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3
序 7
绪论 1
电影理论的前身 12
电影与电影理论:萌芽阶段 23
早期的无声电影理论 27
电影的本质 41
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家 47
俄国的形式主义与巴赫金学派 58
历史先锋派 67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的争论 72
法兰克福学派 80
现实主义的现象学 89
作者崇拜 102
作者论的美国化 109
第三世界电影与理论 114
结构主义的出现 125
电影语言的问题 130
电影特性之再议 143
质问作者身份及类型 148
1968年与左翼的转向 156
古典现实主义文本 168
布莱希特的出现 174
自反性策略 182
寻找另类美学 186
从语言符号学到精神分析 192
女性主义的介入 204
后结构主义的变异 217
文本分析 224
诠释及其不满 233
从文本到互文 243
声音的扩大 258
文化研究的兴起 270
观众的诞生 277
认知及分析理论 283
符号学再探 297
来得正是时候:德勒兹的影响 307
酷儿理论的出柜 314
多元文化主义、种族及再现 321
第三世界电影再议 337
电影与后殖民研究 350
后现代主义的诗学与政治 357
大众文化的社会意义 368
后电影:数字理论与新媒体 376
电影理论的多样化 391
参考文献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