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念隐喻理论的“从上到下”方法 1
1.1 导论 1
1.2 “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 2
1.3 概念隐喻理论与生成语法的相似性 5
1.4 “从上到下”方法的逻辑推论 7
1.4.1 推论之一:隐喻映射发生在上级层次的范畴 7
1.4.2 推论之二:使用非语境化言语隐喻是合理的 8
1.4.3 推论之三:文化对概念隐喻进行选择性编码 10
1.4.4 推论之四:化解了相似性问题的逻辑危机 11
1.5 结语 13
第2章 隐喻映射的双向性:隐喻生涯的视角 14
2.1 导论 14
2.2 静态映射与动态映射的关系 15
2.3 隐喻生涯对双向映射及其先后次序的揭示 17
2.4 对双向映射先后次序的证明 19
2.5 对双向映射的进一步证明 21
2.6 再论生涯隐喻的不足 23
2.7 结语 25
第3章 元修辞现象研究 26
3.1 导论 26
3.2 元修辞的功能分类 27
3.2.1 解释性元修辞 28
3.2.2 构成性元修辞 31
3.3 修辞理解过程中的元修辞策略 33
3.4 结语 35
第4章 寓言类隐喻的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 37
4.1 导言 37
4.2 寓言类隐喻的形式结构 39
4.2.1 四维结构 39
4.2.2 情节意象图式 42
4.3 寓言类隐喻的语义结构 46
4.3.1 认知映射 46
4.3.2 情感映射 49
4.4 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 53
4.5 寓言类隐喻与常规隐喻的比较 55
4.6 结语 56
第5章 寓言的隐喻特异性与寓言类隐喻的解读困惑——以《百喻经》和《新约全书》为例 57
5.1 导言 57
5.2 寓言的隐喻特异性 58
5.3 寓言类隐喻的解读困惑 61
5.3.1 寓言细节的过度解读 61
5.3.2 寓言意象的表面冲突 63
5.3.3 寓意的取舍 63
5.4 对解读困惑的解释 66
5.4.1 不变原则表述内容的嬗变 66
5.4.2 新拓展不变原则与部分映射 68
5.4.3 寓言类隐喻的解读步骤与解读原则 69
5.5 宗教寓言与其他寓言 70
5.6 结语 71
第6章 寓言类隐喻与明喻的比较:共性与差异 73
6.1 导言 73
6.2 寓言与明喻的结构相似性 75
6.3 寓言与明喻的差异 78
6.4 寓言的解读方法 80
6.5 寓言是否可以被解读为讽喻? 83
6.6 结语 84
第7章 寓言类隐喻的映射问题 86
7.1 寓言的隐喻本质 86
7.2 Turner的寓言解读方法 88
7.3 常规隐喻的映射问题 90
7.4 寓言类隐喻的映射内容 92
7.5 合成空间理论掩盖了什么? 95
7.6 寓言类隐喻与常规隐喻的相互激活 96
7.7 寓言类隐喻的映射内容侧面化 97
7.8 结语 98
第8章 寓言类隐喻中的内部对话性 99
8.1 隐喻映射:从常规隐喻到寓言类隐喻 99
8.2 映射内容的不对称性 102
8.3 对话性理论对非对称性的解释 104
8.4 内部对话性外显表达的动因 108
8.5 结语 109
第9章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的互证——以时间的空间隐喻为例 111
9.1 引言 111
9.2 什么是时间的空间隐喻? 112
9.3 Lakoff和Johnson的思维实验与法界时间的互证 114
9.4 Lakoff和Johnson的思维实验与大乘佛法语言观的互证 115
9.5 空间隐喻的身体特征与凡夫“我执”的互证 116
9.6 互证的体现 117
9.7 互证何以可能:大乘佛法的学术地位 119
9.8 结语 122
第10章 事件隐喻映射: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 123
10.1 隐喻映射问题 123
10.2 隐喻映射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部分失效 124
10.3 事件隐喻:一种被忽略的隐喻类型 127
10.4 事件隐喻对实体隐喻的兼容性问题 130
10.5 “五行”中事件隐喻的理据 131
10.6 “五行”以外的事件隐喻:以寓言为例 133
10.7 结语 135
参考文献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