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简史 1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
0.3 高分子的定义、分类、特点、命名 5
0.3.1 定义 5
0.3.2 分类 5
0.3.3 特点 6
0.3.4 命名 8
上篇 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9
第1章 酚醛树脂 9
1.1 酚醛树脂的原材料 10
1.1.1 酚类 10
1.1.2 醛类 12
1.2 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结构 13
1.2.1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 13
1.2.2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 15
1.3 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8
1.3.1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8
1.3.2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9
1.3.3 影响酚醛反应的因素 20
1.4 酚醛树脂的固化 22
1.4.1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 22
1.4.2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 26
1.5 酚醛树脂的基本性能 28
1.5.1 酚醛树脂的热性能及烧蚀性能 28
1.5.2 酚醛树脂的阻燃性能和发烟性能 29
1.5.3 酚醛树脂的耐辐射性 30
1.6 其他酚醛树脂 31
1.6.1 间苯二酚树脂 31
1.6.2 苯酚糠醛树脂 31
1.6.3 纯油溶性酚醛树脂 32
1.7 改性的酚醛树脂 32
1.7.1 苯胺改性的酚醛树脂 32
1.7.2 二甲苯树脂改性的酚醛树脂 34
1.7.3 苯酚改性的二苯醚树脂 35
1.7.4 聚乙烯醇缩丁醛改性的酚醛树脂 36
1.7.5 植物油改性的酚醛树脂 36
1.7.6 耐热的酚醛树脂 37
1.8 酚醛树脂的应用 37
1.8.1 酚醛模塑料 38
1.8.2 酚醛树脂层压塑料 40
1.9 酚醛树脂的研究新进展 41
1.9.1 树脂 41
1.9.2 复合材料及其加工工艺 43
第2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 44
2.1 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原材料 44
2.1.1 不饱和二元酸及酸酐 45
2.1.2 饱和二元酸及酸酐 46
2.1.3 二元醇 47
2.1.4 交联单体 49
2.1.5 引发剂 51
2.1.6 阻聚剂 55
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及其固化 57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 57
2.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固化反应 57
2.2.3 有机引发剂 59
2.2.4 热分解引发 59
2.2.5 化学分解引发 60
2.2.6 光引发 61
2.2.7 阻聚与缓聚 61
2.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与防老化 62
2.3.1 紫外光的作用 62
2.3.2 空气中氧和臭氧的作用 63
2.3.3 水解降解作用 64
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与应用 64
2.4.1 层压塑料与模压塑料 64
2.4.2 片状模塑料、团状模塑料 65
2.4.3 人造大理石和人造玛瑙 65
2.4.4 云母带胶黏剂 66
2.4.5 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漆 66
2.4.6 无溶剂漆 67
第3章 环氧树脂 68
3.1 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质量指标 68
3.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 68
3.1.2 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合成 71
3.1.3 环氧树脂的质量指标 72
3.2 环氧树脂的基本性能 73
3.2.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73
3.2.2 双酚F型环氧树脂 74
3.2.3 双酚S型环氧树脂 74
3.2.4 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 74
3.2.5 线性酚醛型环氧树脂 74
3.2.6 多官能基缩水甘油醚树脂 75
3.2.7 多官能基缩水甘油胺树脂 76
3.2.8 具有特殊机能的卤化环氧树脂 77
3.3 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固化剂和促进剂 78
3.3.1 环氧化物的反应性 78
3.3.2 含羟基化合物的固化反应 79
3.3.3 胺类的固化反应和固化剂 81
3.3.4 有机羧酸的固化反应 89
3.3.5 酸酐的固化反应 90
3.3.6 酸酐类固化剂 94
3.3.7 合成树酯类固化剂 99
3.3.8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用促进剂 101
3.4 环氧树脂用辅助材料及其改性 102
3.4.1 稀释剂 102
3.4.2 增韧剂 105
3.4.3 填料 106
3.4.4 阻燃剂 107
3.4.5 纤维增强材料 111
3.5 环氧树脂的应用 115
3.5.1 环氧树脂涂料 115
