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管理业务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挹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491312X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分:国家公债总论、国家债券种类、发行、转让、兑付、运用抉择、宏观调控、管理制度等10篇。

目 录 1

第一篇国家公债总论 1

第1章国家公债的意义 3

1.1国家公债的概念 3

1.1.1 国债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偿形式 3

1.1.2 国债与公债、内债及有关概念的区别 3

1.1.3国债的定义 4

1.1.4 国债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4

1.2.1 国债的形式特征 5

1.2国家公债的特性 5

1.2.2 国债与货币信用的有关范畴密切相关 6

1.3国家公债的作用 8

1.3.1 发行国债的利弊分析 8

1.3.2国家公债的作用 9

第2章国家公债的起源和发展 13

2.1国家公债的起源 13

2.1.1 国家公债产生的历史过程 13

2.1.2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 13

2.2.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4

2.2国家公债的发展 14

2.2.2自由竞争时期 15

2.2.3国家干预时期 15

2.3当今主要国家公债概况 17

2.3.1美国国债 17

2.3.2 日本国债 18

2.3.3法国国债 19

2.3.4英国国债 20

2.3.5荷兰国债 21

2.3.6前苏联国债 22

2.3.7德国国债 23

2.3.8南斯拉夫国债 23

2.3.9波兰国债 23

2.3.10韩国国债 23

2.3.11墨西哥国债 23

2.4 中国国家公债概况 24

2.4.1 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债 24

2.4.2近代中国的国债 24

3.1古典经济学派的公债理论 26

第3章国家公债理论学说 26

3.2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债的论述 29

3.3当代西方的国债学说 30

3.3.1德国新旧历史学派的公债理论 30

3.3.2英国近代经济学派的公债理论 30

3.3.3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 31

3.4社会主义公债理论 33

3.4.1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公债思想 33

3.4.2我国财政、金融、经济学界关于公债的论点 33

1.1.1国家债券的定义 39

1.1.2 国家债券的由来 39

第二篇国家债券种类构成 39

1.1国家债券的定义及由来 39

第1章国家债券概述 39

1.2国家债券的基本特征 40

1.2.1债券的一般特征 40

1.2.2国家债券的特征 40

1.2.3美、日、英等国家的国债种类及特征 41

1.2.4 中国国债的种类和特征 42

1.3.1 国家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44

1.3.2 国家债券与其他债券的联系与区别 44

1.3国家债券与其他证券的比较 44

1.3.3国家债券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 45

第2章国家债券的种类 46

2.1国家债券的分类方法 46

2.1.1按发行区域分类 46

2.1.2按偿还期限分类 46

2.1.4按举借方式分类 47

2.1.3按发行主体分类 47

2.1.5按利息支付方式及票面形式分类 48

2.1.6按流通性质分类 48

2.1.7按国债筹资的用途分类 48

2.1.8国债的其他分类方法 49

2.2可转让国家债券 50

2.2.1短期可转让国债 50

2.2.2中、长期可转让国债 51

2.3.1短期不可转让债券 52

2.3.2中、长期不可转让债券 52

2.3不可转让国家债券 52

2.4 国家债券种类的设计 53

2.4.1国家债券种类、品种的多样化 53

2.4.2国家债券票面额的适应性 53

2.4.3国家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性 53

第3章中国国债的历史沿革 54

3.1 清朝政府时期的国家债券 54

3.1.1清朝政府时期的内债 54

3.2.1 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内债券 57

3.2 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家债券 57

