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 1
0-1 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 2
0-1-1 信息与有效市场假说 2
0-1-2 信息与非均衡信息 4
0-1-3 逆向风险选择与道德风险 6
0-1-4 逆向选择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 8
0-2 信息非均衡与中日银行不良资产及现状 9
0-2-1 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现状 10
0-2-2 信息非均衡是否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原因 11
0-2-3 任何金融体制都会产生银行不良资产 13
0-3 创造相对均衡信息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15
上篇 19
第一章 信息非均衡与央行、商业银行、企业行为 19
1-1 信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20
1-1-1 博弈论中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0
1-1-2 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模型 27
1-1-3 纳什均衡与多次博弈 39
1-2 金融体系中三类主体的决策目标 41
1-2-1 中央银行的决策目标 42
1-2-2 公众的决策目标与理性预期 45
1-2-3 均衡信息条件下央行与商业银行、银行与企业的理性较量 48
1-3 金融体系中三类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 51
1-3-1 央行的相机抉择与单一货币政策效应 51
1-3-2 均衡信息条件下的银行资产—负债平衡关系的约束 54
1-3-3 银行违规获利的诱惑 57
1-3-4 企业的逆向选择与行为异化 60
第二章 政府(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信息非均衡 63
2-1-1 中央银行的决策规则 64
2-1 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 64
2-1-2 中央银行决策目标的最小信息优势 66
2-1-3 中央银行的扩展信息优势 68
2-1-4 货币政策计划信息的披露 71
2-2 政策传导机制与学习速度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73
2-2-1 公众学习速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73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75
2-2-3 货币需求预测、供给控制和信息披露误差的影响 78
2-2-4 信息传导机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81
2-3 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 83
2-3-1 商业银行的决策目标 84
2-3-2 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与逆向选择 86
2-3-3 商业银行选择企业的信息优势 91
2-3-4 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信息优势 93
2-3-5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信息约束 95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非均衡 99
3-1 企业的信息优势 99
3-1-1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非均衡 100
3-1-2 逆向选择模型 103
3-1-3 道德风险模型 107
3-2 企业的投资风险与逆向选择 110
3-2-1 企业的风险类型 110
3-2-2 风险大小与贷款定价 114
3-2-3 企业的逆向选择 117
3-3 银企信息非均衡与银行资产 120
3-3-1 信息非均衡与信贷风险 120
3-3-2 信息非均衡与企业行为异化 124
3-3-3 企业效益与银行资产 126
第四章 中日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 133
4-1 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133
中篇 133
4-1-1 中日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134
4-1-2 贷款的风险分类 135
4-1-3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分类 139
4-1-4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分类 144
4-2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 147
4-2-1 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现状 147
4-2-2 “银行不倒神话”的破灭 152
4-2-3 巨额不良债权对金融业的影响 154
4-3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知多少 156
第五章 战后日本金融体制的特征与金融改革 161
5-1 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 162
5-1-1 严格的政府规制 162
5-1-2 金融业务分离 164
5-1-3 占主导地位的间接融资 165
5-1-4 超额贷款和超额借款 166
5-1-5 人为低利率 167
5-2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大爆炸” 168
5-2-1 金融自由化改革 169
5-2-2 “大爆炸”式的金融体制大改革 172
5-3 独具特色的银企关系:主银行体制 176
5-3-1 日本主银行体制运行的背景 177
5-3-2 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181
第六章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特征 189
6-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回顾 190
6-1-1 改革的启动阶段(1979—1983) 190
6-1-2 纵深改革发展阶段(1984—1989) 193
6-1-3 金融改革深化、加速阶段(1990—1994) 195
6-1-4 初步形成市场金融体制架构阶段(1995— ) 196
6-2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201
6-2-1 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职能弱化 202
6-2-2 长期的利率管制 205
6-2-3 高负债发展模式与间接融资为主 209
6-2-4 严格的市场准入与分业管制 212
6-2-5 国有专业银行垄断经营、所有制单一 215
6-3 “难兄难弟”式的银企关系 217
6-3-1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的特征 218
6-3-2 “难兄难弟”式银企关系的形成 223
第七章 体制性原因导致信息非均衡 227
7-1 中日金融体制的共同点:金融压制 227
7-1-1 金融压制与信贷配给 228
7-1-2 金融压制的特征 232
7-2 中日两国都是“强政府”国家类型 237
7-2-1 日本的“强政府”表现 238
7-2-2 中国的“强政府”表现 245
7-3 结论:体制性因素导致信息非均衡 252
7-3-1 日本金融体制性因素导致信息非均衡 253
7-3-2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体制性因素 258
下篇 265
第八章 从体制入手创造相对均衡信息 265
8-1-1 信息非均衡与信用风险 266
8-1 信息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266
8-1-2 信息非均衡与流动性风险 269
8-1-3 信息非均衡与其他金融风险 272
8-2 机制设计理论与相对均衡信息 275
8-2-1 均衡信息的相对性 276
8-2-2 信息非均衡与资源配置效率 278
8-2-3 从体制上着手创造相对均衡信息条件 281
8-3 创造政府与银行的相对均衡信息 284
8-3-1 强化中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84
8-3-2 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金融监管 291
8-4-1 人为低利率与金融市场 295
8-4 消除金融压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295
8-4-2 实现利率市场化 299
第九章 日本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 303
9-1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有效配置资源 304
9-1-1 影响日本资本市场效率的因素 304
9-1-2 强化改革,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310
9-2 银企关系再造 318
9-2-1 日本主银行体制的缺陷 318
9-2-2 主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22
9-2-3 银企关系再造 323
9-3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325
9-3-1 金融法制建设薄弱 326
9-3-2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333
9-4 采取多种措施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340
9-4-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40
9-4-2 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增强冲销能力 344
9-4-3 政府注入资金 347
第十章 中国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 353
10-1 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监管 354
10-1-1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354
10-1-2 加强金融监管 360
10-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和步骤 365
10-2-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方式 365
10-2-2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应该是渐进型的 368
10-2-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371
10-3 借鉴主银行体制,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373
10-3-1 主银行体制的信息生产功能 374
10-3-2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的经验和教训 376
10-3-3 建立市场型的银企关系 379
10-4 国有企业和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 382
10-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383
10-4-2 提高信贷质量,向商业银行过渡 387
10-5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组银行不良资产 391
10-5-1 注入资本金,建立充足的呆帐准备金 391
10-5-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395
10-5-3 采取综合措施,化解不良资产 398
结束语 403
一、体制性因素是信息非均衡的根本原因 404
二、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化解不良资产 406
参考文献 409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