3.5.2 环氧树脂胶黏剂 118
3.5.3 环氧树脂成型材料 120
3.5.4 纤维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 123
3.5.5 环氧树脂的反应注射成型 124
第4章 聚氨酯树脂 127
4.1 聚氨酯的基本原材料 128
4.1.1 多元异氰酸酯 128
4.1.2 多羟基化合物和聚合物 129
4.1.3 助剂 130
4.2 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137
4.2.1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 137
4.2.2 聚氨酯的生成反应 139
4.3 聚氨酯的制造工艺 140
4.3.1 熔融法 140
4.3.2 溶液法 140
4.4 聚氨酯的应用 141
4.4.1 聚氨酯泡沫塑料 141
4.4.2 聚氨酯弹性体 144
4.4.3 聚氨酯涂料 148
4.4.4 聚氨酯胶黏剂 150
4.4.5 聚氨酯密封胶 151
第5章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53
5.1 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原理 153
5.2 双马来酰亚胺的性能 155
5.2.1 熔点 155
5.2.2 溶解性能 155
5.2.3 反应性 155
5.2.4 耐热性能 155
5.2.5 力学性能 156
5.2.6 BM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156
5.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 157
5.3.1 与链烯基化合物的共聚改性 157
5.3.2 二元胺改性BMI 161
5.3.3 热塑性树脂改性BMI 163
5.3.4 环氧改性BMI 168
5.3.5 氰酸酯改性BMI 168
5.3.6 降低后处理温度工艺改性 168
5.4 新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169
5.4.1 链延长型BMI 169
5.4.2 取代型BMI 174
5.4.3 稠环型BMI 174
5.4.4 噻吩型BMI 175
5.4.5 含特殊元素BMI 176
5.4.6 树脂传递模塑用BMI树脂 176
5.4.7 线性酚醛型多马来酰亚胺树脂 176
5.5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应用 177
5.5.1 电气绝缘材料 177
5.5.2 高温胶黏剂 177
5.5.3 航空航天结构-功能复合材料 177
第6章 聚酰亚胺树脂 180
6.1 均苯型聚酰亚胺 180
6.1.1 用熔融缩聚法制备聚酰亚胺 180
6.1.2 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 181
6.2 可熔性聚酰亚胺 186
6.2.1 6F二酐型聚酰亚胺 187
6.2.2 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型聚酰亚胺 189
6.2.3 用含亚胺环的二酐制备聚酰亚胺 189
6.3 加成型聚酰亚胺 189
6.3.1 PMR型聚酰亚胺 190
6.3.2 乙炔端基型聚酰亚胺 191
6.4 聚酰亚胺的性能 192
6.4.1 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 192
6.4.2 聚酰亚胺的化学稳定性 195
6.4.3 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 196
6.4.4 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 197
6.5 改性聚酰亚胺 197
6.5.1 聚酰胺酰亚胺 197
6.5.2 聚酯酰亚胺 199
6.5.3 聚酯-酰胺-酰亚胺 201
6.5.4 聚苯并咪唑-酰亚胺 201
6.5.5 聚砜-酰亚胺 201
6.6 聚酰亚胺的应用 202
6.6.1 聚酰亚胺薄膜 202
6.6.2 聚酰亚胺漆 205
6.6.3 聚酰亚胺胶黏剂 206
6.6.4 高性能工程塑料 208
6.6.5 聚酰亚胺纤维 211
6.6.6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12
第7章 氰酸酯树脂 214
7.1 氰酸酯树脂单体的合成 214
7.2 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 216
7.2.1 氰酸酯固化反应机理 216
7.2.2 催化剂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216
7.3 氰酸酯树脂的基本性能 220
7.3.1 氰酸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220
7.3.2 氰酸酯固化物的热分解机理 226
7.3.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226
7.4 氰酸酯的改性 229
7.4.1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 229
7.4.2 氰酸酯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234
7.4.3 氰酸酯的增韧改性 236
7.5 氰酸酯的应用 237
第8章 有机硅树脂 239
8.1 硅及硅键的化学特性 239
8.2 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240
8.2.1 有机卤硅烷的合成方法 241
8.2.2 甲基氯硅烷的合成 243
8.2.3 苯基氯硅烷的合成 246
8.2.4 其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248
8.3 聚有机硅氧烷的生成反应 248
8.3.1 水解缩合 248
8.3.2 催化重排 255
