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版本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之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307012626
  • 页数:5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 1

第一章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1

一、古籍及其数量 1

什么是“古籍” 1

目录 1

古籍的数量 4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5

“版本”释名 5

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 8

从刘向谈起 12

三、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 14

古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 16

古籍版本学与书史的关系 17

四、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 17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18

读书治学的需要 19

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 21

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 21

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22

破除“神秘”感 23

五、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方法 23

文献考证法 24

比较研究法 24

实验研究法 25

计量研究法 25

最基本的训练 27

一、古籍的结构 29

古籍的单页版式 29

第二章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版本的类别 29

古籍的外形结构 31

古籍内部结构及有关名称 33

二、古籍版本的类别 36

以刻印时间区分 36

以刻印地点区分 37

以刻书单位区分 38

以装订形式区分 40

以制版工艺区分 40

以写本种类区分 41

以颜色区分 42

以纸张区分 42

以字体、行款区分 42

以活字种类区分 42

以版式区分 43

以刻印质量区分 44

以内容区分 45

以用途区分 46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46

第三章古籍版本学史略 47

一、古籍版本学的产生 47

先秦的版本学 47

汉代刘德的版本学 50

汉代刘向的版本学 52

汉代郑玄等人的版本学 53

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上) 55

晋代版本学 56

南北朝版本学 57

隋唐五代版本学 59

三、古籍版本学的发展(下) 63

宋代的版本学论述 63

宋代的版本学实践 65

宋代版本学发展的原因 68

明代版本学 70

四、古籍版本学的兴盛 70

清代的版本学论述 72

清代的版本目录 74

清代版本学实践 78

清代版本学兴盛的原因 82

五、当代古籍版本学 83

第二编中国古籍版本源流 89

第一章写本源流 89

一、先秦两汉写本 89

简策的外形 89

简策的制作 92

帛书的形制 96

汉代写本 98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 99

三国写本 100

晋代写本 100

南北朝写本 101

隋唐写本 104

五代写本 108

魏晋至五代写本的特点 109

宋代官方写本 111

三、宋元写本 111

宋代民间写本 113

宋代抄书盛行的原因及元代写本 116

四、明代写本 119

明代官方写本 119

明代民间写本——明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 127

五、清代写本 129

四库全书 129

清代民间写本 131

清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 135

佛经写本的供养者 139

六、佛经写本 139

佛经写本的抄写者 142

《敦煌遗书》之外的佛经写本 145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起源 147

一、雕版印刷起源的研究方法 147

划时代的贡献 147

雕版印刷起源的研究方法 147

二、聚讼纷纭 151

三、“刊章捕俭”辩 152

“刊”字或系“刑”字之误 153

“刊章捕俭”的经过 153

释“刊”与“章” 157

四、“雕撰”辩 159

“经”和“像” 160

废像遗经 161

悉令雕撰 163

五、“梓行”辩 164

悉“梓” 164

从原始材料分析 166

六、馓勒”辩 168

唐代内府图书的制作 168

从上下文的语意看 169

从当时的社会风气看 171

从白居易本人的记载看 172

从其它文人作品的流传情况看 174

七、几点结论 175

第三章唐五代刻书 182

一、唐代刻书 182

知见刻书目录 182

刻书特点 185

知见刻书目录 186

二、五代刻书 186

刻书特点 190

第四章宋代刻书 192

一、国子监刻书 192

国子监简介 192

国子监刻书 193

监本的质量 196

监本的书价 198

“公使库”小考 200

二、公使库刻书 200

