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湖北民族教育的社会自然背景 3
第一章 湖北少数民族 3
湖北少数民族成份和人口 3
湖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分布 3
目录 3
第二章 湖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16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革命根据地 16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革命根据地 17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革命根据地 田顺国邓世绵 19
第三章 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的自然环境 21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自然资源 21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36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38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40
第四章 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 40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54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56
第五章 民族经济与人的文化素质 58
经济贫困教育落后——鄂西社会调查 58
之一 鄂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58
脱贫温饱宽裕小康——鄂西社会 65
调查之二 中共鄂西自治州委政研室调查组 65
脱贫的典型——鄂西社会调查之三 黄子阶 71
中编 湖北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态势 79
第六章 民族高等教育 79
民族高等教育概况 79
中南民族学院 79
湖北民族学院 81
恩施医学专科学校 83
鄂西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 85
鄂西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 85
第七章 民族中等教育 87
民族中等教育概况 87
一所受山里人欢迎的农校 89
鄂西自治州农业学校 89
面对我州实际培养急需人才 100
恩施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100
为振兴农村经济办好农中 108
恩施市崔家坝镇农业中学 108
育农村需要之人引农民致富之路—— 114
渔峡口职业高中开拓前进 覃发源田兴胜 114
咸丰县职业高中管理委员会 122
走联合办民族职业高中的路 122
长阳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125
恩施市石灰窑初中状况值得研究 126
鄂西自治州教育委员会 126
高山区民族教育发展途径——试办黄柏山 131
乡民族中学的体会 长阳自治县教育委员会 131
长阳县高级中学 134
来凤县一中 135
沔城中学 136
第八章 民族初等教育 138
民族初等教育概况 138
高山区乡普及初等教育的调查 139
鄂西自治州教育委员会 139
黄泥塘侗族乡教育情况 段绪光 146
二高山区乡初等教育的调查——恩施市 146
立足山区实际多种形式办学 160
咸丰县教育委员会 160
来凤县百福司镇育红小学整体改革实验方案 162
彭大庭 162
沔城回民小学 169
第九章 民族成人教育 170
民族成人教育概况 170
建设基地横向联合加强管理——记 170
恩施市民族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70
恩施市民委恩施市教委 170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山区经济建设服务 175
鹤峰县教育委员会 175
建始县教委成人教育科 182
加强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82
走联合办学的路按农村需要办学 185
宣恩县晓关区成人文化技校 185
用科学拓宽致富路 191
巴东县信陵镇成人技术学校 191
办好成人技校促进经济发展 194
建始县花掌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4
技术培训撬开了高山致富门 199
沈洪渡刘永汉 199
办家庭文化技校兴实用技术帮贫致富——记鹤峰县土家族农民技术员覃章奇 201
鹤峰县教育委员会 201
学农业实用技术把握致富“金钥匙” 叶立顶 203
新农民新技术新思想——高中毕业 205
生张绍祥科学致富记 利川市教育委员会 205
对鄂西民族教育的思索 饶惠祥 211
下编 湖北民族教育的反思 211
第十章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的思考 211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本地经济开 215
发培养适用人才 215
鄂西州政协职业技术教育调查组 215
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开拓职业技术教育 223
的新局面 肖冠军 223
发展有鄂西特色的职业教育 刘惠民 226
第十一章 市、县民族教育发展的反省 234
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振兴鹤峰 234
经济培养人才 鹤峰县人民政府 234
发展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 242
务 恩施市教育委员会 24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初探 钟裕容 251
对教育上的几个“热点”的认识 李名相 257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咸丰县教育委员会 263
针对民族教育实际采取积极措施 270
五峰县教育委员会 270
关于开展创建基础教育先进区(镇)乡 276
(镇)工作的决定 来凤县人民政府 276
对仙桃市民族教育的再认识 李和盛 280
第十二章 抓好民族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285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师资状况 285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师资现状 287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师资现状 288
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李九邱 289
第十三章 民族教育“开发——整合型” 296
发展战略的构思 296
编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