五——生理因素 792

七、在校学生学业成绩考试 793

学生成绩考试特点 793

成绩考试的作用 794

成绩考试的基本要求 794

成绩考试分数控制 795

校标成绩考试分数对比 796

学生成绩考试的组织 796

学生成绩考试的问题 802

八、标准化考试实施 819

标准化考试分类 819

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内容 819

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特征 822

标准化考试的基本条件 825

标准化考试必备条件 827

标准化考试试卷的编制程序 828

标准化考试优劣 832

标准化考试实施 836

第十篇 教学评估一、什么是教学评估 843

教学评估 843

教学评估的意义 844

教学评估的功能 845

教学评估的作用 849

教学评估的特点 851

教学评估的指导思想 853

二、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 856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一——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 856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二——学生评估与教师评估 861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三——单一评估与综合评估 872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四——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 873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五——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 876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六——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877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七——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 879

教学评估的主要类型之八——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880

三、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 888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素质情况评估 888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估 891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三——教师工作情况评估 893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四——学生素质情况评估 894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五——学生表现情况评估 895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六——学生成绩测验评估 896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七——学校教学情况综合评估 897

四、教学评估的原则 900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一——方向性与科学性原则 900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二——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 902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三——有效性与可靠性原则 904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四——鉴别性与积极性原则 906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五——客观性与实践性原则 907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六——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908

教学评估的原则之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909

五、教学评估的一般过程 910

教学评估的一般过程之一——组织准备阶段 910

教学评估的一般过程之二——检测实施阶段 916

教学评估的一般过程之三——分析总结阶段 918

六、教学评估的方法 922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一——非数量化方法 923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二——数量化方法 923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三——分析评估法 924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四——综合评估法 924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五——自我评估法 924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六——他人评估法 925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七——相对评估法 925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八——绝对评估法 925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九——内差异评估法 927

教学评估的方法之十——模糊综合评判法 927

七、如何设计教学评估方案 927

教学评估方案的内容结构 927

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意义 929

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原则 930

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过程 931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932

八、如何设计教学评估标准 933

教学评估标准 933

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原则 934

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程序 935

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类别和设计方法 936

九、如何设计教学评估的评定量表 944

设计教学评估评定量表的方法之一——数值量表法 944

附:数值量表法实例之一——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945

附:数值量表法实例之二——学生意见调查表 947

设计教学评估评定量表的方法之二——图示量表法 948

附: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评估 949

附:教师工作情况评估 950

附:教学信息沟通与决策评估 951

设计教学评估评定量表的方法之三——谓词量表法 951

附:对教师职业态度的自我评定 953

设计教学评估评定量表的方法之四——行为量表法 954

十、如何搜集教学评估信息 955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一——抽样法 955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二——查阅资料法 958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三——观察法 959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四——谈话法 961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五——问卷法 963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六——测试法 966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七——调查法 968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八——个案法 968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九——实验法 969

搜集教学评估信息的方法之十——统计法 970

十一、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估 974

课堂教学评估步骤之一——确定评估标准 974

课堂教学评估步骤之二——制定指标体系 975

课堂教学评估步骤之三——实施课堂评估 977

课堂教学评估步骤之四——总结分析决策 977

十二、怎样撰写教学评估报告 978

教学评估报告 978

教学评估报告的类型 979

教学评估报告的结构形式 981

教学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 982

附:教学评估报告撰写提纲 983

第十一篇 教学辅助管理一、教学设备管理 989

教学设备管理 989

教学设备的种类 990

教学设备的作用 991

教学设备的管理形式 992

教学设备的管理体制 994

教学设备的管理原则 994

教学设备管理工作检查 996

教学设备的与教育现代化 996

二、教学仪器管理 998

教学仪器 998

教学仪器的作用 999

教学仪器项目研究 1000

教学仪器分类与编号 1000

中小学教学仪器的供应 1001

教学仪器的采购 1002

教学仪器的保管 1003

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仪器保管 1003

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1004

教学仪器产品型号 1007

自制教具 1009

三、实验室管理 1012

实验室管理 1012

实验室管理人员及职责 1014

实验室设备管理 1015

实验室设备的日常事务管理 1016

实验室设备的使用 1017

实验室设备的计划管理 1018

实验室设备的技术管理 1019

进口设备的管理 1020

四、电化教学管理 1021

电化教育 1021

电化教学设计原则 1023

电化教育管理 1024

电化教育设备管理人员 1026

电化教育设备管理的意义 1026

电化教育设备的种类 1028

电化教育设备管理的过程 1028

电化教育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 1030

电化教育设备的选购 1031

电化教育设备的保管 1032

五、图书管理 1033

图书管理 1033

图书管理的原则 1034

图书管理的现代化 1034

图书管理的内容 1035

图书采购 1036

图书分类 1037

图书编目 1038

图书借阅 1039

图书借阅的方法 1040

图书归还 1041

图书归还的方法 1041

图书情报搜集 1042

六、计算机教学管理 1043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1043

教学用计算机的类型 1044

计算机辅助教学 1044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配置 1046

中小学计算机的管理 1047

计算机房的管理 1049

高校计算中心的建设 1050

计算机的使用与保护 1050

教学软件的使用 1052

教学软件的开发 1053

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055

教学管理中常用计算机软件介绍 1057

七、体育教学设备管理 1059

体育课的上课条件 1059

体育教学设备的种类 1060

体育教学设备的管理 1060

体育运动场的建设 1061

八、教学环境管理 1062

教学环境管理的意义 1062

教学环境管理的原则 1063

教学环境管理的要点 1064

教室的管理 1065

教室的环境布置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