3.1.2清朝政府时期的外债 57

3.2.2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外债 68

3.3广东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债券 68

3.3.1国民政府财政部有奖公债 68

3.3.2整理湖北金融公债 69

3.3.3国民政府国库券 70

3.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家债券 70

3.4.1第一阶段(1927—1937年) 70

3.4.2第二阶段(1937.9—1945年) 90

3.4.3第三阶段(1946—1949年) 98

3.4.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家外债 103

3.5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债” 103

3.5.1 台湾地区的“内债” 103

3.5.2台湾地区的“外国公债” 105

3.6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公债 105

3.6.1土地革命时期的公债 105

3.6.2抗日战争时期的公债 107

4.1.2具体实施办法 108

4.1.1发行背景 108

4.1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08

第4章新中国的国家债券 108

3.6.3解放战争时期的公债 108

4.1.3发行情况及特点 109

4.2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09

4.2.1发行背景 109

4.2.2基本规定及发行数量 110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111

4.3.1发行背景 111

4.3.3我国发行兑付国库券有关政策规定的变化 112

4.3.2各年度国库券发行的基本情况 112

4.3.4各年度国库券条例 113

4.4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117

4.4.1发行背景 117

4.4.2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的基本规定 117

4.5国家建设债券 118

4.5.1发行背景 118

4.5.2发行国家建设债券的具体事项 118

4.6.1发行背景 119

4.6.2发行财政债券的具体事项 119

4.6财政债券 119

4.7 1 989年保值公债 121

4.7.1保值公债发行的背景及意义 121

4.7.2保值公债的特点 121

4.7.3保值公债发行规定及完成情况 121

4.8特种国债 122

4.8.1 我国发行特种国债的背景与意义 122

4.8.2特种国债的特征 122

4.8.3发行特种国债的基本规定 122

4.9.1 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援助性贷款 123

4.9新中国的外债 123

4.9.2 70年代初期的“四三”方案 124

4.9.3 自1979年以来举借的外国公债 124

第三篇国家债券发行业务 127

第1章国家债券发行条件 127

1.1 国家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意义 127

1.1.1 国家债券发行的基本特征 127

1.1.2国家债券发行条件设计要素及其作用 127

1.2.2 国家债券利息率设计的依据 128

1.2.1 国家债券利息率的涵义 128

1.2国家债券的利息率设计 128

1.2.3利息形式与支付频率的设计 129

1.3 国家债券的期限设计 130

1.3.1 国家债券期限的含义及构成 130

1.3.2 国家债券期限设计要求 130

1.4国家债券发行价格的确定 131

1.4.1 国家债券发行价格确定的一般原理 131

1.4.2国家债券三种发行价格的确定 131

1.5.2国家债券发行规模的决策 132

1.5.1 国家债券面额的确定 132

1.4.3影响国家债券发行市场价的因素 132

1.5国家债券发行的其他条件设计 132

第2章国家债券发行对象 133

2.1各个时期国债发行对象的规定 133

2.1.1 50年代的国债发行对象 133

2.1.2 80年代的国债发行对象 133

2.1.3 90年代初的国债发行对象 134

2.1.4各时期国债发行对象的改变 134

2.2居民个人作为发行对象 135

2.2.1 居民个人各个时期购买国债情况 135

2.2.2居民个人的应债能力分析 135

2.2.3居民个人购买国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37

2.3工商企业作为发行对象 137

2.3.1 工商企业各时期购买国债情况 137

2.4.1专业银行购买国债情况 138

