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雪雄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35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绪言 1

第二篇 山东之乡村建设 11

第一章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1

第一节 研究院之成立及其旨趣 11

第二节 研究院之组织 13

第三节 研究院之设备 15

第四节 学生及学生之训练 15

第五节 学生自治及结业同学会 17

第二章 乡村建设之试行 18

第一节 实验县之设立及邹平概况 18

第二节 试验工作之入手 19

第三节 设立乡农学校 20

第四节 乡村自卫之倡导 20

第五节 造林 21

第六节 倡办合作 22

第七节 农业之改良推广 24

第八节 风俗善导 25

第三章 乡农学校 27

第一节 名义的解释 27

第二节 乡农学校之组成 28

第三节 乡农学校之编制 30

第四节 乡农学校之经费及设备 33

第五节 乡农学校之课程及教材 35

第六节 乡农学校之总机关 38

第七节 实验县区的乡农学校 39

第八节 二年来乡农学校之发展 45

第四章 乡村建设倡导者梁漱溟先生之理论 50

第一节 梁漱溟先生与村治学说 50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 55

第三节 乡村建设之四原则 62

第三篇 平民教育促进会之定县实验工作 67

第一章 除文盲作新民 67

第一节 平教运动的口号 67

第二节 平教会之开闢与探查的精神 70

第三节 工作之着手处——定县 74

一 实验县 74

二 研究区 75

三 研究村 75

四 实施中心村 75

五 定县实验县区图 76

第四节 除旧布新的路径 77

第二章 四大教育 80

第一节 对症下药 80

第二节 文艺教育 81

一 文字教育之大概 82

二 艺术教育的内容 82

三 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办法 84

第三节 生计教育 86

一 生计教育纲领 86

二 生计教育之研究设计事项 86

三 生计教育之实施 87

第四节 卫生教育 89

一 农村新医药制度之创设 89

二 预防及治疗 90

三 各村保健员规则 90

第五节 公民教育 91

一 公民教育的理论 91

二 公民教育的标准 94

三 公民教育的工作设施 97

第三章 六年计划 98

第一节 分期之研究实验及其范围 98

第二节 六年计划工作的组织 99

第三节 六年计划大纲 101

一 研究实验之原则提要 101

二 六年计划成功之条件与准备 102

第四节 六年计划之进行 105

一 研究实验之六年期 105

二 六年计划初期实施细目 107

三 六年计划与农村运动 110

第四章 三种活动 111

第一节 学校式教育的活动 111

一 学校式教育的范围 112

二 定县平校之分布 112

三 平校的组织 115

四 平校课程纲目 115

五 平校之开设及经费 116

第二节 社会式教育的活动 116

一 社会式教育的内容 116

二 社会活动的中心组织——平校毕业同学会 118

三 爱乡会及公共生活训练 119

第三节 家庭式教育的活动 121

一 家庭式教育之困难与重要 121

二 农村家庭会之拟案 121

三 模范家庭之调查表彰 122

第四篇 江苏之乡村改进事业及民众教育 125

第一章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其乡村实验工作 125

第一节 教育学院 125

一 成立旨趣 125

二 组织系统 126

三 学生概况 127

四 农场工场 127

五 研究实验 127

第二节 实验三年之黄巷 128

一 黄巷之环境 128

二 黄巷之今昔 129

三 文盲扫除一半 131

四 黄巷实验之经过 133

五 黄巷实验之所得 133

第三节 北夏实验区 134

一 地位及实验之开始 134

二 组织及进行步骤 135

三 事业之设施 136

四 事业进行之中心 138

第四节 惠北实验区 139

第二章 中华职业教育社之乡村事业 140

第一节 职业教育社之乡村改进方案 140

一 职业教育运动与乡村运动 140

二 乡村改进试验之步骤 141

三 乡村改进事业细目 142

第二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 145

一 徐公桥之地位 145

二 徐公桥改进区史略 145

三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章程 146

四 徐公桥事业概况 149

第三节 黄墟农村改进区 154

第四节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 156

一 教育 156

二 农事 157

三 建设 157

四 保安 157

第三章 江苏之民教运动 158

第一节 普遍全省的乡村改进空气 158

第二节 江苏之民教机关 159

第三节 教育馆之事业 168

第四节 关于乡村改进会 174

第四章 民众教育之发展及其理论 175

第五篇 匪区中之镇平的民团与自治 183

