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诊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陈群,邓铁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62572
  • 页数:484 页
图书介绍:对《中医诊断学》“2版”教材进行了修订补充、完善提高,使之图文并茂,精彩新颖,对学习者、爱好者、感兴趣者深有启迪和临床意义。《中医诊断学》包括绪论、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回顾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主要内容及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诊查方法。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以八纲和辨证为依托,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思维和理解。第五部分是诊断与病案,阐述了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病案的特点、内容、要求、整理、格式等内容。该书附篇为症状鉴别诊断以及原文选录等。书末附有舌诊彩色图谱,以加深学者对舌诊的感性认识与理解。

上篇 中医诊断学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任务与学科内容 3

一、中医诊断学的任务 3

二、中医诊断学的出现形成 3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 4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 6

一、重视诊断道德 6

二、重视四诊合参 7

三、重视临床思维 9

四、重视辨证论治 12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学习研究方法与展望 14

一、学习方法 14

二、研究方法 16

三、展望 17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史略 20

第一节 疾病的认识与辨病的发展 20

一、周秦时代对辨病的奠基 20

二、汉晋隋唐时代辨病的发展 22

三、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对辨病的提高 26

第二节 诊法的形成与发展 31

一、舌诊 32

二、舌下络脉诊法 35

三、脉诊 39

四、小儿食指络脉诊法 43

五、胸腹切诊 46

六、其他诊法 56

第三节 辨证的形成与发展 64

一、经络辨证 64

二、六经辨证 66

三、脏腑辨证 69

四、温病辨证 71

五、八纲辨证 74

第四节 病案的创始与发展 75

一、病案的创始 75

二、病案的发展 76

三、专科病案著作的出现 77

四、病案的日趋完善 78

五、病案质量的提高 80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举例 81

一、沙虱毒 82

二、狐惑病 82

三、狂犬病 83

四、梅核气 84

五、脚气 85

六、葡萄疫与青腿牙疳 88

七、疕病与瘾疹 89

八、煤矿毒气与煤气中毒 91

九、疥疮 92

十、睑生风粟——沙眼及其合并证的诊断 92

十一、细络诊法 93

中篇 诊法与辨证 99

第三章 诊法 99

第一节 问诊 99

一、一般情况 100

二、现病史 100

三、既往史 109

四、个人生活情况 109

五、家族史 109

六、问诊小结 109

第二节 望诊 110

一、望全身情况 110

二、望局部情况(分部望诊) 117

附 小儿蛔虫感染的望诊 127

三、望舌(舌诊) 127

附 138

四、舌下络脉诊法 138

五、望诊小结 142

第三节 闻诊 142

一、听声音 143

二、闻气味 146

三、闻诊小结 147

第四节 切诊(上)——脉诊 147

一、脉诊的意义 147

二、脉诊的部位 148

三、诊脉的方法 150

四、诊脉注意事项 151

五、正常脉象 152

六、异常脉象 153

附 疾脉 163

七、妇儿脉诊 183

第五节 切诊(下)——按诊 184

一、按额部 185

二、按头颈部 185

三、按肌肤 185

四、按手足 186

五、按疮疡 186

六、按胸腹 186

七、按腧穴 188

八、按耳穴 188

第四章 辨证 18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89

一、表里 190

二、寒热 192

三、虚实 194

四、阴阳 197

第二节 病因辨证 199

一、六淫病辨证 199

二、疫疠辨证 203

附 206

三、七情病辨证 207

四、饮食劳倦病辨证 209

附 疳积 210

五、外伤及虫兽伤辨证 211

附 破伤风 211

六、诸虫证 213

附 虫积 214

七、痰饮、瘀血辨证 215

第三节 六经辨证 216

一、概述 216

二、六经辨证 217

第四节 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224

一、概述 224

二、卫气营血辨证 225

三、三焦辨证 232

第五节 气血津液辨证 234

一、气血辨证 235

二、津液辨证 238

第六节 脏腑辨证 24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41

二、肝与胆病辨证 244

三、脾与胃病辨证 246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24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51

六、脏腑兼证 255

第七节 经络辨证 256

一、概述 256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57

三、经络辨证 257

附《灵枢·经脉》 263

第五章 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 265

第一节 外感病辨证纲要 265

一、外感病辨证可以统一 265

二、外感病辨证统一纲要 266

第二节 杂病辨证纲要 267

一、以脏腑辨证为总纲 267

二、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 267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步骤 269

