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学核辐射物理基础及辐射防护常用量 1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放射性核素 1
一、原子结构 1
二、X射线 1
三、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同质民异能素 3
四、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4
第二节 原子核的衰变 4
一、原子核衰变类型 4
二、原子核衰变规律 6
第三节 辐射防护常用量及其单位 7
一、放射性活度(A) 7
二、照射量(X) 7
四、比释动能(K) 8
三、吸收剂量(D) 8
五、当量剂量(HT,R) 9
六、有效剂量(E) 10
七、待积当量剂量(HT(t))与待积有效剂量(E(t)) 11
八、常用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 12
第二章 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13
第一节 辐射能量损失与相对生物效应 13
一、 辐射的概念、种类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
二、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应 16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18
一、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 18
二、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 19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相对效应 20
二、氧效应 21
第三节 生物靶的调节作用 21
一、效应 21
三、防护效应 23
四、温度效应 24
五、抗自由基的氧化酶系效应 24
第四节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 26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26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31
第五节 辐射损伤与修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35
一、基因组DNA靶 36
二、基因组DNA靶区部位分布 36
三、核酸双链断裂的生物学结果 36
四、DNA损伤的化学修复 38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靶细胞的损伤 45
第三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45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分类 45
第三节 电离辐射致突变及致癌效应 47
一、电离辐射致突变效应 48
二、电离辐射致癌效应 48
三、电离辐射致癌的剂量--效应关系 49
四、电离辐射致癌的潜伏期 50
五、影响电离辐射致癌的主要因素 51
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的损伤 53
一、人类染色体 53
二、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 54
三、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学作用 55
一、胎内照射效应分类 57
第四章 电离辐射的几个特殊效应 57
第一节 胎内照射效应 57
二、孕妇受照发生的胎儿小头症及智力发育障碍 58
三、胎内照射的发育延迟 59
四、胎内受照的致癌效应 60
第二节 放射性不孕症 61
一、生殖细胞受照的变化 61
二、放射性不孕症的临床特征 61
第三节 辐射所致的寿命缩短 62
第四节 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 63
一、辐射对人类产生的遗传效应 63
二、对辐射遗传效应的综合评价 64
三、在评价辐射的遗传危害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4
第五节 Hormesis效应 65
第五章 电离辐射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66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66
一、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特点 66
二、电离辐射致出血综合征 67
三、造血系统辐射的近期后果及远期效应 68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并发感染 69
一、免疫系统的放射敏感性 69
二、急性全身照射的免疫效应 71
三、急性放射损伤并发感染及其特点 73
四、慢性照射的免疫效应 74
第六章 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损伤 78
第一节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78
一、病因 78
二、临床表现 79
三、急性放射病分型 81
四、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84
五、外照射急性主射病的治疗 86
第二节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88
一、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临床特点 88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89
三、治疗原则 89
第三节 外照射慢性放射性损伤 90
一、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90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病 94
三、放射性白内障 95
一、实践的正当化 99
二、防护的最优化 99
第一节 射防护的目的 99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99
第七章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的安全标准 99
三、个人剂量限值 100
第三节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100
一、放射防护基本限值 100
二、放射防护的推定限值 102
三、教学和事故等照射的防护要求 103
第四节 辐射防护体系中的干预水平 105
第五节 医疗照射剂量的约束 106
一、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106
二、医疗照射对非患者受照的约束 107
一、放射性工作场所及工作条件 110
第六节 国民的安全文化素养 110
第七节 放射性工作场所及辐射危险标志 110
二、开放源防护的基本措施 113
三、开放源的安全系数操作规程 116
四、放射危险标志物 117
第八章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一、放射性废物及其特点 118
二、放射性废物治理的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118
三、放射性废物处理指标 118
第二节 放射性废液的治理 119
一、低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119
二、中、高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120
第三节 气载放射性废物的治理 121
第四节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治理 122
一、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122
二、中、高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122
第五节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123
第九章 医用电离辐射的防护 124
第一节 辐射源与辐射场 124
一、X辐射源物理特性和辐射量估算 124
二、γ辐射源及其辐射量估算 127
第二节 我国医疗照射及其现状 133
第三节 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37
一、医疗照射的正当化 137
二、医疗照射的最优化 138
一、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139
第四节 医用封闭源的防护 139
二、医用X、γ射线的衰减及屏蔽厚度估算方法 140
三、医用X射线或γ射线的常用屏蔽材料 165
第十章 介入放射学的安全与防护 169
第一节 损伤医师和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169
一、介入放射操作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169
二、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169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人体生物效应 174
一、对介入操作者血液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174
二、对介入操作者的遗传学影响 175
三、介入诊疗患者的辐射损伤 175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的辐射剂量估算方法 175
一、介入诊疗病人的剂量估算 176
二、介入操作者个人剂量估算 177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178
一、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 178
二、介入放射学防护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178
三、介入操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施 178
四、影响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 180
第五节 介入放射学中的规范化管理 181
一、介入放射学科室的组成 181
二、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81
三、介入放射操作室的布局和基本条件 182
四、介入放射学诊疗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182
第十一章 医用X射线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 184
第一节 医用X射线诊断的管理 184
第三节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防护操作要求 185
第二节 对受检者的防护要求 185
第四节 医用X射线诊断的防护设施要求 186
第五节 医用X射线设备的一般防护监测 186
一、透视用X射线机的监测 186
二、摄影用X射线机的检测 190
第六节 医用X射线诊断的质量保证及控制检测 191
一、射线诊断影像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 192
二、透视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的主要指标及评价 192
三、摄影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的主要指标及评价 194
四、X射线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的主要指标及评价 195
第十二章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剂量估算及防护 197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及排除 197
一、放射性核素摄入量的估算方法 199
第二节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199
二、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202
第三节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203
一、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203
二、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进入体内 203
三、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203
第十三章 含放射性物质制品、消毒品及伴生X射线产品的防护 209
第一节 含放射性物质制品、消费品的基本特征 209
第二节 建筑材料和室内氡气的防护 210
一、建筑材料及其防护要求 210
二、室内氡及其防护 211
第三节 含放射性物品的其他防护要求 213
二、视屏操作者的防护措施 214
一、视屏装置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214
第四节 视屏装置对人体的安全与防护 214
第十四章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营养与保健 216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机体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216
第二节 放射性工作人员营养需求量及特殊要求 217
一、放射性工作人员营养的特殊要求 217
二、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营养需要量 217
第三节 有助于减轻辐射损伤的药品与保健品 219
第四节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221
一、常规医学监督 221
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 221
三、特殊受照人员的管理 222
四、放射性工作人员的保健待遇 222
第十五章 医学影像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223
一、射频对机体的作用及影响 224
第一节 射频辐射与微波辐射 224
二、射频对微波辐射危害的防护 225
第二节 激光 226
一、激光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227
二、激光损伤的预防措施 227
第三节 超声波和核磁共振 228
一、超声波对机体的作用 228
二、核磁共振对机体的作用 233
附录一 我国现行有关放射医学与卫生防护法规题录 236
附录二 我国现行部分卫生防护法规题录 240
附录三 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 241
附录四 国际计量单位与符号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