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评论 教义学的犯罪论 40》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兴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理论前沿 1

实质法益观的批判:系统论的视角&刘涛 1

一、法益理论研究的困境 1

二、刑事规范的自我指涉与法益论的外部指涉 6

三、法益论与刑事司法系统的价值判断 12

四、系统理论下刑法法益观构想 16

五、结语 21

假定的因果关系反思:具体问题与归因思维&杜治晗 23

一、问题的提出 23

二、假定的因果关系问题的澄清 25

三、摆脱“假定事实”困扰的理论尝试 29

四、笔者观点:反事实思维的发现与检讨 37

五、结语 43

过失犯中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的法理展开——以“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为解释中心&蔡仙 44

一、问题的提出 44

二、“结果避免可能性”相关概念及哲学性前提的厘清 45

三、“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作为广义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法理依据 47

四、“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之渊源与价值取向 51

五、“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与过失犯之构造 57

六、结语——代疑问 64

共犯研究 66

超最小从属性说的展开&马卫军 66

一、问题所在 66

二、最小从属性说与限制从属性说的理论困境 68

三、超最小从属性说合理性的论证 79

四、超最小从属性说理论下判断利用合法行为违法性之标准 93

承继共犯论的展开&姚培培 108

一、问题意识 108

二、日本判例中的承继共犯 112

三、承继共犯论的学说史概览 116

四、承继共犯论的新发展 123

五、评论与私见 129

六、承继共犯否定说在中国的展开 134

七、结语 140

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探究及其应对&余秋莉 142

一、问题的提出 142

二、理论上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研讨 143

三、实务中过失共同正犯之应对 153

四、结语 158

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演进、审视与本土应对&莫宸屏 159

一、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发展概貌 159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误区反思 162

三、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因应对策 168

四、结语 172

实证研究 173

政治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0—2016年)的实证考察&何志伟 173

一、导论 173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180

三、变量考察与报告分析 183

四、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 199

五、结语 20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207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争议问题研究&王彪 207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207

二、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 216

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帮助问题 225

四、认罪认罚案件的“从宽”幅度问题 232

五、结语 237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陈苏豪 238

一、审判中心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改革 239

二、认罪认罚案件中的证明标准 242

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从宽处罚 247

四、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非法证据 250

五、结语 252

认罪认罚辩护的理论反思——基于刑事速裁案件辩护经验的分析&孔令勇 254

一、问题的提出 254

二、认罪认罚辩护的目的 256

三、认罪认罚辩护的独特方式 258

四、认罪认罚辩护的制度困境 262

五、认罪认罚辩护的完善思路 267

中日刑事法论坛 272

当前的日本因果关系理论&桥爪隆 文 高翔 译 272

一、引言 272

二、判例、学说的展开 272

三、“危险的现实化”的判断方法 276

四、今后的展望 281

打架与正当防卫——以“打架两成败”的法理为线索&盐见淳 文 李世阳 译 283

一、绪论 283

二、打架两成败的法理——来自法制史学家的分析 284

三、判例的展开(一)——从“战前”到“战后” 286

四、判例的展开(二)——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判决、昭和三十二年(1957年)判决及之后的判决 287

