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旷夫怨女知多少——量的分析 1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1
1性别构成:从一个难以置信的悬殊性比说起 1
目录 1
表1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状况 3
2文化构成:女高男低的文化差 4
表2我国28—49岁男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5
表3我国28—49岁女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6
3地区分布:才女居大城、牛郎守穷乡的两极现象 7
表4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的地区分布 9
4台湾及香港地区大龄未婚人口简况 9
表51982年台湾地区30—49岁未婚人口状况 10
表61982年香港地区30—49岁未婚人口状况 11
表71982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30—49岁人口中的未婚比例 12
5我国50岁以上“不婚人口”状况 13
表81982年我国50岁以上“不婚人口”状况 14
表91982年我国50岁以上男性“不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15
表101982年我国50岁以上女性“不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16
表111982年我国50岁以上男性“不婚人口”的地区分布 17
表121982年我国50岁以上女性“不婚人口”的地区分布 18
6结婚年龄差及其对婚配的影响 19
表13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平均初婚年龄 21
二 我国城市大龄未婚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22
1男多女少,但相差没有镇、村悬殊 22
表14我国城市28—49岁未婚人口状况 24
2高文化女性与低文化男性的“相对过剩” 25
表15我国城市28—49岁男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26
表16我国城市28—49岁女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27
表17我国城市男30—51岁、女28—49岁未婚人口按“2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30
表18我国城市男33—50岁、女28—45岁未婚人口按“5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31
三 介于城乡之间的我国镇大龄未婚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34
1男多女少,性比失调严重 34
表19我国镇28—49岁未婚人口状况 35
2女性文化水平普遍高于男性,低文化男性“相对过剩” 37
表20我国镇28—49岁男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39
表21我国镇28—49岁女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40
表22我国镇男30—51岁、女28—49岁未婚人口按“2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42
表23我国镇男33—50岁、女28—45岁未婚人口按“5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43
1性比悬殊,男子难觅偶 44
四 我国县(农村)大龄未婚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44
表24我国县28—49岁未婚人口状况 46
2男女文化水平普遍低,男子文化愈低觅偶愈难 47
表25我国县28—49岁男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48
表26我国县28—49岁女性未婚人口的文化构成 49
表27我国县男30—51岁、女28—49岁未婚人口按“2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51
表28我国县男33—50岁、女28—45岁未婚人口按“5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52
五 国外的大龄未婚问题 54
表291980年部分国家30—49岁人口中的未婚比例 55
表3017和18世纪西欧国家活到50岁的女性人口的不婚比例 57
表311950—1970年欧洲部分国家45—49岁人口中的未婚比例 58
表321985年日本30—49岁未婚人口状况 61
表331985年日本男31—51岁、女28—48岁未婚人口按“3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62
表341985年日本男33—50岁、女28—45岁未婚人口按“5岁年龄差”分组情况 63
六 结论 64
1人口性比的不平衡 67
一 我国大龄未婚者未婚的原因 67
第二章 未婚的原因 67
表35中国与15个国家人口性比比较 69
表361982年我国35—49岁人口状况 71
表371990年我国28—49岁人口按地区划分的总人口性比及其未婚人口性比 75
表381983年我国农村25—35岁男青年找不到对象的原因 79
表39河北省阜平县沙窳乡沙台大队人口动态 83
表401981年北京卢沟桥公社女青年结婚情况 84
2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 86
(1)容貌与身材 88
表41我国城镇30—49岁男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个人素质的要求 89
表42我国城镇30—49岁女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个人素质的要求 92
表43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对未来配偶身材的要求 94
表44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自身身材状况 95
(2)健康与年龄 98
表45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对未来配偶年龄的要求 100
(3)学历与职业 105
表46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对未来配偶文化程度的要求 107
表47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对未来配偶职业的要求 108
(4)性格与人品 111
(5)家境、民族与居住地 115
表48我国城镇30—49岁征婚者对未来配偶有无婚史的要求 115
表49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大城市夫妻文化程度交互分类表 122
表50我国城镇28—49岁人口按文化划分的未婚比例 125
3爱情的机遇性 126
表51中国城市人口的婚姻结合途径 128
4“结婚适龄期”的错过 133
表521940—1982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 137
表531982年我国15—30岁人口按地区划分的未婚比例 138
表541982年我国15—30岁人口按文化划分的未婚比例 139
表55我国县28—49岁人口按文化划分的未婚比例 159
表56我国农村25—49岁男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个人素质的要求 162
表57我国农村25—49岁男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年龄的要求 163
表58我国农村25—49岁男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文化程度的要求 163
5独身风气的兴起 164
表59我国农村25—49岁男性征婚者对未来配偶有无婚史的要求 164
二 外国大龄未婚者未婚的原因 166
1传统婚俗的影响 166
2战争的影响 169
3未婚同居与独身风气的盛行 171
表60瑞典按年龄划分的结婚比例与同居比例 174
4男女择偶差异的影响 181
5城乡差异的影响 186
第三章 后果与出路 195
一 我国城市高文化大龄未婚女性的处境及其出路 196
1个人的成就与缺憾 196
2家庭的荣耀与忧心 209
3亲朋的敬重与“关心” 211
4单位的重用与外待 212
5社会的帮助与压力 216
6对策与出路 219
1个人处境:生产与生活两难 224
二 农村低文化大龄男性未婚的后果及其对策 224
2严重的社会后果 226
图1农村“八转亲”婚姻模型 231
图表目录 231
3对策与出路 237
结束语 244
表61我国大龄未婚人口到2010年发展趋势预测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