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凡的前半生 1
衰落的“富二代” 1
上过四所名牌大学 2
走进国家机关大门 6
反右时参与整人的忏悔 9
插队农村五年 11
二 与翻译出版结缘 13
中年跨进出版界 13
白手起家创办《译林》 15
请名家当编委的考验 17
三 《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的风波 22
冯至的“告状信” 22
我们的申辩 26
期刊会议上不同声音 29
王任重一锤定音 31
与冯至不打不相识 33
长官意志的变化与长进 34
四 《译林》怎么“火”起来 38
邮购汇条麻袋装 38
选题栏目接地气 39
草根译者唱主角 42
收检宾馆外文报刊 44
坚持开放不忘谨慎 45
“打开窗口”的历史贡献 46
五 着力打造《译林》品牌 50
既办杂志又出书 50
英语翻译竞赛影响大 52
日语翻译评奖再加分 54
为查良铮恢复学术声誉 56
创设戈宝权文学翻译奖 57
六 创建译林出版社 60
艰难建社终获准 60
头年只赚四万八 62
争购版权不犹豫 64
涉足教材壮实力 65
高雅通俗两头抓 66
重译“两经”半成功 70
七 为行业发展尽薄力 75
发起成立行业社团 75
组织外国文学图书评奖 77
开展行业业务交流 78
策划编撰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 80
八 天书《尤利西斯》如何名利双收 84
与文洁若合谋把萧乾“拖下水” 84
精心设计编辑含量 87
围绕热点组织特色宣传 89
见证“布鲁姆”来到北京 91
南北译本大战与最早汉译之争 92
《尤利西斯》国际研讨会 93
专诚邀请彭冲、刘白羽 97
上海凭票买《尤利西斯》 100
九 《尤利西斯》翻译背后的故事 104
萧乾与我为《尤利西斯》保驾护航 104
夹在萧乾与金隄恩怨中的我 107
萧乾的来信 112
文洁若的来信 132
十 翻译出版生涯争议的话题 158
香港首提翻译出版学 158
翻译删节的不同遭遇 160
为翻译前辈鸣不平 164
不断叫喊重视翻译 168
关注翻译的“时尚” 172
十一 我与名家的交往 175
向冰心约写自序 175
钱锺书信中私房话 179
杨绛“点烦”的争鸣 185
陈岱孙的一句话 192
与潘光旦二面之交 194
错引杨宪益一副对联 197
叶君健畅谈译童话动机 200
王佐良凭真诚受尊敬 202
冯亦代乐于助人获好报 205
黄宗英老来钻英语 208
走近美国所“三剑客” 211
能干的梅家五嫂 214
磨陈香梅写书名 216
陈原独特的出版观 218
初会“老顽童”夏志清 220
王蒙笑评阿Q 223
余光中谈“粉丝”与乡愁 225
陪林青霞向季羡林讨文气 227
十二 涉外故事拾趣 234
纽约丢失护照机票 234
德国专访“女斗士”龙应台 238
与日本译协互访 240
意外地成了侨眷 247
亲历上海2014“布鲁姆日” 250
十三 退休了但没闲着 254
替季羡林等名家打维权官司 254
叫板翻译“李鬼”促现形 259
为报社策划“开放的翻译家”专栏 261
给香港“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当义工 263
出版界研讨“译林现象” 267
为保住《出版史料》期刊奔走叫喊 270
成功保住林纾故居 273
当评委认真荐优去劣 276
撰文针砭出版文化动向 279
声援马爱农为翻译打假维权 280
发声为评价杨绛正本清源 284
附录1 名家笔下的我 295
萧乾: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 295
戈宝权:顽强追求完美的创业者 298
冯亦代:说说我认识的李景端 300
季羡林:出版人是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职业 303
季羡林:要做与高尚和神圣相称的出版人 305
杨宪益:翻译出版俱潜心 308
黄宗英:李景端的“三次方” 309
金圣华:一位爱管闲事的有心人 311
附录2 新时期我国翻译出版的回顾 316
打开“窗口”阶段(1978—1988) 316
整顿调整阶段(1989—1993) 324
实行市场经济阶段(1994以后)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