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史·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勤华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

序章 “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2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4

第二节 法学形态的理论 27

第三节 古代法学的各种形态 30

第四节 “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37

第五节 中国古代法学的基本特点 39

第六节 中国法学与中国法学史 46

第七节 中国法学史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47

第一章 中国古代学法学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770-221·BC)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 立法的发展 50

二 法的教育、解释和研究活动的展开 53

一 《法经》的真伪 58

第二节 《法经》论考 58

二 《法经》的历史地位 66

第三节 法哲学的诞生 72

一 先秦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72

二 先秦法哲学的基本特征 80

三 先秦法哲学的社会历史意义 84

第四节 法家法理论评析 86

一 法家法治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87

二 实现法治的方法、途径以及人性基础 90

三 法家法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 92

四 法家法治理论与西方法治学说的差异 95

五 法家法治理论的负面影响 98

第五节 《尚书》等先秦文献中的法学思想 102

一 《尚书》的法学思想 102

二 《周易》的法学思想 106

三 《左传》的法学思想 111

四 《国语》的法学思想 116

五 《周礼》的法学思想 119

六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中的法律思想 124

七 《吕氏春秋》的法学思想 128

第六节 萌芽期法学家列传 134

一 管仲 134

三 孔丘 134

二 老聃 135

四 子产 136

五 邓析 136

六 李悝 136

七 墨翟 137

八 吴起 137

十 申不害 138

九 商鞅 138

十一 慎到 139

十二 孟轲 139

十三 荀况 139

十四 韩非 14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秦汉时期(221·BC-220·AD)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一 秦汉时期社会的进步 141

二 立法的发展 142

三 法律教育活动的展开 144

四 法的解释、研究活动的展开 146

第二节 法学世界观的确立 146

一 法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147

二 法学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152

三 秦汉时期法学世界观的特征 157

四 秦汉时期法学世界观的历史地位 161

第三节 律学的诞生 163

一 律学的内涵 164

二 律学的诞生 167

三 律学的内容 175

四 秦汉时期律学的特征 178

五 中国古代律学传统的形成 183

第四节 判例法研究的展开 188

一 中国古代判例法的界定 188

二 秦汉时期判例法研究的展开 189

三 判例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196

四 判例法研究的主要特点 200

第五节 《汉书·刑法志》评析 202

一 《汉书·刑法志》的成书年代 202

二 《汉书·刑法志》的理论基础 203

三 《汉书·刑法志》对法律史的阐述 204

四 《汉书·刑法志》的法学价值 208

第六节 对重大法律问题的讨论 209

一 株连与反株连 210

二 司法时令说 211

三 赦与非赦 212

四 刑罚的平等性 213

第七节 诞生期法学家列传 214

一 李斯 214

二 萧何 215

三 陆贾 216

四 张苍 216

五 叔孙通 217

六 贾通 218

七 晁错 219

八 公孙弘 220

九 董仲舒 220

十 刘安 221

十一 张释之 223

十二 张汤 224

十三 赵禹 225

十四 桑弘羊 225

十五 路温舒 226

十六 于定国 227

十七 杜周(附:本延年) 228

十八 黄霸 229

十九 萧望之 229

二十 刘向 230

二十一 扬雄 231

二十二 桓谭 232

二十三 侯霸 233

二十四 郭躬 233

二十五 郑弘 234

二十六 梁统 235

二十七 王充 235

二十八 陈庞(附:陈感、陈忠) 236

二十九 马融 238

三十 王符 238

三十一 崔 240

三十二 应劭 241

三十三 郑玄 241

三十四 荀悦 242

三十五 徐斡 243

三十六 仲长统 243

第一节 概述 245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245

一 法律建设环境的变化 246

二 立法的进步 247

第二节 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 249

一 法家学说的复兴 250

二 玄学世界观的崛起 252

三 佛教对法学世界观的影响 261

四 儒学世界观过法学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264

第三节 律学的发达 267

一 儒家精神贯彻于律学研究之中 267

二 律(学)博士的设置和独立的法律教育机构的形成 268

三 律学地位的提高和律学名家的辈出 270

四 律学研究的深入 270

五 律学从经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286

第四节 《晋书·刑法志》的法学意义 288

一 《晋书·刑法志》的法哲学意义 289

二 对历史上重大法律事件的真实记录 292

三 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的风貌 293

四 其他法学研究成果的记录 294

五 关于《晋书·刑法志》的简要评析 295

第五节 发展期法学家列传 297

一 钟繇 297

二 曹操 298

三 王朗 299

四 诸葛亮 299

五 陈群 300

六 刘劭 301

七 卫觊 301

八 高柔 302

九 何晏 303

十 王弼 304

十一 阮籍 305

十二 嵇康 306

十三 傅玄 306

十四 贾充 307

十五 杜预 308

十六 张斐 308

十七 刘颂 309

十八 袁准 310

十九 葛洪 311

二十 崔玄伯 312

二十一 崔浩 313

二十二 高允 314

二十三 刘勰 315

二十四 崔祖思 316

二十五 孔稚圭 317

二十六 拓跋宏 318

二十七 蔡法度 319

二十八 郦道元 319

二十九 苏绰 320

三十 高壑 321

三十一 崔昂 322

三十二 封氏家庭 322

第四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昌盛——隋唐时期(581-960) 324

第一节 概述 324

一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 324

二 立法的发展 327

三 法律教育的兴起 328

一 隋唐初期法学世界观的发展 331

第二节 法学世界观的发展 331

二 中唐以后法学世界观的变迁 337

第三节 律学的昌盛 341

一 官方以及私家编纂的律学著作琳琅满目 341

二 正统法学世界观全面渗入律学研究 344

三 关于法律体系的理论 346

四 法曲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立法学成就 347

五 刑罚体系的日益成熟 351

六 对主要刑法原则的阐述 352

七 对重要的法律制度的研究 364

八 对律文的解释 377

九 对专用名词的解释 392

十 民法解释学 398

十一 律学研究方法论的进步 408

十二 关于《唐律疏议》的几点评价 409

第四节 关于重大法律问题的讨论 414

一 复仇是否可行 414

二 对“司法时令说”的批判 415

第五节 隋唐时期法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417

一 对越南的影响 417

二 对朝鲜的影响 418

三 对日本的影响 420

第六节 昌盛期法学家列传 429

一 李德林 429

二 苏威 430

三 郑译 431

四 杨坚 432

五 高 432

六 牛弘 433

七 王通 434

八 赵绰 435

十 郎茂 436

九 杨汪 436

十一 裴寂 437

十二 刘文静 437

十三 孔颖达 438

十四 房玄龄 438

十五 魏征 439

十六 颜师古 440

十七 杜如晦 441

十八 孙伏伽 442

十九 于志宁 443

二十 长孙无忌 443

二十一 李世民 444

二十二 戴骨 445

二十四 狄仁杰 446

二十三 贾公彦 446

二十五 徐有功 447

二十六 姚崇 449

二十七 宋景 450

二十八 吴兢 451

二十九 张族 452

三十 陈子昂 453

三十一 杨炎 455

三十二 陆贽 455

三十三 吕温 457

三十四 韩愈 457

三十五 刘禹锡 458

三十六 白居易 459

三十七 柳宗元 461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