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纪树立主编;方喜业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117005599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第一章 流行简史与现状 2

第一节 世界鼠疫流行概况 2

一、亚洲 4

二、美洲 5

三、非洲 6

四、欧洲 7

一、全国流行简史 10

第二节 中国鼠疫流行概况 10

二、各省(区)流行概况 15

第二章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传染源 25

第三节 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27

第四节 鼠疫的传播 28

第五节 病型 28

一、我国人间鼠疫临床病型分类比较 29

二、腺鼠疫的发病部位比较 29

第六节 流行季节 31

三、其他一些国家的鼠疫病型 31

第七节 年龄、性别、职业与鼠疫发病的关系 34

第八节 鼠疫菌生态型的流行病学意义 36

一、鼠疫苗生态型在离体人血清中的生长趋势与人间鼠疫流行关系 36

二、鼠疫菌生态型在皮泡液中生长情况与人间鼠疫关系 38

三、鼠疫菌生态型的内毒素含量与人间鼠疫关系 39

第九节 社会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 40

第三章 动物鼠疫流行病学 44

第一节 概论 44

一、人兽(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44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 45

三、宿主 50

四、媒介 52

五、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结构 54

六、鼠疫在自然界长存机理 58

七、非生物地理因素和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关系 61

八、关于鼠疫动物病流行的预测预报 62

九、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 62

第二节 各论 66

一、旱獭鼠疫及其自然疫源地 66

二、黄鼠鼠疫及其自然疫源地 79

二、防鼠 85

三、沙鼠鼠疫及其自然疫源地 97

四、田鼠鼠疫及其自然疫源地 110

五、家鼠鼠疫及其疫源地 124

六、鼠兔及其它野生啮齿类鼠疫 130

第四章 宿主 132

第一节 啮齿动物生态学 132

一、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特殊的生物地理群落 132

二、鼠的数量是决定疫源地存在及鼠疫能否传播的关键之 133

三、灭鼠与鼠类数量的恢复 134

四、改造环境可以改变鼠类的分布与数量 135

第二节 我国境内已知自然感染鼠疫的脊椎动物生态简述 136

第—节 蚤类生态学概述 175

一、蚤类的变态发育 175

第五章 媒介 175

二、与宿主的关系 176

三、迁徙与地理分布 177

四、吸血与繁殖 177

五、生殖及其类型 178

六、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 179

七、生存期限 179

第二节 蚤与鼠疫菌的关系 180

一、鼠疫菌在蚤体内的发育过程 181

二、蚤传播鼠疫菌的机理 183

三、媒介效能及媒介指数 186

四、鼠疫菌对蚤的影响 187

五、蚤对鼠疫菌的影响 188

第三节 媒介蚤类 191

一、我国自然染疫的蚤类 192

二、我国主要媒介蚤类简介 193

第四节 其它节肢动物媒介 205

一、蜱 205

三、虱 205

二、螨 206

一、鼠疫菌的发现 207

二、鼠疫菌的分类位置 207

第一节 鼠疫菌的分类学位置及其性状 207

第六章 病原学 207

三、一般性状 209

四、鼠疫菌在各种环境中的存活 213

五、培养特性 215

六、致病性 216

第二节 鼠疫菌的生理、生化 217

一、鼠疫菌的化学组成 217

二、鼠疫菌的营养需求 217

三、鼠疫菌的代谢 222

四、鼠疫菌的酶系统 223

五,鼠疫菌的生化特性 225

一、抗原结构 230

第三节 鼠疫菌的抗原结构和毒力决定子 230

二、毒力决定子 232

第四节 鼠疫菌的毒素 242

一、鼠毒素 243

二、内毒素 247

第五节 鼠疫噬菌体 250

一、生物学性状 250

二、与鼠疫菌的相互关系 251

一、人体材料的采集 252

第六节 细菌学诊断 252

三、鼠疫噬菌体的应用 252

二、动物和昆虫材料的采集 254

三、鼠疫菌诊断用培基 255

四、鼠疫菌诊断用实验动物 256

五、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 257

六、鼠疫细菌学检查程序 257

七,鼠疫菌的判定依据及鉴定 260

八,鼠疫菌与其它杆菌的鉴别 261

二、溶原性和转导 265

一、转化 265

第七节 鼠疫菌的遗传变异 265

三、接合 267

四、鼠疫菌的质粒 269

五、野生型鼠疫菌的营养突变 275

六、鼠疫菌在宿主、媒介体内的变异 283

七、鼠疫菌分型 284

第八节 血清学诊断 292

