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和大小乘问题 1
1.1 疑问的提出 1
1.2 什么是部派 4
1.3 什么是大乘 8
1.4 部派与大乘 10
1.5 结束语 18
2 论义净时代的印度佛教寺院 21
2.1 寺院内部的组织 21
2.2 寺院的经济活动 30
2.3 寺院的宗教生活 39
2.4 寺院的教育 44
3 论释迦牟尼时代以后的提婆达多派 49
4 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 55
5 论安世高及其所传学说的性质 62
5.1 “菩萨”和“开士” 63
5.2 所谓“安世高学派” 66
5.3 大乘经还是小乘经? 68
5.4 结语 71
6 譬喻师与佛典中譬喻的运用 73
6.1 究竟什么人算是譬喻师? 74
6.2 所谓譬喻师从哪儿来? 79
6.3 譬喻师在说一切有部之内还是之外? 80
6.4 譬喻师与佛典中譬喻的运用 81
7 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的付法藏传统 86
7.1 敦煌本《坛经》中的印度祖师世系 86
7.2 《坛经》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说 87
7.3 其他的印度佛教祖师传法世系传说 89
7.4 僧祐记载的说一切有部祖师世系 91
7.5 上座部所传的两种祖师世系 93
7.6 佛教的部派与付法藏传说的形成 94
7.7 说一切有部与禅宗所传祖师世系 94
8 《大乘二十二问》之最末一问——昙旷对佛教部派问题的认识 96
9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 102
9.1 19世纪以前 102
9.2 19世纪 105
9.3 20世纪至今 107
9.4 结语:三点建议 114
10 扶南沙门曼陀罗事迹钩沉 116
11 题敦煌本《南海寄归内法传》(P.2001) 123
12 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 128
12.1 大乘佛教的《大般涅槃经》 128
12.2 《大般涅槃经》的梵文残本 129
12.3 《大般涅槃经》的三种汉译本 130
12.4 《大般涅槃经》的两种藏译本 131
12.5 《大般涅槃经》的突厥语译本 131
12.6 《大般涅槃经》的粟特文译本 132
12.7 《大般涅槃经》残本的梵汉对照 132
12.8 《大般涅槃经》几种文本的来源 141
12.9 大乘《大般涅槃经》形成的年代问题 144
12.10 从汉译本推测大乘《大般涅槃经》早期的形态 145
12.11 “前分”与“后分” 147
12.12 从大乘佛教的历史看《大般涅槃经》 150
13 “杂藏”考 153
13.1 问题的提出 153
13.2 佛教部派文献中讲到的“杂藏” 154
13.3 大乘文献中讲到的“杂藏” 158
13.4 “杂藏”包括哪些经典? 159
13.5 南传上座部的《小部》经典 161
13.6 法显翻译的《杂藏经》 162
13.7 “杂藏”:中国汉地的新理解 163
14 跋梵文贝叶经说出世部比丘律 Abhisamācārika 166
15 论阿富汗新发现的佉卢文佛教经卷 180
16 关于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的几种佛经 188
17 法显与佛教律在汉地的传承 194
17.1 法显赴印前佛教律在汉地传承的情况 194
17.2 法显求法所带回的律典 197
17.3 法显与汉地律的传承 201
17.4 结语:法显的意义 203
18 佛传神话中的“字书” 206
19 玄奘的梵音“四十七言”和义净的“四十九字” 211
20 北凉昙无谶依龟兹国文字说十四音事辩证 218
20.1 问题的来由 218
20.2 《大般涅槃经》的原本 223
20.3 “十四音”的来源 226
20.4 龟兹语中的元音 228
20.5 所谓“中天音旨” 229
20.6 慧琳的误解与误解的原因 231
21 鸠摩罗什《通韵》考疑暨敦煌写卷S.1344号相关问题 233
21.1 小引 233
21.2 所谓鸠摩罗什《通韵》的根据 234
21.3 鸠摩罗什撰写过《通韵》吗? 235
21.4 《大般涅槃经》与《通韵》 239
21.5 “五十二字说”与《通韵》 240
21.6 僧睿传过“悉昙章”吗? 241
21.7 所谓《通韵》非鸠摩罗什所撰 242
22 从安然的著作看中国唐代的悉昙之学 243
22.1 引言 243
22.2 关于安然 244
22.3 安然有关悉昙的三部著作 244
22.4 关于悉昙与悉昙之学 246
22.5 从安然的著作看中国唐代的悉昙之学 247
22.6 结语 252
23 “锦绮之花”:佛经的语言、文本与翻译 254
23.1 经典怎么形成:早期佛经的语言和翻译问题 255
23.2 经典怎么流传:佛经流传过程中的文本 256
23.3 翻译还是文本转换:汉译佛经的特点 265
23.4 “改治”:文本转换的另一个例子 266
23.5 一点余论:翻译是什么? 267
24 郑樵《通志·七音略》中的“胡僧”及其他 269
25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281
25.1 问题的由来 281
25.2 高楠顺次郎的解释 283
25.3 我十七年前的看法 283
25.4 十二年前的一个发现 284
25.5 新的不同意见 284
25.6 最新的考察:究竟什么是“无影”? 285
25.7 测景台建于何时? 288
25.8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290
25.9 附言与结语 293
26 “都广之野”“建木”与“日中无影” 295
26.1 “周公测影”与“地中” 295
26.2 “都广之野”与“建木” 297
26.3 “天下之中”与“日中无影”:观念从何而来? 299
26.4 结语 302
27 佛教的“中心观”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优越感 304
28 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 319
28.1 “民族”与“众生” 319
28.2 “众生”与“众生平等” 320
28.3 “中国”与“弥梨车”:古代印度的理解和偏见 321
28.4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的传播与民族 323
28.5 民族和民族心态的调适 327
28.6 佛教众生平等的理想与世界大同 328
附录 329
1 书评: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329
2 书评:Sanskrit-Texte aus dem buddhistischen Kanon Neuentdeckungen und Neueditionen 336
3 书评:Xuanzangs Leben und Werk 342
4 书评:Untersuchungen zur buddhistischen Literatur 349
5 书评:《王玄策事迹钩沉》 357
6 评新出的两种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研究著作 362
参考文献 369
索引 383
后记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