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论学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1
第一篇 农村金融改革 3
第一章 农村金融负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效应的经验验证与矫正框架 3
一、引言:双重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信贷与农村经济增长 3
二、农村金融负投资与库兹涅茨效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4
三、城乡资金非均衡流动和库兹涅茨曲线负效应区的计量分析 8
四、如何由库兹涅茨负效应区过渡到正效应区:农村金融变革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13
第二章 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非均衡增长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 19
一、引言:非均衡增长模式的调整、扩大内需与农村金融 19
二、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系统性负投资及其增长效应 20
三、农户信贷意愿与信贷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 23
四、结论: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 30
第三章 金融非均衡、信贷约束与贫困陷阱——基于10省田野调查数据 32
一、金融发展、不平等与贫困:文献综述与本文框架 32
二、信贷约束如何导致贫困陷阱:四大传导机制的理论解析 35
三、金融非均衡、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信贷供给:基于全国数据的经验检验 40
四、贫困陷阱与信贷约束:基于10省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 47
五、结论与政策框架:金融体系如何有助于摆脱贫困陷阱 52
第四章 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 56
一、引言: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 56
二、从路径依赖到制度突破: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 57
三、市场准入与风险控制: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 58
四、增量改革与资本整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60
五、结论:中国农村改革的传统智慧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 61
第五章 农村信贷机制设计与风险防范——王安石青苗法的历史启示 64
一、引言:争议千年而未决的王安石新法 64
二、我国古代“常平仓”运作原理与农村信贷机制 65
三、青苗法的实施基础、政策意图和制度构成 67
四、青苗法的利弊:从农村信贷机制设计的理论视角 69
五、青苗法的实施绩效、历史贡献及其对当下农村信贷的启示 74
第二篇 民间信用演进 79
第六章 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 79
一、引言:民间金融的国内外研究和本文框架 79
二、民间金融演进的内在机理 80
三、民间金融的演进路径 84
四、结论:我国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89
第七章 国家主导与地方租金激励——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 92
一、引言:文献综述与本文框架 92
二、国家主导型渐进式金融演进中的民间信用扩张 93
三、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 94
四、地方租金激励对民间信用成长的积极效应与风险 98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101
第八章 民间金融内生成长机制与政府规制研究 103
一、引言:《放贷人条例》与民间金融领域的已有研究 103
二、民间金融的内生机制分析: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 104
三、基于民间金融内生性的政府规制模式:《放贷人条例》及其政策框架 108
第九章 民间金融演进与地方政府创新——以温州钱庄兴衰史为例 111
一、引言:温州钱庄的发展史:从清代到20世纪80年代 111
二、温州方兴钱庄的兴衰史:基于“地方政府—民间金融部门”互动关系的梳理 113
三、民间金融部门、地方政府与中央治国者之间的多阶段序贯博弈框架 118
四、温州地方政府创新与民间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前防范民间借贷危机的启示 123
第十章 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 126
一、引言:作为共同体的村庄:已有成果及其意义 126
二、共同体、村庄共同体和关系共同体 129
三、村庄信任的制度基础与约束条件 132
四、村庄信任与民间金融组织的演进和效率 133
五、结束语:政策框架与方法论意义 135
第三篇 乡村治理 141
第十一章 农民健康与民主参与——来自12省88村的微观证据 141
一、引言:文献回顾与本文框架 141
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143
三、民主参与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 150
四、政策启示:赋权、民主参与和新型乡村治理 151
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乡村公共品供给与乡村治理——基于10省17村农户调查 155
一、引言:社会资本与公共品的相关文献及本文框架 155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测度 157
三、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 163
四、结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多元化乡村治理 166
第十三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户参与和乡村治理——基于12省1447农户的调查 169
一、引言:农村公共品与农户参与的相关文献与本文框架 169
二、农村公共品农户满意度及参与度: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 171
三、未来公共品建设中农户的参与意愿 173
四、农户参与对公共品满意度的影响 176
五、结论: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农户参与度与乡村治理变革 184
第十四章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 187
一、引言:“从合到分”和“从分到合”:中国农村转型的辩证法 187
二、新型农民合作社兴起的制度根源及其制度特征 188
三、农民合作组织弱内生性和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经济学解释 190
四、农民全要素合作与政府行为框架 192
五、结论:“第二次飞跃”:从“分散化小农”到“组织化大农” 194
第十五章 契约—产权假说与制度补贴——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演进研究 196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长期演进及其解释 196
二、“契约—产权假说”与农业合作化绩效:争议和经验(1949—1978) 198
三、从契约—产权视角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及制度特征(1979—2009) 202
四、结论:农民合作社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契约—产权关系与制度补贴 204
第四篇 贫困与反贫困 207
第十六章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基于贫困发生学的研究 207
一、引言:新中国前30年和后30年的反贫困成就 207
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贫困发生学的视角 208
三、如何反贫困:减贫类型、战略选择与实施主体 210
四、结论:族群型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模式的运用 212
第十七章 民族金融与反贫困 216
一、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及其表现 216
二、西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机制创新 220
三、民族金融、民生建设与生态建设:反贫困的系统工程 222
第十八章 城市低收入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研究——基于云南田野调查 227
一、调研及样本描述 227
二、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的绩效与参与者评价 228
三、云南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和风险控制 234
四、结论:云南模式中关于医疗互助保险的认识问题 235
第五篇 制度创新与转型 239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的伦理奠基与信任拓展——超越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 239
一、引言:新古典传统的“善意忽略” 239
二、伦理演进的“多元自发秩序观” 242
三、从乡土社会到契约社会的信用拓展 245
四、信用拓展中的伦理悖论 248
五、社会分层、贫困化与社会选择机会 250
六、结论 252
第二十章 转型经济学的框架变迁、基本争议与中国范式的全球价值 254
一、经济转型理论框架的变迁:转型有“共识”吗 254
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西方经济学家错在哪里 257
三、经济转型基本争议:“激进/渐进式变迁”与“诱致/强制性变迁” 260
四、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262
第二十一章 社会共同体重构与制度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哲学 268
一、开放:开放社会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构建 268
二、共享:信息共享与竞争性市场的完善 269
三、合作:互助伦理与合作精神的阐扬 270
四、整合:业态融汇与真实一虚拟世界的整合 271
五、信任:网络信任与交往博弈 272
六、共同体:虚拟化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273
七、“云”:大数据挖掘与复杂世界的发现 274
八、普惠:金融民主化与包容性增长 275
九、解构:传统金融体系的重构与变革 276
十、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源泉 277
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