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的思想与方法 1
1.0引言 1
1.1训诂学的产生 3
1.2研究活语言的传统 12
1.3探求语源的思想 15
1.4探求文字本义的方法 17
1.5语音系统的发现 19
1.6反训的思想 24
1.7义疏之学的兴起 28
1.8古音学的发现和因声求义的科学化 29
1.9右文说 31
1.10语法观念 33
1. 11金石学的兴起 36
1.12高山仰止的清学 37
第二章 以形索义法 41
2.0引言 41
2.1什么是“以形索义法”? 41
2.2形训与古文字 42
2.3古书中的形训 43
2.4晚期文字与形训 47
2.5形训与同义词的辨析 48
2.6形训与字义的引申和假借 49
2.7馀论 50
第三章 字根析义法 52
3.0引言 52
3.1字根析义法的原理 53
3.2研究古书中的问题 55
3.3推求某些已经失去的意义 57
3.4解释某些字的特殊意义 58
3.5字根析义法的局限性 60
第四章 语源考证法 63
4.0引言 63
4.1语源考证法的原理 64
4.2推求词义的来源 65
4.3推求事物命名之源 69
4.4推求联绵词 69
4.5推求转语 73
4.6文化同源词 74
4.7馀论 77
第五章 假借破读法 80
5.0引言 80
5.1什么是假借? 80
5.2破读的方法 81
5.3假借字是一种用字习惯 85
5.4假借字的条件 88
5.5馀论 91
第六章 排比归纳法 93
6.0引言 93
6.1排比归纳法的原理 94
6.2语词的意义和语境的意义 100
6.3馀论 102
第七章 连类推勘法 105
7.0引言 105
7.1同类语词的推勘 106
7.2同类事物的推勘 111
第八章 历史分析法 113
8.0引言 113
8.1历史分析法的原理 114
8.2历史分析法的条件 116
8.3判定词义的时代 119
第九章 结构分析法 122
9.0引言 122
9.1对称结构 123
9.2并列结构 131
9.3语义结构 132
9.4呼应结构 136
第十章 平行引申法 137
10.0引言 137
10.1平行引申法的原理 138
10.2补证前人的释义 140
10.3平行引申的或然性 143
第十一章 异文比勘法 147
11.0引言 147
11. 1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的比勘 147
11.2古书异文 150
11.3异文的去取 151
11.4馀论 155
第十二章 方言参证法 157
12.0引言 157
12.1古书中的方言 157
12.2古代方言的运用 158
12.3现代方言的运用 160
第十三章 语法分析法 164
13.0引言 164
13.1语法分布分析 164
13.2语序分析 170
13.3句法结构分析 174
第十四章 语用分析法 178
14.0引言 178
14.1《论语》首章的真义 178
14.2“不亦……乎”的预设规则 180
14.3预设规则的非典型表现 184
14.4馀论 187
第十五章 其他方法举要 189
15.1互补考证法 189
15.2内部考证法 191
15.3实物验证法 193
15.4多角度研究 199
15.5小结 202
第十六章 训诂学的原则 203
16.1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203
16.2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210
16.3如字优先,综合权衡 213
参考文献 220
跋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