第四节 辨证与辨病 270

第五节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 296

第六章 临床各科诊断概要 298

第一节 妇科诊断概要 298

一、妇科四诊概要 299

二、妇科辨证概要 301

第二节 儿科诊断概要 304

一、儿科四诊概要 304

二、儿科辨证概要 306

第三节 外科诊断概要 308

一、外科四诊概要 308

二、外科辨证概要 310

第四节 伤科诊断概要 312

一、伤科四诊概要 312

二、创伤辨证 314

三、伤筋辨证 315

四、骨折辨证 315

五、脱臼 316

六、伤科的内伤辨证 316

第五节 眼科诊断概要 317

一、眼科诊法概要 317

二、眼科辨证概要 318

第六节 耳鼻喉科辨证概要 320

一、耳科常见症状辨证 320

二、鼻科常见症状辨证 320

三、喉科常见症状辨证 321

附 口腔科辨证特点 322

第七章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323

第一节 发热 323

一、外感发热 324

二、杂病发热 326

第二节 怕冷 327

一、外感怕冷 327

二、杂病怕冷 328

第三节 汗出异常 328

一、汗出过多 329

二、汗闭 330

第四节 头痛 331

一、外感头痛 331

二、杂病头痛 331

第五节 咳嗽 332

一、外感咳嗽 333

二、杂病咳嗽 334

第六节 气喘 335

一、实证气喘 335

二、虚证气喘 336

第七节 胸痛 337

一、外感胸痛 337

二、杂病胸痛 337

第八节 心悸 338

一、实证心悸 338

二、虚证心悸 339

第九节 不寐 339

一、实证不寐 340

二、虚证不寐 340

第十节 神志异常 341

一、烦躁 341

二、抑郁 342

三、谵语 343

四、昏迷 343

第十一节 出血 345

一、里实热证 346

二、虚证 346

三、血瘀证 346

四、外伤失血证 347

第十二节 口渴 347

一、实证口渴 347

二、虚证口渴 348

第十三节 纳呆 348

一、实证纳呆 349

二、虚证纳呆 350

第十四节 脘痛 350

一、实证脘痛 350

二、虚证脘痛 351

第十五节 腹痛 351

一、寒证腹痛 352

二、热证腹痛 353

三、虚证腹痛 353

四、实证腹痛 353

第十六节 呕吐 354

一、实证呕吐 355

二、虚证呕吐 356

第十七节 便秘 356

一、实证便秘 356

二、虚证便秘 357

第十八节 泄泻 357

一、外感泄泻 358

二、杂病泄泻 358

第十九节 眩晕 359

一、外感眩晕晕 360

二、杂病眩晕 360

第二十节 发黄 361

一、黄疸 361

二、虚黄 362

三、药物或食物性黄染 362

第二十一节 抽搐 363

一、外感抽搐 363

二、杂病抽搐 363

第二十二节 腰痛 364

一、实证腰痛 365

二、虚证腰痛 365

第二十三节 小便不利 366

一、小便短少 366

二、癃闭 367

第二十四节 小便过多 368

一、寒证 368

二、热证 368

第二十五节 水肿 369

一、阳水 369

二、阴水 370

第八章 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371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71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71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72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372

四、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373

第二节 病情资料的属性 373

一、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373

二、病情资料属性的变化 374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程序与方法 374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375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375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375

第四节 诊断中常用的临床逻辑思维 375

一、世界观是思维的基础 376

二、中医诊断临床思维的三大内容和两个层次 376

三、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的方法 377

第五节 误诊的防范 379

一、四诊不全导致误诊 379

二、思维僵化导致误诊 379

三、中西医诊断混淆不清导致误诊 380

第九章 病案书写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一、病案的重要性 381

二、病案的采集与书写要点 382

三、病案的整理 383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与格式 383

一、中医门诊病案(病历) 383

二、中医住院病案 384

第三节 邓铁涛教授临床经典医案举例 386

下篇 中医诊断学的现代研究概况 393

第十章 诊法的现代研究 393

第一节 舌诊的研究 393

一、舌诊研究方法的创新 393

二、舌诊的临床研究 399

三、各种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 406

第二节 舌下络脉诊法的现代研究 414

一、历史源流 414

二、传统理论的探索 415

三、基础研究 416

四、临床研究 417

五、国外研究 421

六、结语 421

第三节 甲诊的现代研究 422

一、历史源流的研究 422

二、传统理论的研究 423

三、生理解剖学的研究 424

四、临床研究 425

五、结语 426

第四节 脉诊的研究 426

一、脉象描记仪器 427

二、脉象描记、研究与分析方法 427

三、脉搏图和速率图 429

四、脉图特征和脉象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430

五、脉象研究进展 434

六、结语 441

第十一章 辨证的现代研究 442

第一节 脾的研究 442

一、脾与消化吸收功能 443

二、脾与自主神经功能 444

三、脾与免疫功能 446

四、脾与内分泌功能 447

五、脾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检测 448

六、脾与实验动物模型 448

第二节 肾的研究 449

一、传统诊断标准化 449

二、肾与内分泌功能 450

三、肾与免疫功能 452

四、肾与能量代谢 453

五、肾与微量元素 453

第三节 心的研究 453

一、心功能检测 454

二、心与脉图研究 454

三、心与自主神经功能 454

四、心与血液循环功能 455

五、心与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455

六、心与代谢功能 455

七、心与炎性反应 456

八、心与基因研究 456

九、心与其他相关方面检测 457

第四节 肝的研究 457

一、肝与血液循环系统功能检测 458

二、肝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研究 458

三、肝与能量代谢的研究 459

四、肝与相关免疫学指标检测 459

五、肝与相关微量元素的研究 459

六、肝与其他相关检测 460

第五节 肺的研究 460

一、肺功能检测 460

二、肺血流图检测 461

三、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检测 461

四、相关血液流变学检测 461

五、血浆血栓素、前列腺素测定 462

六、血清干扰素活性检测 462

七、血浆心钠素检测 462

八、血浆纤维结合素、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测定 462

九、自由基代谢 462

十、微量元素检测 462

十一、胸部X线检查 463

十二、气管黏膜超微结构检测 463

十三、肿瘤标志物的测定 463

第六节 中医证候的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评析 463

一、依据 463

二、方法与思路 464

三、现状 465

四、展望 466

附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466

第七节 血瘀证的研究 468

一、血瘀证本质的探讨 468

二、血瘀证诊断的标准化问题 469

附 血瘀证诊断标准 471

第十二章 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 473

一、计算机技术进步与医学应用发展的回顾 473

二、中医药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概况 473

参考文献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