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变迁 3

1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 3

1.1 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 3

1.2 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转换 7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起点的迁移与多元化 10

1.4 隋唐时长安、洛阳的颉颃 24

2 丝绸之路绿洲路研究 30

2.1 北魏西北丝路的利用 30

2.2 北魏中西间交往与贸易往来 46

2.3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 62

3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78

3.1 3至6世纪中西间海上航线的变化 79

3.2 两晋南朝与东南亚、南亚海上交通 95

3.3 中西间海上交通条件的变化 110

4 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125

4.1 魏晋时期草原路的复兴 126

4.2 五胡十六国和北魏时期草原路的利用 129

4.3 柔然与东魏、北齐对草原路的利用 134

4.4 突厥崛起与草原路的兴盛 138

4.5 中国北方草原路利用的考古学证据 141

5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151

5.1 南方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和争议 151

5.2 汉通西南夷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 154

5.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沉寂 162

5.4 早期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166

5.5 南方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 168

6 从僧人行踪看西域通往南朝的道路 172

6.1 传统丝路在中国境内的延伸 172

6.2 吐谷浑之路(河南道)的利用 179

6.3 沟通西域或南朝交通的邺都 183

6.4 经西域至印度,而后经海路回国,至南朝 186

中编 中外关系与交流专论 191

7 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和丝绸的输出 191

7.1 汉代丝织业的发展 191

7.2 汉代丝织品的远销 194

8 汉代良马输入及其影响 201

8.1 汉代域外良马的输入 201

8.2 域外良马输入与汉代社会 210

8.3 域外良马输入与汉代文学艺术 215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良马输入的途径 220

9.1 互市交易 220

9.2 馈赠贡献 225

9.3 战争获取 239

9.4 余论 244

10 魏晋南北朝时外来的珍珠 247

1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珍珠的来源 247

1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珍珠的用途 252

11 六朝时期的海上交通与佛教东传 257

11.1 僧人经海路往来的路线 257

11.2 佛教促进了六朝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 261

11.3 经海路入华僧人的译经传法事业 270

11.4 经海路传入南朝的佛教圣物 275

12 六朝时经海路往来的僧人及其佛经译介 283

12.1 六朝时经海路往来的僧人 283

12.2 经海路入华僧人翻译的佛经类别 288

13 东晋南朝佛教三宝供养风俗 294

13.1 佛供养 294

13.2 法供养 299

13.3 僧供养 306

13.4 余论 310

14 南朝萧梁时中外关系述略 312

14.1 和梁朝交往的“海南诸国” 312

14.2 与梁朝交往的“东夷”诸国 316

14.3 与梁朝交往的“西北诸戎” 319

14.4 梁时中外交流兴盛的原因探讨 322

15 隋代中西交通与交流 327

15.1 隋代对外关系的开展 327

15.2 隋代的外来文明 342

16 唐太宗对外政策探讨 355

16.1 荀子用兵之道与唐太宗安边制胜之策 355

16.2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变化 370

17 蚕种故事与中西初识——3~6世纪中国与罗马、拜占庭的互相认识 386

17.1 中国人对大秦、普岚的认识 386

17.2 大秦、拜占庭人文献中的“赛里斯” 392

17.3 余论 399

18 古代东北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中的楛矢 403

18.1 肃慎氏之贡矢 403

18.2 两汉时挹娄之贡矢 408

18.3 从挹娄到勿吉的贡矢 411

18.4 楛矢从历史舞台的退出 415

19 斯坦因楼兰考古的历史发现 419

19.1 关于楼兰国区域和楼兰城方位的推断 420

19.2 “楼兰”之名探源和楼兰城性质探讨 423

19.3 关于楼兰历史的发现 425

19.4 楼兰城废弃的时间和原因探讨 429

20 斯坦因关于楼兰历史地位和楼兰道的探讨 433

20.1 关于“楼兰”地理概念 433

20.2 楼兰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和楼兰道路线 436

20.3 楼兰道的利用和盛衰 444

20.4 结语 447

下编 中外交流与中古文学 451

21 唐诗见证的唐与新罗的关系 451

21.1 从唐诗看唐罗间人员往来 451

21.2 唐诗传入新罗及其影响 462

21.3 唐诗中的新罗文化意蕴 467

22 长安大慈恩寺与唐诗的因缘 470

22.1 皇家诗会,君臣唱和 470

22.2 高僧大德,诗人钦仰 473

22.3 名刹风物,文士题咏 479

22.4 雁塔登临,赋诗咏怀 491

22.5 触景生情,忆旧怀友 497

23 一篇有关中韩佛教交流的佚文——跋法藏《与义湘书》 500

24 唐玄宗《赐新罗王》诗 506

25 “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白居易两句逸诗 513

26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考源 518

26.1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统计 519

26.2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得失 522

26.3 中朝诗歌关系与高敬命诗的艺术渊源 524

27 高敬命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借鉴 528

27.1 咏史怀古,寄慨良深 528

27.2 托物言志,比兴寓意 532

27.3 融情入景,意境清新 534

27.4 指言时事,关心现实 537

28 高敬命抒情诗用典艺术探析 539

28.1 使事用典、委曲达情的创作意趣 540

28.2 高敬命抒情诗的用典特色 546

参考文献 551

索引 576

后记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