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的维度 1
一 现实主义与历史话语 2
1.公安文学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属性 2
2.现实主义文学至今让人思索 3
3.现实主义视域引发了公安文学的历史话语 5
二 战时思维在公安文学的表现:斗争叙事 8
1.战时思维的实践 8
2.公安历史视域中的“斗争”叙事 10
三 特定时期的创作模式:“三结合”与“三突出” 13
1.“三结合” 13
2.“集体作品” 14
3.“三突出” 15
4.“第一”转化为“唯一” 16
5.“左”的沉淀 17
四 公安文学艺术的范畴与边界 17
五 重回历史:“反思”的叙事 19
1.历史与效果 19
2.反思意识 20
六 历史话语中的两个镜面:历史理性与生活感性 27
1.历史的镜面 27
2.生活之维 27
3.两个新方向:警察本体、社会视角 28
4.艺术与说明文 29
七 《警察生活录》:一种文学的“生活流” 30
1.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流” 30
2.20世纪80年代审美心态 32
3.朴素、宁静、温馨 33
4.重要蓝本 35
八 公安文学艺术演进的思索: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 37
1.多层次的立体格局 37
2.20世纪的文学能量养成与21世纪的逻辑假设 38
3.作家的养成 40
4.文学高潮与艺术巅峰:对20世纪公安文学现象的读解 42
5.“斗争叙事”的敌人:“苦难叙事”与逻辑反讽 45
6.公安文学的当下场域:来自21世纪的压力 47
九 公安文学与历史的深层讨论 49
1.公安文学的两种态度 49
2.公安文学的叙事比较 50
3.公安文学为何要关注历史 51
4.公安文学的深度:描写可能发生的事 52
5.“任务历史”是一种眼光局限 53
6.一拥而上之后的不告而别 54
7.历史意识的断代 55
8.不同的代际,不同的历史优势 58
9.有趣的小实验 59
第二章 诗性叙事 61
一 诗性叙事:张策小说《无悔追踪》 61
1.最初的观感:张策的诗性叙事 62
2.诗是什么? 63
3.张策:诗性超越了诗意 64
4.张策“无字系列”作品:一种隐喻结构 65
5.潮涨潮落:唯有老人与海 67
6.诗性叙事的文学履历 69
7.延迟的认知:有关张策的诗性叙事 70
8.超容量性 72
9.超文本性 76
10.叙事是歌唱 79
11.超结构性 85
12.生命哲学:既单纯又复杂 87
13.灯与暗:亘古不变的自然景观与哲学图式 88
14.偶然性——直觉的必然 92
15.诗性小说的语言美学 96
16.诗与哲:“无”与“有” 105
17.哲学终结的尽头:诗涌现了 107
18.一封信的乡愁 110
19.小说文本意图成为一个超文本 113
二 石钟山小说《战友》:浪漫主义与二维生产 114
1.诗性:言简意赅与内在超越 115
2.诗性:“千里走单骑”的浪漫主义 116
3.叙事高手之一:从居中的“现在时”讲起 117
4.过渡段:双重生活与多面人生 118
5.叙事高手之二:对人性与面孔的多重识读 120
三 杨永超《枪》:语言狂欢、黑色幽默与智性叙事 122
1.一个话语“顽童”在叙事中的理性架构 122
2.一柄乌黑的手枪就此悬置 123
3.关于“枪”符号关系的一度建构 124
4.关于“枪”符号关系的二度建构 127
5.关于“枪”符号关系的三度建构 130
6.悖论的语言、艺术起源 131
7.“大话” 135
8.“游戏” 136
9.枪的身体化与深层叙事 138
10.“老顽童”:双声与复调小说倾向 141
11.爵士乐与蓝调小号 142
12.社会亦是符号的组成 144
第三章 接受美学范例与文化资源问题 146
一 海岩:历史“召唤”与读者“共鸣” 146
1.接受美学与话语策略 146
2.共鸣与召唤 147
3.历史深处的接受美学 148
4.历史的接受与美学的接受 149
5.介入 150
6.文本的接受美学 153
7.爱陆小祥,也就是爱青春理想 155
8.80年代抒情:进入大众美学与国家叙事的“接受” 158
9.海岩小说的历史意识 160
二 孙红旗和他的《风起滴水弄》 161
1.犯罪文化学 161
2.蛰伏于九地之下,必动于九天之上 163
三 聂鑫森:《紫砂壶》的召唤 164
1.紫砂壶:一个别致的征候 164
2.深度的接受美学:莫言的“满汉全席” 167
3.新的“接受”路径 169
四 性意识与性描写 169
1.有关性描写之一 170
2.诗意的性 172
3.深刻的性 174
第四章 时间、空间、人、物的四重关系 177
一 公安反敌特侦破小说的叙事高峰 177
1.陆石、文达《双铃马蹄表》 177
2.《双铃马蹄表》的“时间”美学 178
3.侦破小说的时间哲学 179
4.《双铃马蹄表》的多重时间 181
5.时间被作者关闭了 183
6.美学旨趣 185
7.20年后的《无悔追踪》与50年后的《暗算》与《潜伏》 185
二 关于李迪的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 192
1.四结合 192
2.“身体”的出场以及“她身子里的野兽” 193
3.狐狸与象征主义镜头 195
4.艺术符号与“丁字街” 196
5.“迷津”叙事的打造 197