2.5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行对象 138

2.4.2专业银行购买国债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138

2.3.2工商企业承担国债能力分析 138

2.4专业银行作为发行对象 138

2.5.1非银行金融机构购买国债情况 139

2.5.2非银行金融机构购买国债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139

2.6中央银行作为发行对象 139

2.6.1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情况 139

2.6.2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139

2.7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发行对象 139

2.7.1行政事业单位购买国债情况 139

2.8.1居民个人 140

2.7.2行政事业单位购买国债能力分析 140

2.8国家债券的发行对象选择 140

2.8.2工商企业 141

2.8.3金融机构 141

2.8.4行政事业单位 141

第3章国家债券发行程序 141

3.1国家债券发行的准备 141

3.1.1政府财政部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141

3.1.2银行部门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141

3.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人民银行、专业银行分行要做的几项工作 142

3.1.3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总行联合要做的几项工作 142

3.2国家债券发行的宣传 143

3.2.1宣传的意义 143

3.2.2宣传的内容 143

3.2.3宣传的方式 143

3.2.4宣传的对象 143

3.3.2选择合格的推销机构 144

3.3.3选择合适的推销时机 144

3.3.1选择合理的推销方式 144

3.3国家债券的推销 144

3.4国家债券发行的清理和总结 145

3.4.1国家债券清理工作的意义 145

3.4.2国家债券清理结束工作的要求 145

3.4.3认真做好国债发行工作的总结 145

第4章国家债券发行方式 146

4.1直接发行方式 146

4.1.1直接发行方式的含意 146

4.1.2直接发行方式的主要特征 146

4.2.1固定收益发行方式的含意 147

4.2固定收益发行方式 147

4.1.3直接发行方式的优缺点 147

4.2.2固定收益发行方式的优点 149

4.2.3固定收益发行方式的缺点 149

4.3公募招标发行方式 149

4.3.1公募招标发行方式的含意 149

4.3.2公募招标发行的不同种类 149

4.4.1连续发行方式的含意 151

4.4.2连续发行方式的主要特征 151

4.4连续发行方式 151

4.3.3公募招标发行方式的特征 151

4.5强行摊派发行方式 152

4.5.1强行摊派发行方式的含意 152

4.5.2强行摊派发行方式的优点 152

4.5.3强行摊派发行方式的缺点 153

4.6其它发行方式 153

4.6.1组合发行方式 153

4.6.2有奖发行方式 153

4.6.3交付发行方式 153

4.7国债的承购包销 154

4.7.1承购包销与承购包销合同的签订 154

4.6.4无券发行方式 154

4.6.5折实发行方式 154

4.7.2承销国债的机构 157

4.7.3国债承购包销的利弊 158

第5章国家债券的推销机构和时机 158

5.1银行系统推销国家债券 158

5.1.3银行推销国债采取不同的方式的利与弊 159

5.2.1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推销国家债券 159

5.2非银行金融机构推销国家债券 159

5.1.2银行推销国债所采取的方式 159

5.1.1银行系统推销国家债券的有利条件 159

5.2.2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推销国家债券 160

5.3邮政储蓄系统推销国家债券 160

5.3.1 邮政部门推销国家债券的有利条件及意义 160

5.3.2 邮政储蓄部门推销国债的不利方面 160

5.4财政部门推销国家债券 160

5.4.1财政部门推销国家债券的意义 160

5.5.3我国国债推销的时间选择 161

5.5.2推销国债的时间模式 161

5.5国家债券的推销时机 161

5.4.2财政部门推销国债的不利因素 161

5.5.1什么是国家债券的推销时机 161

第6章国家债券发行的核算 162

6.1国债发行的会计科目及帐户设置 162

6.1.1表内科目及帐户设置 162

6.1.2表外科目及帐户设置 162

6.2国家债券及收款单调运、领拨的核算 162

6.2.1国家债券调拨的核算 162

6.3代收单位购买国家债券的核算 163

