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语言中心主义的贫困 1
二、相关研究综述 8
三、研究课题的方法论前提及材料来源 15
四、研究课题的主导命题、创新点、材料来源及研究框架 16
第一章 研究课题的历史前提:近代圣经汉译史综述 30
第一节 作为经典的《圣经》 31
一、《圣经》与基督教 31
二、《圣经》与西方文化 34
三、《圣经》与帝国 37
第二节 《圣经》翻译史 40
一、从“七十士”译本到武加大译本:《圣经》早期翻译史与基本翻译原则的确立 40
二、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44
第三节 《圣经》汉译简史 49
一、19世纪之前的圣经汉译简史 49
二、从马礼逊到和合本:1822—1919年新教《圣经》汉译简述 51
第二章 文言与方言的殊途:19世纪上半叶《圣经》传播模式的初步成型 59
第一节 初步的文言译本:马礼逊与马士曼译本 60
第二节 麦都思与郭士立:对文言认识的深化 70
第三节 “委办译本”:影响“文化特权群体”的努力 78
一、鸦片战争所带来的政治背景与传教模式的变革 78
二、“标准译本”翻译计划的提出 84
三、争论的焦点: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86
四、初受冲击但依然保持稳定的传统社会秩序 100
第四节 方言译本:面对底层民众的“俚语村言” 104
本章小结 110
第三章 寻找“中间语体”:浅文理译本的兴起与失败 121
第一节 浅文理译本的先声:马礼逊寻找“中间语体”的尝试 122
第二节 传统传播机制的动摇与新社会阶层的兴起 125
第三节 杨格非浅文理本:建立新传播机制的首次尝试 133
第四节 “缺乏定义的文体”:其他浅文理译本的出现及浅近文言背后潜藏的问题 138
第五节 浅文理和合本与浅文理译本的最终失败 146
本章小结 153
第四章 方言的地位提升与方言《圣经》联合标准译本的出现 160
第一节 方言地位提升的政治背景与近代传教士的汉语改革方案 161
一、异化:19世纪初期西方语言学家对汉语的处理策略 161
二、同化与教化:近代传教士的汉语改革方案 164
三、语言的殖民:“创造基督教的语言” 167
四、自我形象的转化:近代知识分子对汉字/文言的态度转变 170
第二节 方言地位提升的语文传统:明清小说与方言书面化变革 172
第三节 方言联合译本的出现 175
第四节 晚清地方主义思潮与方言译本的地位变化 184
本章小结 189
第五章 从“为他们”到“为我们”:白话地位的上升 195
第一节 作为“口语语体”的官话:南京官话译本 196
第二节 官话的书面化倾向:北京官话译本 203
一、政治背景的改变与翻译计划的提出 203
二、官话《圣经》译本的地位上升与语言风格的变革 207
第三节 争论与折中:杨格非官话译本 220
一、南北方传教士对白话的态度分歧 220
二、折中的产物:杨格非官话译本 224
第四节 从“为他们”到“为我们”:官话最终成为权威译本 229
一、和合本翻译计划的提出 229
二、从“为他们的白话”到“为我们的白话” 237
本章小结 249
结语 258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