8.3.3 在高温下利用空气中氧的作用提高相对分子质量 256
8.3.4 杂官能单体缩聚制备聚有机硅氧烷 257
8.4 有机硅树脂的性能 257
8.4.1 热稳定性 257
8.4.2 聚有机硅氧烷液体及弹性体的特征 260
8.4.3 电绝缘性 260
8.4.4 力学性能 261
8.4.5 耐候性 263
8.4.6 耐化学药品性 264
8.4.7 憎水性 265
8.5 有机硅树脂的改性 265
8.5.1 有机硅改性醇酸树脂 266
8.5.2 有机硅改性聚酯树脂 267
8.5.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 268
8.5.4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8
8.5.5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 269
8.5.6 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 270
8.6 有机硅树脂的应用 271
8.6.1 有机硅绝缘漆 271
8.6.2 有机硅胶黏剂 277
8.6.3 有机硅塑料 281
8.6.4 微粉及梯形聚合物 287
参考文献 288
下篇 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289
第9章 聚乙烯 289
9.1 发展简史 289
9.2 低密度聚乙烯 291
9.2.1 反应机理 291
9.2.2 生产工艺 292
9.2.3 结构与性能 293
9.2.4 加工和应用 296
9.3 高密度聚乙烯 297
9.3.1 反应机理 297
9.3.2 生产工艺 298
9.3.3 结构与性能 299
9.3.4 加工和应用 300
9.4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01
9.4.1 反应机理 301
9.4.2 生产工艺 301
9.4.3 结构与性能 303
9.4.4 加工和应用 306
9.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07
9.5.1 生产工艺 307
9.5.2 结构与性能 308
9.5.3 加工和应用 310
9.6 茂金属聚乙烯 312
9.6.1 发展简介 312
9.6.2 生产工艺 313
9.6.3 结构与性能 314
9.6.4 加工和应用 315
9.7 双峰聚乙烯 315
9.7.1 双峰聚乙烯的制造方法 316
9.7.2 生产工艺 317
9.7.3 结构与性能 318
9.8 共聚聚乙烯树脂 319
9.8.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319
9.8.2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321
9.8.3 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323
9.8.4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324
9.8.5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325
9.8.6 乙烯氯乙烯共聚物 326
9.8.7 离子型树脂 326
9.9 PE改性 327
9.9.1 化学改性 327
9.9.2 共混改性 334
9.9.3 填充改性 336
参考文献 340
第10章 聚丙烯 341
10.1 发展简史 341
10.2 等规聚丙烯 343
10.2.1 反应机理 343
10.2.2 生产工艺 345
10.2.3 结构与性能 348
10.2.4 加工和应用 354
10.3 间规聚丙烯 358
10.3.1 生产工艺 358
10.3.2 结构与性能 358
10.4 茂金属聚丙烯 359
10.4.1 结构与性能 359
10.4.2 加工与应用 360
10.5 无规聚丙烯 360
10.5.1 生产工艺 360
10.5.2 结构与性能 360
10.6 共聚聚丙烯树脂 360
10.6.1 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 361
10.6.2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 362
10.7 聚丙烯改性 363
10.7.1 化学改性 363
10.7.2 共混改性 366
10.7.3 填充改性 373
10.7.4 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 376
10.7.5 透明改性 380
参考文献 383
第11章 聚氯乙烯 385
11.1 发展简史 385
11.2 反应机理 387
11.3 生产工艺 388
11.3.1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389
11.3.2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 396
11.3.3 微悬浮聚合法工艺 399
11.3.4 本体法生产工艺 402
11.3.5 其他聚合方法 403
11.4 结构和性能 404
11.4.1 化学结构 404
11.4.2 颗粒结构和形态 405
11.4.3 PVC树脂聚集态结构 409
11.4.4 性能 409
11.4.5 加工和应用 413
11.5 共聚PVC树脂 416
11.5.1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417
11.5.2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417
11.5.3 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418
11.5.4 氯乙烯/烯烃共聚物 419
11.5.5 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420
11.6 PVC共混改性 421
11.6.1 增韧改性 421