6.2.2国家债券收款单领拨的核算 163

6.3.1单位购买国家债券的核算 164

6.3.2单位购买特种国债的核算手续 165

6.4代收个人购买国家债券的核算 167

6.4.1个人直接购买国家债券 167

6.4.2单位代个人购买国家债券 168

6.5国家债券发行款项的上划入库 169

6.5.1专业银行上划手续 169

6.5.2各级人民银行上划手续 170

6.6.1专业银行清理结束手续 171

6.6国家债券发行结束的处理手续 171

6.6.2各级人民银行清理结束手续 172

第7章若干发行业务问题的处理 172

7.1国家债券残破污损处理办法 172

7.1.1 50年代国家公债残破污损的处理办法 172

7.1.2国库券残破污损的处理办法 173

7.2国家债券收款单的挂失、转移、过户手续 173

7.2.1 国库券收款单挂失的处理手续 173

7.3.1 建国初期国家债券的处理办法 174

7.3个人用国家债券抵缴赃款、罚款、补税和抵还借欠公款 174

7.2.2 国库券收款单过户、转移的处理手续 174

7.3.2个人用国家债券抵缴赃款、罚款、补税的处理办法 175

7.3.3个人用国库券抵还职工借欠公款的规定 175

第8章中国国家债券的发行市场 176

8.1 中国国家债券发行市场的现状 176

8.1.1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 176

8.1.2 当前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规模及持有结构 176

8.1.3国债发行市场存在的非规范行为 177

8.2.3合理规划设计国债的偿还期限结构,实现国债期限的多样化 178

8.2.2提高全民金融意识、改变发行方式 178

8.2.1制定债券法 178

8.2中国国家债券发行市场的展望 178

8.2.4合理制定国债发行利率、降低发行成本 179

第四篇国家债券流通转让业务 183

第1章国家债券流通转让概述 183

1.1国家债券流通转让的意义 183

1.1.1 国家债券流通转让的由来 183

1.1.2国债券流通转让的客观必要性 184

1.1.3国债券流通转让的功能 184

1.2.1国债流通市场的特性 185

1.2国债流通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185

1.2.2国债流通市场的构成 186

1.2.3国债流通市场运行机制 187

1.3中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开放和拓展 188

1.3.1 1986—1992年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现状 188

1.3.2发展中国国债流通市场面临的问题 191

1.3.3 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战略 192

第2章证券商及其业务 194

2.1证券商的形成、职能与种类 194

2.1.1证券商的形成、特性及其职能 194

2.1.2证券商的分类构成 196

2.2.1证券公司的种类 197

2.2中国现行的专营证券公司及其业务 197

2.2.2证券公司的业务及操作要点 198

2.3证券投资信托公司及其运作 199

2.3.1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信托的形成 199

2.3.2证券投资信托经营机构 200

2.3.3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201

2.3.4基金的运作 201

2.4证券业其他金融机构 201

2.4.1兼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 202

2.4.3各种基金组织 203

2.4.2证券交易代办网点 203

2.4.4财务公司 204

第3章证券交易所及其交易程序方式 204

3.1证券交易所 204

3.1.1证券交易所的特性、职能 204

3.1.2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 205

3.1.3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 205

3.1.4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要特点 206

3.2.2国债券上市的标准和种类 207

3.2.1 国债券上市的含义及功能 207

3.2国债券的上市 207

3.3国家债券的交易程序 208

3.3.1开户 208

3.3.2委托买卖 209

3.3.3具体成交 211

3.3.4清算交割 212

3.3.5证券过户 213

3.4国家债券的交易方式 213

3.4.1按交割方式和性质分类 214

3.4.2按成交行为分类 216

3.5证券交易中心与报价系统 217

3.5.1证券交易中心 217

3.5.2报价信息交易系统 217

第4章国家债券交易的市场行情 218

