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1
目 录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1
第二节古籍版本学发展简史 12
第二节古籍版本学发展简史 12
第三节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0
一、版本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20
(一)采购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0
第三节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0
(一)采购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0
一、版本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20
(二)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1
(三)阅览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1
(四)编古籍目录的人更要熟悉版本 21
(四)编古籍目录的人更要熟悉版本 21
(三)阅览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1
(二)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 21
二、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 22
二、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 22
三、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 24
三、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 24
四、版本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25
四、版本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25
第四节版本学的作用 27
第四节版本学的作用 27
第五节研究版本学的方法 31
第五节研究版本学的方法 31
古籍图书 39
第二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 39
古籍图书 39
第一节书籍产生的条件 39
第二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 39
第一节书籍产生的条件 39
一、龟册书籍 42
第二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古籍图书 42
第二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古籍图书 42
一、龟册书籍 42
二、玉册书籍 45
二、玉册书籍 45
四、方册书籍 46
三、简册书籍 46
四、方册书籍 46
三、简册书籍 46
五、缣帛书籍 47
五、缣帛书籍 47
六、金石书籍 48
六、金石书籍 48
七、纸发明以后的图书 51
七、纸发明以后的图书 51
第三章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54
第三章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54
第四章古籍雕版印刷发展史略 68
第四章古籍雕版印刷发展史略 68
第一节隋末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时期 68
第一节隋末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时期 68
第二节唐代版刻事业的兴起 72
第二节唐代版刻事业的兴起 72
第三节五代刻书的盛行 78
第三节五代刻书的盛行 78
第四节宋辽金西夏的刻书事业 81
第四节宋辽金西夏的刻书事业 81
第五节元明时代的刻书事业 85
第五节元明时代的刻书事业 85
第六节清以来的刻书事业 93
第六节清以来的刻书事业 93
第七节套印本 101
第七节套印本 101
第八节版画 109
第八节版画 109
第一节装帧的起源 124
第五章中国书籍装订简史 124
第五章中国书籍装订简史 124
第一节装帧的起源 124
第二节简书的编连 125
第二节简书的编连 125
第三节卷子的装潢 130
第三节卷子的装潢 130
第四节折叠式的装订 135
第四节折叠式的装订 135
第五节册叶式的装订 137
第五节册叶式的装订 137
第六节装订余论 145
第六节装订余论 145
第七节结论 148
第七节结论 148
一、刊刻的名义 150
一、刊刻的名义 150
第六章版本名词术语简释 150
第六章版本名词术语简释 150
二、版本的类型 151
二、版本的类型 151
三、一页书上的名词 152
三、一页书上的名词 152
四、装订的名词 154
四、装订的名词 154
六、鉴别版本作为参考的名词 158
五、文内符号的名词 158
六、鉴别版本作为参考的名词 158
五、文内符号的名词 158
七、区分官私雕版的名词 159
七、区分官私雕版的名词 159
八、区分雕版地区的名词 162
九、以刻印颜色区分的名词 162
九、以刻印颜色区分的名词 162
八、区分雕版地区的名词 162
十、以版框、字体大小及不同版式区分的 163
名词 163
名词 163
十、以版框、字体大小及不同版式区分的 163
十一、以刻印先后区分版本的名词 164
十一、以刻印先后区分版本的名词 164
十三、以刻印情况来区分的名词 166
十三、以刻印情况来区分的名词 166
十二、以流传情况不同区分的名词 166
十二、以流传情况不同区分的名词 166
十四、以外国刻本来区分的名词 169
十四、以外国刻本来区分的名词 169
十五、以手写方式区分的名词 170
十五、以手写方式区分的名词 170
十六、以非雕版刷印区分的名词 171
十六、以非雕版刷印区分的名词 171
十七、以加工方式区分的名词 172
十七、以加工方式区分的名词 172
第七章鉴别版本的方法 174
第一节版本作伪的原因 174
第七章鉴别版本的方法 174
第一节版本作伪的原因 174
第二节版本作伪的手段 180
第二节版本作伪的手段 180
第三节鉴定古籍版本的流派 196
第三节鉴定古籍版本的流派 196
第四节根据各朝版刻特点来识别 203
第四节根据各朝版刻特点来识别 203
第五节从刻本书的内容上去考证版本 227
第五节从刻本书的内容上去考证版本 227
第六节版本鉴定的辅助依据 248
第六节版本鉴定的辅助依据 248
第四节铜活字本 264
第四节铜活字本 264
第七节鉴别版本的程序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66
第七节鉴别版本的程序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66
第八章佛藏、道藏版本的雕刻和鉴别 277
第八章佛藏、道藏版本的雕刻和鉴别 277
第一节佛教简史暨大藏经的一些基本知识 278
第一节佛教简史暨大藏经的一些基本知识 278
第二节雕版刻印以前佛教典籍的传播 289
第二节雕版刻印以前佛教典籍的传播 289
第三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大藏经源流概述 292
第三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大藏经源流概述 292
第四节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和国外刻本 327
第四节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和国外刻本 327
第五节道藏 336
第五节道藏 336
第六节如何鉴别佛藏、道藏版本 341
第六节如何鉴别佛藏、道藏版本 341
第九章活字印本 345
第一节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345
第九章活字印本 345
第一节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345
第二节木活字本 351
第二节木活字本 351
第三节锡活字本 361
第三节锡活字本 361
第五节铅活字本 368
第五节铅活字本 368
第六节活字印本未普及的原因 369
第六节活字印本未普及的原因 369
第七节活字印本的鉴别方法 371
第七节活字印本的鉴别方法 371
第十章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376
第十章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376
第一节抄写本书籍的规模和数量 377
第一节抄写本书籍的规模和数量 377
第二节抄写本流传的原因和抄写本书籍的作用 387
第二节抄写本流传的原因和抄写本书籍的作用 387
第三节抄写本书的类型 392
第三节抄写本书的类型 392
一、稿本和稿本的鉴别方法 393
一、稿本和稿本的鉴别方法 393
二、抄本和影抄本的特征 397
二、抄本和影抄本的特征 397
三、写本 403
三、写本 403
第四节如何鉴别抄本 406
第四节如何鉴别抄本 406
第十一章批校本 415
第十一章批校本 415
第一节何谓善本 421
第十二章历代版刻的优劣 421
第十二章历代版刻的优劣 421
第一节何谓善本 421
第二节唐五代版刻的优劣 429
第二节唐五代版刻的优劣 429
第三节宋代版刻的优劣 431
第三节宋代版刻的优劣 431
第四节元代版刻的优劣 451
第四节元代版刻的优劣 451
第五节明代版刻的优劣 460
第五节明代版刻的优劣 460
第六节清代版刻的优劣 476
第六节清代版刻的优劣 476
〔附录〕 如何保护古籍版本 488
〔附录〕 如何保护古籍版本 488
第一节保管 489
第一节保管 489
第二节流通中的保护法 518
第二节流通中的保护法 518
第三节印行孤本罕籍 522
第三节印行孤本罕籍 522
第四节如何防止光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的破坏 524
第四节如何防止光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的破坏 524
第五节掌握好书库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古籍版本 531
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531
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531
第五节掌握好书库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古籍版本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