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哲学 3
一 黑格尔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条件 3
二 黑格尔的生平和著作 7
三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9
四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16
五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25
六 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43
七 黑格尔对辩证法本质的歪曲。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 52
八 结束语 60
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65
序 65
绪论 68
第一章 “主观精神” 82
第二章 “主观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意义 120
第三章 “客观精神”(上)——“抽象法” 140
第四章 “客观精神”(中)——“道德” 163
第五章 “客观精神”(下)——“伦理” 179
第六章 黑格尔国家学说中的“主体性”原则 233
第七章 “绝对精神” 255
第八章 精神哲学与人 285
附录一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如何把握对立统一的理论 299
附录二 新黑格尔主义论人 318
自我实现的历程 333
序 333
导言 335
第一章 《精神现象学》的“序言” 374
第二章 《精神现象学》的“导论” 393
第三章 “意识”——从“这一个”到“共相” 408
第四章 “自我意识”——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415
第五章 “理性”——从“观察”到“实践”,从“享乐”到“审核法律” 420
第六章 “精神”——从“伦理”到“道德” 436
第七章 “宗教”——天上?人间? 452
第八章 “绝对知识”——从现象学到逻辑学 472
第九章 纯粹概念·自然·历史——未来哲学体系的预告 482
第十章 “真无限”?“坏无限”?——“绝对知识”所引发的问题 497
第十一章 影响·评论·解读 508
附录一 超越之路——《精神现象学》的启发 532
附录二 黑格尔年表(1770—1831) 544
后记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