五、判例的展开(三)——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决定及此后的判例 290

六、判例的展开(四)——平成二十年(2008年)决定及此后的判例 293

七、结论 295

日本的性犯罪——最近修改的动向&佐伯仁志 文 曾文科 译 297

一、序言 297

二、修改前的性犯罪规定 298

三、有关性犯罪的诸问题 300

四、《刑法》修改后的规定 308

围绕诈骗罪的日本争议的现状——以“重要的事项”的问题为中心&杉本一敏 文 杨秋野 译 309

一、前提 309

二、围绕着诈骗罪的现在的争论 311

三、交易中能成为“重要的事项”的事情的范围 314

四、总结 319

域外传译 321

德国刑法中的保安监禁&〔德〕卡斯帕 文 陈尔彦 译 321

一、引言 321

二、德国双轨制体系的主要特征 321

三、保安监禁——不合理性的缩影? 323

四、结语 336

若机器人致害,谁将担责?——自动驾驶汽车与刑事责任&〔瑞士〕萨宾娜·格莱斯 〔德〕艾米丽·西尔弗曼 〔德〕托马斯·魏根特 文 陈世伟 译 338

一、引言 338

二、机器人的刑事责任? 340

三、“机器背后的人”之刑事责任? 347

四、限制过失的刑事责任 351

五、结论:德国和美国的政策问题 355

过失犯中的可预见性与规范保护目的&〔德〕汉斯·约阿希姆·鲁道菲 文 李波 译 357

走向自主与本土化:日本刑法与刑法学的现状&〔日〕井田良 文 陈璇 译 372

一、现今的日本刑法教义学 372

二、当今日本刑事政策评价 380

三、结语 383

域外视野 384

德国刑法典的重大变化及其解读&徐久生 384

一、有组织犯罪与恐怖主义性质的犯罪 384

二、反洗钱犯罪 387

三、对儿童、被保护人的性权利保护得以全面加强 390

四、对成年人性权利的保护有很大变化 394

五、增加第201条a以拍照方式侵害私人生活领域 397

六、修订第266条a截留、侵占劳动报酬罪 398

七、结语 400

美国中间制裁研究&尹露 402

一、中间制裁的概念 402

二、中间制裁类型化述评 407

三、中间制裁的实践 413

四、中间制裁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417

五、结语 420

逾两百年来美国矫治刑罚观历史嬗变及其启示——自1790年核桃街拘役所改革至2016年Montgomery v.Louisiana案&曹兴华 421

一、从萌芽到制度:矫治刑罚观在美国刑罚领域之历史源起 422

二、理论主导:矫治刑罚观在美国刑罚领域之兴盛时期 425

三、由衰落而隐伏:美国矫治刑罚观所受质疑及其边缘化 428

四、从实践到学术:美国矫治刑罚观渐现复兴之表征勾勒 432

五、结论与启示:美国矫治刑罚观历史嬗变的意义观照 440

专题研究 444

教义学视野下刑法用语含义的厘定&徐兴涛 444

一、文理解释的前提 444

二、利用语言学、美学解释的可能性 447

三、语源学与语义射程 448

四、法域语境与刑法术语 451

五、符号学与刑法弹性语言 455

六、接受美学与明确性原则、补正解释 458

七、确定用语含义的适例——间谍罪“接受”的分析 461

八、结语 463

我国刑法语境中主、客观要件的审查顺位研究——基于方法论角度的考察&张志钢 464

一、问题的提出 464

二、将不法与有责的位阶性等同于客观与主观要件的位阶性(误解1) 467

三、优先考察主观要件沦为刑法主观主义(误解2) 471

四、将实体法上的评价问题混同于程序法上的证明问题(误解3) 475

五、结论 477

意外事件的阶层化判断&储陈城 479

一、意外事件中的同案异判和论证方式的不统一 479

二、意外事件理论上的判断标准及其瓶颈 482

三、意外事件判断的层次和机理 485

四、结语 494

论量的防卫过当与《刑法》第20条第2款的扩展适用&尹子文 495

一、案例与问题 495

二、讨论的前提:防卫过当减免处罚的根据 497

三、适用可能性的讨论 501

四、适用的具体展开 506

五、结语 513

自杀行为之法外空间解释路径的批判&马天成 514

一、问题的提出 514

二、自杀行为解释路径之法外空间理论 515

三、法外空间理论解释路径存在的问题 517

四、自杀行为法律性质解释的正确进路——法律家长主义 522

五、理论验证:自杀与安乐死的区别与可能的处理 529

六、结论 529

产品犯罪归责的困境及出路&郝艳兵 531

一、产品犯罪归责困境及出路之一:具体因果关系的认定 531

二、产品犯罪归责困境及出路之二:一般因果关系的认定 538

三、产品犯罪归责的困境及出路之三: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认定 548

取得错误汇款的行为性质研究&李菲菲 553

一、引言 553

二、认定存款占有的对立观点 557

三、“存款名义人占有说”之中国适用 565

四、“存款名义人占有说”的司法运用 571

论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完善&马丽亚 578

一、问题的提出 578

二、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构建背景与价值目标 579

三、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的现状 585

四、域外反恐特别程序中的律师参与及启示 588

五、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构建与完善 592

审判中心视野下的新型侦诉审辩关系&兰跃军 600

一、侦诉关系:服务与引导 600

二、侦审关系:制约与受制 605

三、侦辩关系:对抗与协作 607

四、诉辩关系:合作与对抗 611

五、诉审关系:分离与制衡 615

六、审辩关系:制约与合作 617

中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问题研究&周维明 622

一、绪论 622

二、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状况以及缺陷 623

三、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模式选择 625

四、协调论的具体展开:结构耦合 628

五、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理念耦合 631

六、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制度耦合 637

七、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技术耦合 641

八、代结语: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的范式转换 645

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权利及其保障&曹晟旻 648

一、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权利与刑罚目的实现的协调统一 648

二、行刑社会化中的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权利及其实现 652

三、社区矫正:再社会化权利实现的主要途径 655

四、犯罪记录的管理与控制:再社会化权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659

五、被遗忘权作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权利的重要内容 663

六、小结 667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