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鸿业主编;刘文忻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300033377
  • 页数:9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并加以简要的评述。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3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8

第四节 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10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12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14

上编 微观经济学 21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1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2

第二节 需求曲线 25

第三节 供给曲线 29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32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9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2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63

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68

第九节 结束语 72

第三章 效用论 78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79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90

第三节 预算线 97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100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04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09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116

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118

第九节 结束语 128

第四章 生产论 135

第一节 厂商 136

第二节 生产函数 140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44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51

第五节 等成本线 157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58

第七节 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64

第八节 扩展线 165

第九节 规模报酬 166

第十节 结束语 168

第五章 成本论 173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173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175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179

第四节 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88

第五节 长期总成本 191

第六节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 194

第七节 结束语 203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208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208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210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15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219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223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225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27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232

第九节 结束语 234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241

第一节 垄断 242

第二节 垄断竞争 255

第三节 寡头 264

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276

第五节 结束语 279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284

第一节 分配论概述 285

第二节 引致需求 286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287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93

第五节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297

第六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300

第七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04

第八节 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306

第九节 结束语 311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314

第一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314

第二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323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328

第四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337

第五节 欧拉定理 343

第六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45

第七节 结束语 347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351

第一节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352

第二节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355

第三节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364

第四节 结束语 375

第十一章 福利经济学 379

第一节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379

第二节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380

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84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87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90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398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401

第八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础 407

第九节 结束语 411

第十二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416

第一节 垄断 417

第二节 外部影响 422

第三节 公共物品 430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436

第五节 结束语 445

第六节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446

下编 宏观经济学 459

第十三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459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459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462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466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69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471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474

第七节 结束语 475

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82

第一节 均衡产出 482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485

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492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498

第五节 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502

第六节 乘数论 504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506

第八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510

第九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17

第十节 结束语 519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526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527

第二节 IS曲线 534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541

第四节 LM曲线 548

第五节 IS-LM分析 555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560

第七节 结束语 562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569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569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571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578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584

第五节 结束语 586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96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597

第二节 财政政策 599

第三节 货币政策 610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621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626

第六节 结束语 631

第十八章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637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637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642

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 648

第四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649

第五节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654

第六节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656

第七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661

第八节 结束语 662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666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666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 671

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676

第四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678

第五节 结束语 680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684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684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 691

第三节 IS-LM-BP模型 699

第四节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701

第五节 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704

第六节 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708

第七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713

第八节 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716

第九节 结束语 717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720

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720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723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726

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734

第五节 最优经济增长的途径简述 738

第六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741

第七节 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745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概论 748

第九节 结束语 754

第二十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 759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和分类 759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763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769

第四节 价格调整曲线 772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产量 777

第六节 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785

第七节 恶性通货膨胀 791

第八节 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795

第九节 结束语 796

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800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801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807

第三节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809

第四节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813

第五节 新古典模型 816

第六节 第五节内容的数学说明 819

第七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821

第八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策的分析 824

第九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827

第十节 刚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 829

第十一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 832

第十二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837

第十三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840

第十四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 842

第二十四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850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851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855

第三节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857

第四节 科学主义 861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863

第六节 广泛而庞杂的内容 866

第七节 貌似新颖的形象 867

第八节 全书结束语 870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873

附录二 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880

附录三 重要术语汉英对照检索表 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