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1949-2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聚臣等著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7421215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之一种。着重阐释了论争和当代文学期刊之间的互动关系。

绪论 1

第一章 关于文学写人和形象塑造问题的论争 11

一、关于萧也牧创作倾向的论争 11

(一)创作倾向问题 12

(二)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 14

(三)作品人物问题 16

二、关于《青春之歌》的争论 19

(一)《青春之歌》是否为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20

(二)林道静这一形象是否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21

(三)《青春之歌》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22

(四)林道静的爱情、婚姻态度是否存在问题 23

三、关于“写中间人物”和柳青《创业史》的论争 26

(一)关于“写中间人物”的论争 26

(二)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31

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问题的论争 38

一、胡风简介及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 38

(一)胡风生平及其文艺观 38

(二)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 40

二、批判的缘起及经过 44

三、批判的焦点及原则性分歧 48

(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48

(二)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问题的论争 54

第三章 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 59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 59

(一)历史的回顾 59

(二)1953年前后的论争 61

二、关于“写真实”问题的论争 68

(一)关于“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问题 69

(二)“写真实”与世界观、社会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 70

三、关于“两结合”问题的论争 73

(一)“两结合”创作方法概念的理解 73

(二)“两结合”创作方法与作家的世界观的关系 78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与时代的关系 78

(四)“两结合”创作方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 80

第四章 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84

一、关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论争 84

(一)是否写真实生活 85

(二)是否可以写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88

(三)作品的艺术得失 89

二、关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的论争 95

(一)关于表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96

(二)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问题 98

(三)关于“中间人物论”的论争 102

第五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106

一、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含义之争 106

(一)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情的概念之争 106

(二)从阶级论的角度阐释人性和人道主义 107

(三)人性和人道主义既有阶级性又有普遍性 108

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之争 110

(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有无共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 110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问题的不同阐释 112

(三)关于对人性、人道主义论争动机的认识 113

(四)关于鲁迅的人道主义的论争 115

三、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与文学的关系之争 117

(一)文学中是否存在着超阶级的人性 117

(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和阶级性的不同认识 119

(三)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性和人道主义 120

第六章 “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判 124

一、关于《三家巷》《苦斗》的论争 124

(一)关于人物的评价 125

(二)反映了历史真实和时代精神,还是歪曲了革命历史 129

(三)关于作品民族特色的讨论 131

二、对《陶渊明写〈挽歌〉》的批判 135

(一)关于陶渊明的隐士形象 136

(二)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 137

(三)《陶渊明写〈挽歌〉》的意义和价值 138

三、《第二次握手》文字狱 142

(一)《第二次握手》一案始末 143

(二)“文革”后对《第二次握手》的评论 146

第七章 关于“伤痕文学”问题 150

一、关于卢新华《伤痕》的论争 151

(一)《伤痕》是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152

(二)王晓华这个形象是否典型 153

(三)《伤痕》是不是“暴露文学” 154

二、“歌德”与“缺德”之争 157

(一)暴露是革命文艺的基本任务之一 158

(二)社会主义文艺应当以写光明为主 159

(三)歌颂与暴露无法截然分开 160

(四)无论歌颂还是暴露都应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61

三、“向前看文艺”与社会主义悲剧问题的论争 164

(一)有关《伤痕》的悲剧问题 166

(二)恩格斯有关悲剧的经典论述的认识 167

(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的特点 167

第八章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72

一、“为文艺正名”引起的讨论 174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178

(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争论 179

(二)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争论 180

(三)关于文艺的社会性质的争论 182

第九章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187

一、人性问题 189

(一)什么是人性 189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性、阶级性与人性的关系 190

(三)“共同人性”及其与阶级性的关系 193

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 196

(一)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 196

(二)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无关系 198

(三)异化问题 201

三、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 205

(一)文艺与人性 206

(二)文艺与人道主义 207

(三)文艺与异化 208

第十章 关于现实主义和人物性格问题 213

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 214

(一)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争论 216

(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 217

(三)关于现实主义精神问题和创作方法 219

(四)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以及现实主义的发展问题 220

(五)1996年前后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 223

二、关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230

(一)“写真实”与“写本质” 232

(二)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 236

三、关于“典型”问题 240

四、关于“性格二重组合原理”问题 245

第十一章 关于“寻根文学”与文艺民族化问题 249

一、“寻根文学”的论争 249

(一)“寻根文学”论争的兴起 249

(二)关于“根”及“寻根文学”内涵的论争 251

(三)对于“寻根文学”的评价 254

(四)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 260

二、关于文艺民族化问题 270

(一)“文艺民族化”论争的兴起 270

(二)民族化与民族性 272

(三)文艺民族化与文艺走向世界 275

(四)实现文艺民族化的途径 278

(五)对于文艺民族化的评价 280

第十二章 关于文学反映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286

一、关于文学反映论问题 286

二、有关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291

(一)刘再复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观点 292

(二)陈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相关讨论中的反对意见 294

(三)由刘再复和陈涌的文章引起的论争 296

第十三章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 306

一、关于为何“重写”与如何“重写”的论争 307

(一)关于为何“重写”的论争 307

(二)关于如何“重写”的论争 311

二、关于作家、作品的重评 315

(一)关于几个重要的作家现象的评论 315

(二)对一些现当代经典作品的重估 320

(三)对知识分子作家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处境的评价 322

三、关于思潮、流派的重估 326

(一)关于“五四”以来现代文艺思潮的重估 326

(二)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重估 328

(三)关于极“左”文艺思潮的重估 330

四、关于《金光大道》的论争 333

(一)关于《金光大道》的再版 334

(二)关于《金光大道》的历史真实性 336

(三)关于《金光大道》的文学价值 336

第十四章 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问题 339

一、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的论争 339

(一)性描写·性文学 339

(二)文学中“性描写热”产生的原因 341

(三)文学中性描写的艺术标准与原则 343

(四)对文学中性描写的评价 347

二、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废都》中性描写的论争 351

(一)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性描写的论争 352

(二)关于《废都》中性描写的论争 359

第十五章 关于通俗文学和文学商业化问题 368

一、关于通俗文学的论争 368

(一)通俗文学的兴起和繁荣的原因 369

(二)通俗文学的定义、特征、内容及其价值 370

(三)雅与俗 374

(四)通俗文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376

二、关于文学商品化的论争 383

(一)文艺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383

(二)商品化之利弊 386

(三)文学艺术与商品经济的相互关系 390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 395

一、人文精神之义 396

(一)何为“人文精神” 396

(二)“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理解与阐释 399

二、人文精神之因 403

(一)人文精神危机的原因 403

(二)是否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 407

三、人文精神之行 410

(一)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410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重建中的地位 414

四、“二王”之争与“二张”现象 418

(一)关于“二王”之争 418

(二)关于“二张”现象 422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27

后记 486

编辑后记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