一、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292

二、细菌凝集反应 298

三、沉淀反应 298

五、补体结合试验 299

六、免疫荧光试验(荧光抗体) 299

七、被动免疫试验 299

八、放射免疫技术 299

四、炭凝集反应 299

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00

十、不完全抗体检查 300

第七章 免疫与菌苗 302

第一节 鼠疫免疫 302

一、鼠疫自然免疫 302

二、鼠疫获得性免疫 305

第二节 鼠疫菌苗 306

一、菌苗研究现状 307

二、菌苗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 316

第八章 临床和治疗 319

一、病因 319

二、病理 319

三、发病机理 319

第二节 临床症状 319

一、潜伏期 319

第一节 病因、病理和发病机理 319

二、一般症状 320

三、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 320

第三节 临床诊断 322

一、流行病学分析 322

二、临床特征 322

三、细菌学诊断 323

四、血清学诊断 324

五、病理解剖 326

六、鉴别诊断 328

第四节 鼠疫治疗 330

二、特效药治疗 331

一、对病人的一般处理和治疗 331

三、各型鼠疫的治疗 334

四、实验性鼠疫治疗近况 336

五、典型鼠疫病例治疗介绍 338

六、用链霉素、磺胺治疗不同疫源地鼠疫病例效果比较 341

第五节 鼠疫隔离医院建立与管理 344

一、隔离医院的建立 344

二、隔离医院的管理 344

三、患者出院标准 345

四、隔离医院的消毒 345

五、尸体处理 346

第一节 预防原则 347

三、领导、群众与专业人员相结合 347

一、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 347

二、主导措施与综合措施相结合 347

第九章 预防措施 347

四、联防协作、反复斗争 348

一、宣传教育 348

第二节 经常性预防措施 348

二、鼠疫监测 349

三、疫情报告 351

四、预防接种 352

五、灭鼠措施 355

六、灭蚤措施 356

七、鼠疫动物病调查 356

八、卫生检疫 358

九、安全猎獭 359

二、人间鼠疫的疫区处理措施 360

一、疫区处理的准备工作 360

第三节 发生疫情的紧急处理 360

三、鼠疫动物病的疫区处理 363

第四节 根除鼠疫的尝试 364

一、苏联根除鼠疫工作情况 364

二、我国根除鼠疫工作情况 365

第五节 组织管理 366

一、组织领导 366

二、专业机构 367

三、防治鼠疫法规 368

第十章 灭鼠 369

第一节 器械灭鼠法 369

一、常用的捕鼠器械和方法 369

二、捕鼠器械的使用 370

第二节 毒饵灭鼠法 371

一、经口灭鼠剂的衡量标准 372

二、常用的经口灭鼠药 373

三、经口灭鼠剂的使用 378

第三节 熏蒸灭鼠法 381

四、化学不育剂 381

一、化学熏蒸剂 382

二、灭鼠烟剂 382

第四节 生物灭鼠法 384

一、灭鼠的病原微生物 384

二、鼠的天敌 384

第五节 环境控制和防鼠 385

一、环境控制 385

第六节 我国几种鼠类的防制 386

一、褐家鼠 386

二、黄胸鼠 386

四、达乌尔黄鼠 387

五、喜马拉雅旱獭 387

三、小家鼠 387

六、长爪沙鼠 388

七、布氏田鼠 388

八、大绒鼠 388

第七节 灭鼠效果的测定 388

一、查洞法 389

二、捕鼠法 390

三、食饵法 390

四、其它方法 391

第八节 疫区灭鼠的策略 392

一、人间疫区灭鼠 392

二、鼠间疫区灭鼠 392

三、鼠疫自然疫源地大面积灭鼠 392

第九节 灭鼠药的中毒急救 393

一、氰化物中毒症状及处理 393

二、抗凝血剂中毒症状及处理 394

三、无机磷中毒症状及处理 395

四、有机磷中毒症状及处理 396

五、有机氟中毒症状及处理 397

六、氯化苦中毒症状及处理 397

七、二氧化硫中毒的处理 398

第十一章 灭蚤 399

第一节 综合防制措施 399

一、环境控制 399

二、物理灭蚤法 399

第三节 灭蚤效果评价 400

三、化学灭蚤法 400

第二节 灭蚤药的配制与实施方法 403

一、常用灭蚤剂的剂型 403

二、溶液浓度 403

三、实施方法 405

四、药物灭蚤的注意事项 407

五、灭蚤药物中毒急救方法 408

一、幼虫的灭效测定 409

二、蛹的灭效测定 410

三、成虫的灭效测定 411

四、现场灭效调查 412

五、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413

结束语 414

参考文献 418

附录 429

一、我国啮齿目、兔形目分类检索表 429

二、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主要蚤类分类检索表 450

三、本书啮齿目、兔形目、食肉目及雀形目的汉文、拉丁文学名对照表 465

四、本书蚤目、蜱螨目、虱目的汉文、拉丁文学名对照表 468

摘要 471

英文摘要 475

编后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