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3
第1章 金融危机、盲人摸象与金融哲学 3
1.1 金融危机的根源 3
1.2 “看不见的手” 7
1.3 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9
1.4 金融的模糊性与金融哲学 15
1.5 “失败的哲学家”索罗斯 17
1.6 金融学的“哲学辩护” 20
第2章 我们可以认识什么? 25
2.1 认识论中的“哥白尼革命” 25
2.2 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 30
2.3 人类直观中的时间和空间 36
2.4 经验概念和纯粹概念 43
2.5 对康德哲学的误解 56
第3章 我们可以证明什么? 61
3.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型 61
3.2 经济理论证实的不可能 69
3.3 经济理论证伪的不可能 72
3.4 经济理论的实用主义 77
3.5 我们自己构建的扭曲经济世界 86
第4章 我们可以追求什么? 88
4.1 思辨理性对知识统一的追求 88
4.2 纯粹理性的三大先验理念 95
4.3 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 102
4.4 经济理论的三大悬设 110
4.5 最优存在悬设与“差不多”实践原则 112
第2篇 “无用”的货币和银行 125
第5章 金融科技会颠覆商业银行吗? 125
5.1 颠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125
5.2 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技术 129
5.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消亡逻辑 134
5.4 大数据再“大”也不会足够大 136
5.5 知识鸿沟与信息生产激励 148
第6章 “无用”的“直升机货币” 153
6.1 个体与整体的区分 153
6.2 货币无用论的学术名称 156
6.3 “仍被信奉的最古老经济理论” 158
6.4 弗里德曼的“直升机货币” 161
第7章 银行货币的“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 167
7.1 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吗? 167
7.2 两级银行与两类货币 170
7.3 存款货币的创造和消灭 172
7.4 流通中现金的创造和消灭 178
7.5 银行“无中生有”能力的内外部约束 182
7.6 银行性质被误解的原因 192
7.7 纠正误解的意义 196
第8章 货币数量论的误导和启示 203
8.1 实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吗? 203
8.2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误导 210
8.3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启示 211
8.4 关于通货膨胀治理的误导 216
8.5 被忽略的通货紧缩问题 219
8.6 区分短期和长期的“障眼法” 222
第3篇 金融的文化基础 229
第9章 金融活动中的文化和制度 229
9.1 金融契约的不完备性 229
9.2 显性和隐性金融契约 234
9.3 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中分离文化 246
9.4 文化概念的模糊性 248
9.5 文化和制度是金融活动的前提 252
第10章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及其金融影响 258
10.1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258
10.2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和延续力量 264
10.3 社会变迁与文化观念 277
10.4 个人主义文化与英国货币史 281
10.5 集体主义文化与中国货币史 285
第11章 中国金融结构失衡的文化根源 292
11.1 中国金融结构的失衡 292
11.2 直接融资发展的前提 294
11.3 从文化到金融结构的基本机制 300
11.4 储蓄者的损失承担意愿与市场信任程度 306
11.5 中国股票发行难以真正实施注册制的启示 309
第12章 银行货币驱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方式” 318
1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供给经济学 318
12.2 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 328
12.3 预期需求创造供给的机制 334
12.4 “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342
12.5 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350
12.6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368
第4篇 大挑战与大希望 379
第13章 正因为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379
13.1 盲人摸象教育的价值 379
13.2 盲人摸象研究的方向 381
13.3 盲人摸象合作的机制 382
13.4 盲人摸象人生的希望 384
13.5 盲人摸象行为的准则 385
参考文献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