知见刻书目录 202

三、朱熹刻书及其它 205

朱熹刻书 205

陆游、廖莹中等刻书 208

四、陈起刻书及其它 210

临安陈起等刻书 210

建安余氏等刻书 213

五、宋代刻书的特点 215

第五章辽金元刻书 220

一、辽国刻书 220

二、金国刻书 222

三、元代官刻 227

中央官刻 228

地方官刻 231

四、元代书院刻书 234

书院刻书简介 234

书院刻书的条件 236

五、元代民间刻书 239

元代家刻 239

元代坊刻 242

六、元代刻书的特点 245

经厂概述 249

第六章明代刻书 249

一、经厂刻书 249

经厂本的内容和版式 253

经厂刻书的有利条件 254

正确评价经厂本 255

二、国子监刻书 256

南监继承的版片 257

南监修补的版片 259

南监新刻的版片 261

南监刻书众多的原因 263

北监刻书与监本的质量 265

三、藩府刻书 266

财力之富 267

藏书之多 268

人才之盛 269

韬晦之计 270

诸藩刻书 272

四、书帕本 274

“书帕”小考 275

书帕本的特点 277

五、明代家刻 279

六、毛晋刻书 287

毛晋的生平 287

毛晋刻书 288

毛晋刻书的功过 293

七、明代坊刻 295

建阳书坊 295

苏州书坊 297

金陵书坊 298

杭州书坊 299

北京书坊 300

八、明代刻书的特点 301

第七章清代刻书 307

一、武英殿刻书 307

武英殿的编制 307

康熙年间刻书 308

雍正以后刻书 310

殿版书的发行 313

二、国子监刻书 314

三、官书局刻书 316

官书局的创立 316

金陵书局和浙江书局 318

崇文书局与广雅书局 320

其它书局 322

书局之间的合作 323

四、清代家刻 324

五、北京琉璃厂刻书及其它 331

六、清代刻书的特点 336

第八章太平天国刻书及其它 340

一、太平天国刻书 340

知见刻书目录 340

刻本特点 342

古籍出版概况 344

二、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 344

雕版与活字 345

影印与铅印 348

古籍出版的特点 350

三、佛经刻本 350

宋代佛经刻本 351

辽金佛经刻本 352

元代佛经刻本 353

明代佛经刻本 354

清代佛经刻本 356

佛经刻本众多的原因 357

四、道藏刻本 360

第九章插图本、拓本及其它 363

一、插图本 363

先秦到唐代的插图本 363

宋元插图本 365

明代插图本 366

清代插图本 369

二、拓本 370

拓本与搨本 370

拓本源流 372

拓本的价值 377

三、活字本 379

泥活字 379

木活字 381

铜活字 386

锡活字和铅活字 388

四、套印本 389

套印的产生 389

明清的套印 392

石印出版家简介 394

五、石印本 394

石印本的内容 397

石印的优缺点 399

第三编中国古籍版本鉴定 401

第一章根据内容鉴定版本 401

一、卷数 401

篇与卷 401

分卷方法 401

卷次的命名 402

卷数的增减 404

卷数与版本鉴定 405

二、编例 406

三、学术源流 409

四、名物制度 413

五、内容时限 415

六、篇目 416

七、内容文字 418

八、小结 419

一、书名页 421

书名页的类型 421

第二章根据形式鉴定版本 421

关于“藏版”问题 422

二、序跋 425

序跋概说 425

序跋与版本鉴定 430

三、卷端 432

卷端书名冠词 432

编纂校刊姓氏 435

四、避讳 439

避讳的历史 439

避讳的方法 441

避讳的功过 443

五、牌记 445

牌记的内容 446

牌记的作用 449

牌记的价值 450

六、行款 453

行款的源流 454

行款与版本鉴定 457

七、字体 459

依汉字演变的先后次序分类 460

依书法流派分类 461

依字体大小及笔画繁简分类 466

八、刻工姓名 467

刻工简介 467

历代刻工 468

研究刻工的意义 472

九、装订 474

卷轴装 474

旋风装 475

经折装 476

包背装 478

蝴蝶装 478

线装 480

十、纸张 481

古籍用纸的种类 481

从晋到唐的图书用纸 483

宋元图书用纸 484

明清图书用纸 487

十一、藏书印 490

藏书印的历史 490

藏书印的种类 492

藏书印的价值 496

十二、室名 497

室名概说 498

室名与版本鉴定 502

第三章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 504

一、写本的鉴定 504

二、活字本的鉴定 509

第四章古籍版本作伪 513

一、古籍版本作伪举例 513

书名作伪 514

著者作伪 514

序言作伪 515

卷数作伪 515

牌记作伪 516

藏书印作伪 517

题跋作伪 517

纸张作伪 518

二、古籍版本作伪的鉴别 520

第五章利用有关图书鉴定版本 524

一、利用辞书鉴定版本 524

二、利用古籍书目鉴定版本 525

三、利用史料鉴定版本 527

四、利用书影鉴定版本 528

五、利用古籍版本学专著鉴定版本 532

第六章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 536

一、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意义 536

二、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方法 538

查考结集(成书)原貌*538++查考同书异本 542

梳析源流 543

三、善本 546

善本因人而异 547

善本因时而异 548

当今善本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