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文明起源与历史特性 2
二 古代宗教 6
三 人文思潮 12
四 春秋的思想世界 16
第一章 占筮 23
一 春秋的龟卜 24
二 筮占的例子 29
三 《周易》之用 32
四 作为文本的卦爻辞 36
五 “不烦卜筮” 39
六 筮与德 44
第二章 星象 50
一 天象之辨 51
二 占测的古代知识背景 55
三 春秋时期的星占 60
四 “天道远,人道迩”的解释 67
五 天与人的交感 74
第三章 天道 81
一 天道之义 83
二 宇宙法则 88
三 阴阳与气 93
四 史官的理性 100
第四章 鬼神 105
一 神鬼的信仰 105
二 妖灾精怪 114
三 “祀为贵神” 120
四 宗教想象 127
五 神话思维 134
第五章 祭祀 143
一 诛祝焚巫 143
二 “吉凶由人” 150
三 先民后神 155
四 “不朽”的观念 164
五 神谱的人化 170
第六章 经典 177
一 作为引证的“谚曰” 180
二 “古人有言” 183
三 “前志有之” 185
四 仲虺、周任、史佚之志 189
五 “闻之曰”的记述 194
六 《诗》与《书》 207
七 引《书》 211
八 引《诗》 217
九 经典与经典化 222
第七章 礼治 227
一 歌舞 227
二 赋诗 233
三 “礼”与“仪” 245
四 封建的隐患 249
五 宗法政治的解体 255
六 礼的政治化 261
七 礼治秩序与政治衰朽 268
八 从礼乐到礼政 276
第八章 德政 283
一 务德 284
二 安民 293
三 宽政 297
四 治道 305
五 规谏 309
六 伦理 313
第九章 德行 324
一 西周后期与春秋前期的德行观念 326
二 “仁”的观念与春秋时代的德目表 338
三 “忠”“信”等德目 356
四 从“仪式伦理”到“德行伦理” 375
五 德行的类型 380
第十章 君子 385
一 鲁大夫的儒者气象 387
二 晋大夫等的士君子之道 391
三 叔向之“义” 395
四 子产之“仁” 401
五 文化与道德的遗产 404
六 孔子的资源 410
后语 416
后记 418
参考书目 420
索引 426
跋&余敦康 439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