4.1国债券行市表解读 218

4.1.1国家债券行市的意义 218

4.1.2国家债券行市表的构成要素 219

4.1.3国家债券行市表解读要点 221

4.2.1国家债券的期值和现值 223

4.2国家债券转让价格 223

4.2.2国家债券转让价格的基础和计算 226

4.3国家债券市场行情分析 227

4.3.1基本因素分析 228

4.3.2技术因素分析 229

第5章国家债券的投资决策 230

5.1 国家债券投资动机 230

5.1.1国家债券投资动机及特征 230

5.1.2投机动机:特点、基础、效应 230

5.1.3套利动机 233

5.1.4套汇动机 234

5.2证券投资决策要素、方式和原则 234

5.2.1投资决策要素 234

5.2.2投资者的要素与类型 234

5.2.3选择证券投资决策的方式 235

5.2.4国家债券投资决策的原则 235

5.3.4比较投资方式 237

5.3.2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信息 237

5.3.3认清投资环境 237

5.3国家债券投资决策要领 237

5.3.1研究国家债券等证券知识 237

5.3.5选择投资对象 238

5.3.6制定投资计划 238

第6章证券投资风险与投资韬略 238

6.1证券投资风险的判断 238

6.1.1证券投资风险的含义、种类 238

6.1.2证券投资风险分类构成 239

6.2证券投资风险的衡量 240

6.3国债券投资韬略 241

6.3.1投资者风险承受力的测定 241

6.2.1倍他(β)系数 241

6.2.3协方差系数 241

6.2.2离差标准方差系数 241

6.3.2证券买卖时机的把握 242

6.3.3国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方法 243

第7章国家债券的贴现转让 247

7.1国家债券贴现的意义及其市场特征 247

7.1.1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的意义 247

7.1.2国家债券贴现转让市场特征 248

7.2国家债券贴现转让运作 250

7.2.1 国家债券贴现率的确定 250

7.2.2国家债券贴现转让的程序 250

7.2.3国家债券贴现政策和贴现制度 251

7.3国家债券贴现的核算 252

7.3.1企业的会计核算 252

7.3.2专业银行的会计核算 252

7.3.3国家债券再贴现的会计核算 253

7.4.2国家债券的继承 254

7.4.1国家债券的抵押 254

7.4国家债券的抵押、继承和保管 254

7.4.3国家债券的保管 255

第8章国家债券流通转让业务的核算 256

8.1 自营买卖业务的核算 256

8.1.1 自营买卖的含义 256

8.1.2 自营买卖的价格 256

8.1.3自营买卖牌价与调整 257

8.1.4 自营买卖债券的帐务处理 257

8.2.1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说明 259

8.2代理买卖业务的核算 259

8.2.3代理买卖债券的业务处理 260

8.2.4代理买卖债券的帐务核算 260

8.2.2代理买卖债券的具体步骤 260

8.3国库券抵押贷款业务的核算 261

8.3.1会计科目的设置 261

8.3.2国库券抵押贷款业务的处理与核算 261

9.1 国债流通市场管理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262

9.1.1证券市场管理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262

第9章国债券流通市场的管理 262

9.1.2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264

9.1.3证券市场管理的原则 264

9.1.4证券市场的管理手段方法 265

9.2证券市场管理体制 265

9.2.1证券市场管理体制的含义及构成 265

9.2.2 1986—1992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 267

9.2.3 1993年以来的中国证券市场管理体系 269

9.3证券交易行为的管理 272

9.3.1投资、投机与非法投机的再认识 272

9.3.2对过度投机和非法投机的防范管理 273

9.4.1证券商的管理 274

9.4证券经营机构的管理 274

9.4.2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275

1.1.1什么叫国家债券兑付? 279

1.2国家债券兑付的作用 279

1.1.2 国家债券兑付、贴现和转让的区别 279

1.2.1依约还债能够维护国家信用 279

1.1 国家债券兑付的概念 279

第1章国家债券兑付的概念 279

第五篇国家债券兑付业务 279

1.2.2依约还债能够促进国家债券的发行工作 280

1.2.3 依约还债能够活跃国家债券的流通转让市场 280

1.2.4依约还债能够有利于社会安定 280