6.社会批判视角 198
7.真正的老A 201
三 讨论:公安侦破小说的过去与未来 202
1.类型小说与民族文化 202
2.中国式的侦探小说 203
3.不变,那么文学就退回到语言 204
4.回到“迷津”之维 204
5.“征候式”解读:《敲诈》 207
6.公安侦破小说的繁荣:风格与流派 209
7.法制文学传播的新样式 209
四 余华《河边的错误》 210
1.一个深不可测的“迷津” 210
2.存在之源,是谜 212
3.对侦破小说戏仿 213
4.错误 214
5.荒诞 215
6.把文学、哲学与人生连根拔起 216
五 办案小说/侦破小说 217
1.实证主义/求真意志 217
2.旨在超越 218
六 警察与“迷津” 219
1.案件之“迷津” 219
2.专家属性:对“迷津”的读与破 221
3.侦破题材小说:“迷津”高手 222
4.“迷津”的还原 223
5.人的延伸 224
6.小说艺术:揭示“迷津”的利器 225
7.侦破小说离小说有多远 226
第五章 经验直觉的世界 229
一 缘起于经验直觉 229
1.一个农民和一个评论家的共识 229
2.一个农民的惊叹让一个评论家写了一本书 230
3.艺术的整体性 231
4.这个世界怎么样 232
5.经验直觉的不可分割 233
6.经验直觉牵引着艺术家 234
二 陈建功的警察经验:没错,这就是苏五一他们! 235
1.90年代:作家陈建功的“三同” 235
2.警察经验之“手铐” 237
3.警察经验之“朋友” 238
4.警察经验之“埋伏” 239
5.警察经验之“逗你玩” 240
6.陈建功小说中的叙事洒脱 242
三 《警察生活录》的警察经验:往事如烟 飘雪无声 243
1.对警察本体、主体以及人性关注的书写 243
2.“时代新人突击队”——《第四民警小组》 245
3.对《第四民警小组》的复述与阐释 250
4.警察经验之“大时代” 258
5.艺术与哲学:一种深不可测的爱与悲悯 263
6.警察经验之“性情” 264
7.警察真性情:无言 266
8.警察真性情:实践的温情 267
9.警察真性情:幸福的升华 268
10.真性情:刘大春与“萧峰” 271
11.《飘雪落无声》:沉重的二度象征 273
12.警察真性情:爱情 280
13.警察真性情:沧桑 283
14.深层结构 285
15.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结晶” 288
16.直觉 289
第六章 艺术社会学视阈中的公安文学写作 292
一 魏人:从《刑警队长的誓言》到《无法结局》 294
1.黑侠风格:冷峻沉稳,复杂内敛 294
2.有一个誓言和一个女友的刑警队长 295
3.释梦 296
4.潜意识 298
5.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299
6.现代主义 300
7.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 301
8.《旧约·诗篇》:如果老天不守城的话 303
9.三重人格理论:原来每个爱情都“危险” 304
10.黑色写作与健康标准 307
11.“黑色”是一种新光线 308
二 彭祖贻以及他的叙事“抉择” 310
三 深层心理探索:程琳《警服》 311
1.程琳:警察陆洪的心理拉锯战 311
2.陆洪与局长田凤喜:并无不同 312
3.三重视阈: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微观政治学 313
四 谢宗玉:《谁身上有你的伤》与“蝴蝶效应” 315
1.谢宗玉:拒绝叙事的“操切” 315
2.混沌理论与蝴蝶效应 316
第七章 公安文学艺术再讨论 318
一 公安文学艺术结构图式 318
1.加法结构是一个二元冲突的结构 319
2.艺术=现代性+永恒 320
3.艺术总量被限定:模式化的到来 320
4.化解二元冲突的新二元:内容与形式 321
5.21世纪:人本主义的新图式 324
6.相互支持的乘法关系 325
二 法制文学的担当:对法哲学的引入 326
1.精神危机 327
2.实践理性——面对的对象往往是非理性 328
三 结构 329
1.需要+超越=它需要超越,因为它能够超越 329
2.没有需要,也就没有功能,反之亦然 330
3.结构概念的运用 331
4.警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 332
5.人文主体 332
6.公安学、警察学中的主体部分 333
第八章 进入21世纪的几个新篇章 334
一 警察全景图:张策的新写实小说 334
1.阅读一篇未署名的公安题材小说 334
2.世纪之交:多维视角、全景方式 335
3.警察人生的美丽:《刑警队》 336
4.故事与叙述:汩汩有声,闪闪发亮 339
二 警察权力微观场域——《派出所长》 339
1.牛力军:“体验—原型”叙事 339
2.何铭与程馨苗所提出的问题 341
3.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342
4.文学意义、社会学意义的逻辑演绎 343
5.价值观与时代:牛力军的写作内核 345
三 吕铮:80后警察作家 347
1.存在之境 348
2.叙事之维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