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张西平 1
前言 1
一 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与西学东渐 2
二 传教士的双重角色:宗教与科学 8
三 明末士人对西学的反应 13
四 本专题的国内研究概况 15
五 本书的研究宗旨 19
第一章 清初西学东渐与实学思潮 21
1.选择效命新主 22
一 汤若望的“通天”角色与“学术传教” 22
2.竭力争取“通天”角色 25
3.藉“通天”以“通神” 30
二 康熙时代的西学东渐及其特点 35
三 实学思潮高涨与西学东渐 47
第二章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接触和传播 53
一 士人交际网络与西学流播 54
二 西学书籍在知识界的流传 72
三 清初士人的西学风尚 78
第三章 “康熙历狱”与天儒冲突 83
一 夏夷之辨与清初历法之争 84
二 杨光先对天主教学说的辩驳 99
三 清初士人对“历狱”的反应 108
第四章 清初奉教士人对天儒会通的反响 121
一 利玛窦开创的天儒会通与明末士人的反应 122
1.利玛窦倡导天儒会通的实质 122
2.明末士大夫的两极反应 129
二 清初西教士的天儒会通与中国奉教徒的附和 132
1.从汤若望到马若瑟的天儒会通 133
2.清初奉教徒的响应 140
三 王宏翰与陆希言的会通实践与理想 146
1.王宏翰的家世、生平和著作新考 147
2.王宏翰的宗教信仰与西学渊源 152
3.王宏翰会通天儒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155
4.陆希言沟通天儒的理想 164
第五章 从遗民士人到博学鸿儒对西学的取舍 167
一 遗民学者魏禧、吕留良、张尔岐对西学的理解与选择 169
二 博学鸿儒和《明史》馆员对西学的取舍 177
1.博学鸿儒们对西学的涉猎 178
2.刘献廷、万斯同对西学的取舍 180
3.黄百家、潘耒对西学的精见 189
三 康熙中晚期士人回应西学的趋势:舍“理”求“器” 198
第六章 清初理学名士与西学 210
一 魏裔介与张伯行对天主教的两极反应 212
二 “江东二陆”对西学的关注与吸取 220
1.陆世仪的“六艺”实学与西学因素 221
2.陆陇其与传教士的交往及其对西学的取舍 228
三 李光地的西学好尚及其意义 235
1.从李光地与西教士的问答到南京观象台的君臣问对 236
2.结交梅文鼎,逢迎康熙帝 242
3.李光地对梅氏西学的理解与趋附 248
4.李光地西学好尚的实质与意义 253
一 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与西学观 256
第七章 清初启蒙学者对西学的反应 256
1.方以智西学知识的来源 257
2.方以智“质测之学”的西学内涵 266
3.方以智西学观的传播与影响 273
二 黄宗羲对西学的研究、吸收与拒斥 278
1.黄宗羲与西学的接触 279
2.黄宗羲对西学的研究 292
3.黄宗羲的西学观:吸纳、调和与排拒 298
三 王夫之、顾炎武对西学的态度 307
1.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借鉴 307
2.王夫之拒斥西方科学的失误 309
3.王夫之的“夏夷之辨”论与西学观透视 312
4.顾炎武对西学的有限反应 314
第八章 从会通中西到西学中源 319
一 “南王北薛”的中西会通 320
1.“熔各方之材质,人吾学之型范”——薛凤祚的中西会通观 321
2.兼通中西,自立新法——王锡阐对徐光启熔“材”入“模”说的刻意追求 325
3.王锡?会通中西的理论归宿——西学中源说 331
4.薛、王会通中西之学的影响 334
二 “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的会通中西论 339
1.梅文鼎对薛、王会通之学的继承 340
2.梅文鼎的中西会通之学及其影响 345
三 会通的歧途——“西学中源”说 352
1.梅文鼎的“西学中源”论 353
2.清初“西学中源”说的流播与影响 362
3.关于清初“西学中源”说的几点看法 365
结语 373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377
附录二 外国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398
附录三 图片 400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