第一章 救乡运动 183

第一节 动乱的豫南 183

第二节 镇平之特殊环境 184

第三节 彭禹廷先生与其救乡运动 185

第二章 镇平之民团 189

第一节 民团之成立 189

第二节 民团之编制 190

第三节 民团之训练与给养 191

一 抽调 192

二 教育训练 192

三 给养 193

第四节 民团与地方治安 193

一 清乡 193

二 勦匪 194

第三章 镇平之地方自治 195

第一节 自治机关之组织 195

第二节 自治实施之程序 196

第三节 自治事业一般 197

一 调查户口 197

二 清理地亩 198

三 整顿教育 198

四 交通建设 199

五 造林 199

六 改良丝绸 199

七 设立金融机关 199

八 公共卫生设备 200

九 备荒救贫 200

十 改良风俗及其他 201

第四节 县财政及自治经费 202

第四章 彭禹廷先生之言论 209

第一节 地方革命论 209

第二节 论民团与军队 212

第三节 镇平自治之目标 216

第六篇 河北之农村信用合作事业 219

第一章 河北合作事业之发展 219

第一节 河北合作事业之倡导者 219

第二节 河北合作事业之现状 221

一 量的方面 221

二 质的方面 222

三 合联会 223

四 各县展布状况 224

第三节 河北合作事业历年进展状况 225

第四节 历年放款及放款之用途 227

一 历年放款状况 227

二 历年各社放款用途之分配 228

第五节 廿一年各社放款之分类统计 229

一 用途细数统计 229

二 数额分类统计 230

三 期限分类统计 232

第六节 全省已承认各社近况之鸟瞰 232

第二章 社务之指导及管理 235

第一节 统辖合作社之机关 235

第二节 合作社的组织进行 236

第三节 请求承认之手续 237

第四节 月报及视查 241

第五节 社员之教育训练 244

第六节 社务考成之标准 248

第七节 指导管理之费用 255

第八节 指导之态度及精神 257

第三章 放欵及存储办法 259

第一节 声请借款之手续 262

第二节 放款之限度 265

第三节 存放之利率 266

第四节 放款之期限 267

第五节 社员信用程度之评定 268

第六节 提倡存储 271

第七节 放款之意义 272

第八节 银行放款之参加 273

第四章 由合作到乡村改造 273

第一节 合作之教育的意义 273

第二节 兴办教育之例 274

第三节 修路掘井之例 275

第四节 合作生产之例 276

第五节 改善风习之例 277

第六节 服务公共事业之例 279

第七篇 从晓庄学校到工学团运动 281

第一章 晓庄学校 281

第一节 晓庄学校之历史 281

第二节 诗的生活 282

第三节 十八个信条 283

第四节 试验乡村师范 284

第五节 晓庄小学 286

第二章 晓庄乡村改造活动 288

第一节 乡村教育先锋团 288

第二节 小学及幼稚园 289

第三节 会朋友 290

第四节 中心茶园 290

第五节 晓庄医院 291

第六节 中心木匠店 291

第七节 联村组织 292

第八节 未及实行之计划 294

第三章 工学团运动 295

第一节 何谓工学团 295

第二节 工学团之创设及其推行 298

第三节 二种新人物 299

第四节 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法 302

第五节 一个县的普及教育急成方案 305

第六节 工学团运动之现状 313

第四章 从晓庄学校到工学团运动之立论 318

第一节 新教育的错误 318

第二节 现在我们需要的教育 319

第三节 普及生活教育 321

第四节 以教育改造乡村的原则 322

第五节 从学校到工学团 325

第八篇 以党训政的萧山东乡自治 329

第一章 沈玄庐先生与东乡自治之始末 329

第一节 东乡及东乡自治之时期 329

第二节 领导东乡自治的沈玄庐先生 330

第三节 当时的农民运动及民众团体 331

第四节 衙前村自治会之成立 333

第五节 东乡各村自治之推进 335

第六节 工作一般及财政基础 336

第七节 东乡自治之意义与国民党 339

第八节 沈玄庐先生被刺和其后之东乡自治 341

第二章 东乡自治之组织及计划 342

第一节 东乡自治体之统系 342

第二节 村自治法 344

第三节 乡自治法 348

第四节 村自治会之工作计划 354

一 衙前村自治会初步工作组织系统 355

二 衙前村自治会工作计划纲要及意义 357

第五节 乡自治的经济建设计划 361

第六节 乡自治会户地整理法 364

一 东乡自治会户籍章程 364

二 东乡自治会土地陈报注册章程 369

第七节 东乡自治中之儿童地位 373

第八节 县建设之初步计划 378

第三章 东乡自治之事业 387

第一节 机关之设立 387

第二节 户籍地籍之编造 388

第三节 教育设施 390

第四节 改良蚕桑 390

第五节 倡办合作社 391

第六节 修治道路 392

第七节 水利工程 393

第八节 其他建设 394

第四章 沈玄庐先生对于农民运动及地方自治之意见 395

第一节 农民运动方策 395

第二节 以党训政教民自治 398

第九篇 结论 401

附录 417

一、各地农村运动主要人员一览 417

二、全国农村改进事业调查 423

三、农村运动参考书目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