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1
一、城市化与空间生产 1
(一)城市化与空间的发现 1
(二)空间生产的理论 4
(三)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 6
(四)空间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8
二、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9
(一)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兴盛与局限 9
(二)新城市社会学的突起与挑战 11
(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整合 11
(四)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范式 15
三、基于空间演变的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 17
(一)空间演变: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条主线 17
(二)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逻辑 18
(三)本项目研究的基本任务 20
第一章 空间分异:社会的分野 23
一、中国城市空间的分异 23
(一)空间分异的理论表述 23
(二)中国城市空间分异之趋势 26
(三)分异的形成及解读 30
(四)分异的社会后果 34
二、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实践 36
(一)北京 36
(二)上海 40
(三)广州 46
(四)南京 50
(五)其他城市 54
三、空间隔离与社会分化 56
(一)居住隔离 56
(二)阶层隔离 61
(三)极化社区 64
(四)门禁社区 69
四、中国底层社会的空间剥夺 81
(一)乡缘社区 81
(二)失地农民安置区 83
(三)蚁族区 87
第二章 空间扩张:城市对郊区的侵入 90
一、城市郊区化及其社会影响 90
(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城郊化趋势 90
(二)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社会影响及问题 95
二、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及社会效应 100
(一)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动力 100
(二)城市郊区化过程的中国特征 107
(三)郊区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110
(四)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理性选择 114
三、“村改居”——过渡型社区的形成 119
(一)“村改居”与“过渡型社区”的形成 119
(二)过渡型社区的空间属性 121
(三)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困境 124
(四)社会治理与归宿 127
四、“城中村”——被城市包围的村庄 131
(一)“城中村”的空间形态 131
(二)“城中村”——作为空间的生产与功能 135
(三)失序空间的困境 139
(四)和谐空间的治理 143
第三章 空间改造:城市更新中的博弈 148
一、城市更新的“前车之鉴” 148
(一)美国城市更新中的教训 148
(二)直面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实 156
二、“绅士化”运动的中国再现 160
(一)“绅士化”运动的借鉴 160
(二)绅士化运动的社会效应 166
(三)中国的类“绅士化”运动 170
三、中国旧城拆迁中的博弈 177
(一)旧城拆迁中的冲突 177
(二)博弈主体以及之间的关系 179
(三)博弈的利益取向及机理 181
(四)博弈的方式 187
(五)博弈的利益平衡策略 193
四、“钉子户”——弱者的博弈 197
(一)中国的“钉子户”现象 197
(二)“钉子户”的资本与策略 198
(三)“钉子户”利益冲突的实质 199
(四)“钉子精神”与权利价值 203
第四章 空间正义:权利的空间诉求 209
一、空间正义的辩证 209
(一)空间正义的涵义 209
(二)空间正义的思想流向 214
(三)“差异性团结”——超越隔离的正义范式 216
二、空间正义与中国城镇化发展 220
(一)正义缺失的中国城市 220
(二)空间正义——中国城镇化的价值准则 222
(三)空间正义的政策取向与推进 225
第五章 空间混合:社会阶层的融合 228
一、混合居住——从理论到实践 228
(一)混合居住的缘起 228
(二)混合居住的异议 230
(三)西方的探索与实践 233
二、空间混合的中国尝试 235
(一)必要性的认识 235
(二)“大混居、小聚居”——一种模式的认同 237
(三)中国的尝试与行动 239
三、空间混合的适用性方案 242
(一)保障性住房的混合建设 242
(二)城中村改造中的混居适用 245
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