11.6.2 耐热改性 429
11.6.3 加工改性 430
11.7 PVC其他改性 431
11.7.1 PVC交联 431
11.7.2 氯化PVC 434
11.7.3 PVC填充 435
11.8 PVC热塑性弹性体 436
11.8.1 HP-PVC 437
11.8.2 离子交联型TPVC 437
11.8.3 共混型TPVC 438
11.8.4 TPVC加工和应用 438
11.9 PVC纳米复合材料 438
参考文献 441
第12章 苯乙烯类 444
12.1 发展简史 444
12.2 通用聚苯乙烯 445
12.2.1 反应机理 445
12.2.2 生产工艺 446
12.2.3 结构与性能 448
12.2.4 加工和应用 449
12.3 可发性聚苯乙烯 450
12.3.1 生产原理和工艺 450
12.3.2 结构与性能 452
12.3.3 加工和应用 454
12.4 高抗冲聚苯乙烯 456
12.4.1 生产工艺 456
12.4.2 结构与性能 457
12.4.3 加工和应用 461
12.5 间规聚苯乙烯 461
12.5.1 生产工艺 461
12.5.2 结构与性能 462
12.5.3 加工和应用 464
12.6 共聚PS树脂 465
12.6.1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465
12.6.2 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467
12.6.3 丙烯腈/乙烯-丙烯-二烯烃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共聚物 468
12.6.4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469
12.6.5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470
12.6.6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471
12.6.7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472
12.6.8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473
12.6.9 K树脂 474
12.7 聚苯乙烯共混改性 475
12.7.1 聚苯乙烯与PPO共混 475
12.7.2 聚苯乙烯与PO共混 476
12.7.3 其他共混改性 477
参考文献 477
第13章 ABS树脂 479
13.1 发展简史 479
13.2 反应机理 481
13.3 生产工艺 482
13.3.1 ABS生产工艺分类 482
13.3.2 乳液接枝-掺混生产工艺 484
13.3.3 连续本体法 487
13.3.4 其他ABS树脂生产工艺 489
13.4 结构与性能 490
13.4.1 结构 490
13.4.2 增韧机理 490
13.4.3 性能 491
13.4.4 加工和应用 496
13.5 ABS改性 497
13.5.1 化学改性 497
13.5.2 共混改性 499
参考文献 509
第14章 聚酰胺 511
14.1 聚酰胺6 511
14.1.1 发展简史 511
14.1.2 反应机理 513
14.1.3 生产工艺 514
14.2 聚酰胺66 516
14.2.1 发展简史 516
14.2.2 聚酰胺66聚合反应机理 518
14.2.3 聚酰胺66生产工艺 518
14.3 结构与性能 519
14.3.1 结构 519
14.3.2 性能 520
14.4 加工和应用 526
14.4.1 加工 526
14.4.2 应用 526
14.5 改性 527
14.5.1 共聚改性 528
14.5.2 共混改性 529
14.5.3 增韧改性 536
14.5.4 增强改性 538
14.5.5 填充改性 542
14.5.6 阻燃改性 543
14.5.7 分子复合 543
14.5.8 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 544
14.6 其他聚酰胺 550
14.6.1 聚酰胺1010 550
14.6.2 聚酰胺11 552
14.6.3 聚酰胺12 556
14.6.4 聚酰胺46 558
14.6.5 聚酰胺610、612 559
14.6.6 单体浇铸聚酰胺6 561
14.6.7 透明聚酰胺 563
参考文献 564
第15章 聚碳酸酯 566
15.1 发展简史 566
15.2 反应原理 567
15.2.1 光气界面缩聚法 567
15.2.2 熔融酯交换法 568
15.2.3 非光气酯交换法 568
15.3 生产工艺 568
15.3.1 光气法工艺 569
15.3.2 熔融酯交换法工艺 570
15.3.3 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 570
15.3.4 其他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 573
15.4 结构和性能 573
15.4.1 碳酸丙烯酯结构 573
15.4.2 性能 574
15.5 加工和应用 576
15.5.1 加工 576
15.5.2 应用 576
15.6 碳酸丙烯酯树脂改性 578
15.6.1 共聚改性 578
15.6.2 共混改性 579
15.6.3 其他改性方法 586
参考文献 586
第16章 热塑性聚酯 588
16.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88
16.1.1 发展简史 588
16.1.2 反应机理 590
16.1.3 生产工艺 591
16.1.4 结构和性能 595
16.1.5 加工和应用 598
16.1.6 PET改性 600
16.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612
16.2.1 发展简史 612
16.2.2 反应机理 613
16.2.3 生产工艺 614
16.2.4 结构和性能 615
16.2.5 加工和应用 618
16.2.6 改性 619
参考文献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