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众思想的深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双传学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14140609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高度分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和方法论,并以江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例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实证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总结,必将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有裨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导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理论的实践旨归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与特征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34

时空审视:历史溯源与现实意义 4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4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众化”思想 44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结合的必要性 44

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47

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的最初设想 52

第二节 列宁的“大众化”思想及其实践 57

一、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能自发产生和传播 57

二、思想领域斗争具有长期性 59

三、宣传鼓动要通俗易懂 61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大众化”理论与实践 63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63

二、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66

第二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背景下的大众化进程 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大众化传播 69

一、1848年欧洲革命运动的推动 70

二、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成立的有力影响 72

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有利契机 7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美洲和俄国的大众化传播 76

一、马克思主义在美洲各国的传播 76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7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世界意义 82

一、理论的科学性是大众化传播的前提条件 82

二、不断满足工人阶级利益诉求 87

三、建立和改造工人阶级组织 91

四、利用报刊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 93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回溯 10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101

一、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普及 101

二、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探索 10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历程 108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活动 108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左”的倾向 110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112

一、目标指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113

二、价值取向:坚持群众利益至上 117

三、主要动力:抓好党员教育工作 120

四、重要方法:推进理论通俗化和传播多样化 12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1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及其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13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现实审视 132

二、从大众化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135

三、从魅力论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 13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意义 142

一、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 142

二、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举措 143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145

第三节 新形势下大众化工作的使命、挑战与责任 147

一、《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47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151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 157

实践课题:理论应答与应对之策 16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 16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167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68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70

第二节 个体精神需要和工人阶级的理论兴趣 174

一、人的需要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 174

二、实现美好社会理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177

三、工人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理论兴趣 179

第三节 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18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之思 182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85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188

第六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 194

第一节 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理论创新与理论教育 194

一、认识事物的立足点——具体社会形态 195

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推动理论创新 198

三、认识主体的特殊性——推动理论普及 201

第二节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分层与对象分层 204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4

二、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5

三、大众分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8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社会存在与利益机制 2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互动关系 211

二、物质利益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215

第七章 提高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文化价值观挑战 219

一、“三俗”文化蔓延的挑战 220

二、西方“普世价值”渗透的挑战 221

三、传统落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223

四、市场经济负面文化价值观的制约 2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价值观建设方向 22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必要性与创新意义 225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231

第三节 以文化民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5

一、打造平民化的意识形态新形象 237

二、推进受众化的文化工作新导向 238

三、营造催人奋进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239

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240

第八章 改进文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第一节 重视文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244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244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方式的魅力 247

三、毛泽东关于改进文风的思想与实践 251

第二节 改进文风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任务 254

一、改进文风的重要意义 254

二、新形势下改进文风的紧迫性 256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258

第三节 改进文风的主要措施 261

一、深入理论学习以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261

二、贴近群众生活以增强语言通俗性 263

三、融合传统文化以突出语言生动性 266

四、学习文法修辞以增强语言审美性 268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71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大众化功能 271

一、大众传播的作用 272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275

三、大众传播的规律 277

第二节 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责任担当 280

一、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 280

二、媒体传播力弱化及其原因 282

三、大众传媒的责任担当 28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分析 289

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特征 289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受众地位 291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293

第四节 增强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力 297

一、主流媒体大众化传播的优势 297

二、主流媒体大众化传播的功能作用 299

三、主流媒体大众化传播的制约因素 301

四、主流媒体大众化传播能力的路径选择 303

第十章 新媒体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06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306

一、新媒体日益走入百姓生活 307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308

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309

第二节 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311

一、新媒体大众化传播的“正效应” 31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挑战 316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319

一、提升新媒体使用者的素养 320

二、规范马克思主义网络语言 322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平台 325

四、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 327

五、强化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328

第十一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措施 332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是根本保障 332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332

二、增加物质投入和硬件建设 335

三、充分发挥政策带动效应 340

第二节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是价值导向 341

一、走出单纯经济效益标准论的误区 341

二、确立社会效益与精神价值的评价理念 343

第三节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关键 346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弱化的表现 346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 349

江苏样本:做法成效与经验启示 355

第十二章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生动探索——江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析 355

第一节 学习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356

一、使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56

二、把理论与发展实践联系起来 359

三、真正把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361

第二节 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363

一、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363

二、以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 364

三、以“四个统一”增强针对性 367

第三节 积极吸收群众广泛参与 369

一、吸收群众参与的新要求 369

二、吸收群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371

三、吸收群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372

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374

第四节 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 375

一、准确把握正面教育的作用定位 376

二、积极创新推进正面教育的方法途径 377

三、切实提高正面教育的质量 381

四、努力克服简单化片面化 382

第五节 科学理论的巨大力量 384

一、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水平 384

二、构建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85

三、成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386

四、积极探索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新举措 386

五、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387

第十三章 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型党组织——以江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为例 390

第一节 一份调研问卷引发的思考 391

一、现状:喜中有忧 391

二、原因:多重制约 393

三、对策:固本求新 395

第二节 江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 397

一、确立鲜明的目标导向 398

二、当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 399

三、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力 402

四、构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405

第三节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主要成效 407

一、江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鲜明特色 407

二、江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 409

第四节 江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 411

一、更加注重加强组织领导 411

二、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武装放在第一位 413

三、及时总结推广历史经验和新鲜做法 413

四、善于探索规律遵循规律 415

五、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到工作全过程 416

第十四章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江苏理论宣讲的实践与思考 418

第一节 基层宣讲让理论更加“接地气” 418

一、江苏基层理论宣讲的基本特点 419

二、江苏基层理论宣讲的主要经验 421

三、基层理论宣讲值得关注的问题 425

四、加强改进基层理论宣讲的思考 427

第二节 “江苏讲坛”品牌的塑造 429

一、理论宣讲和文化惠民的有机结合 430

二、“江苏讲坛”建设的主要特色 431

三、“江苏讲坛”建设的基本经验 434

第三节 “百姓名嘴”说进百姓心坎里 436

一、“草根名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436

二、基层宣讲化雅为俗、精彩纷呈 437

三、启示与思考 441

主要参考文献 443

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