1.3我国国家债券兑付的现状与展望 280

1.3.1 50—60年代国家债券兑付的简要回顾 280

1.3.2 80年代后发行国家债券的兑付基本规定 280

1.3.3 1986年以来国家债券兑付的基本情况 282

1.3.4对国家债券兑付业务的展望 283

2.1.3比例偿还法 284

2.1.2抽签偿还法 284

2.1.4保值偿还法 284

第2章国家债券的付息 284

2.1.1一次偿还法 284

2.1国家债券的付息方式 284

2.1.5延期偿还法 285

2.2国家债券付息的资金来源 285

2.2.1增加财政收入 285

2.2.2预算盈余 285

2.2.3发行新债收入 285

2.2.4以债养债 285

2.2.5偿债基金 285

2.2.6发行纸币 286

2.3影响债息负担的因素分析 286

2.3.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债券利息负担的影响 286

2.3.2通货膨胀因素对国家债券利息负担的影响 286

2.3.3利息率对国家债券利息负担的影响 286

2.3.4债券投资效益对国家债券利息负担的影响 286

3.1.2抽签偿还法 287

3.1.1期满一次偿还法 287

第3章国家债券的偿还 287

3.1国家债券的偿还方式 287

3.1.3分期逐步偿还法 288

3.1.4市场购销偿还法 288

3.1.5以新替旧偿还法 288

3.2国家债券偿还的资金来源 288

3.2.1增税偿债 288

3.2.2借新债还旧债 289

3.2.3设立偿债基金 289

3.2.4预算盈余 290

3.3国家公债的违约取消 290

3.3.1什么叫违约取消 290

3.3.2国家公债违约取消的主要原因 290

3.4.2国家公债负担的类别 291

3.4国家公债的负担和偿还能力的衡量 291

3.4.1国家公债负担的概念 291

3.4.3国家公债偿还能力的衡量 292

第4章国家债券的调换与整理 294

4.1国家债券的调换与整理概述 294

4.1.1国家债券调换的概念 294

4.1.2国家债券整理的概念 294

4.1.3 国家债券调换与整理的联系与区别 294

4.2国家债券的调换 294

4.2.1国家债券调换的目的 294

4.2.2国家债券调换的方法 295

4.2.3国家债券调换的实施与注意事项 296

4.4.1国家债券调换与整理的作用 297

4.4国家债券调换与整理的利与弊 297

4.3国家债券的整理 297

4.3.2统一整理 297

4.3.1确定整理 297

4.4.2国家债券调换与整理的弊端 298

4.4.3国家债券调换与整理事例 298

第5章国家债券兑付的核算 299

5.1 国家债券兑付的会计科目和帐户设置 299

5.1.1表内科目和帐户设置 299

5.1.2表外科目和帐户设置 300

5.2国家债券还本付息的程序 300

5.2.1个人购买国家债券还本付息的处理程序 300

5.2.2单位购买国家债券还本付息的处理程序 300

5.3.2人民银行内的会计核算 301

5.3.1专业银行的会计核算 301

5.3国家债券还本付息的会计核算 301

5.4已兑付债券的清点销毁 302

5.4.1 国债券销毁工作的组织领导 302

5.4.2国债券的清(复)点和打洞 302

5.4.3库房管理 303

5.4.4国债券的销毁 303

第6章国家债券的反假和票样管理 309

6.1债券印制的生产流程及主要工艺技术 309

6.1.1债券印制与普通印刷的主要区别 309

6.1.2债券印制的生产流程 310

6.1.3债券印制的主要工艺技术 310

3.2.3货币负担与真实负担 311

3.3国内公债的负担 311

3.2.2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 311

3.2.1形式负担与实质负担 311

3.2国债负担的类型 311

6.1.4债券印制使用的材质 311

6.2国家债券的反假防伪 312

6.2.1假券制作的几种手段 312

6.2.2真假债券的差异和识别 313

6.2.3加强对债券反假防伪工作的全面管理 314

6.3债券的票样管理 315

6.3.1 国家债券的基本要素及其构成 315

6.3.2历年来国家债券票样概况 315

6.3.3债券票样的管理 315

第7章国家债券的评级与审核 316

7.1国家债券评级的意义 316

7.1.1 国家债券评级的概念 316

7.1.2评级目的 317

7.1.3评级意义 317

7.2国家债券的级别及内容 317

7.2.1评级机构及特点 317

7.2.2债券评级的级别及内容 318

7.4.1用作国家债券评级依据的分析材料 319

7.4国家债券评级依据的主要材料 319

7.3.1债券的评级程序 319

7.3国家债券的评级程序 319

7.3.2债券评级的程序图 319

7.4.2国家信用评级工作 321

7.5.2注册制和核准制的主要区别 322

7.5.1审核制度的种类 322

7.5国家债券的审核制度 322

第1章国家公债的运用原则 325

第六篇国家公债的运用抉择 325

1.1古典经济学家的国债运用原则 325

1.3.1补充性原则 326

1.2现代经济学家的国债运用原则 326

1.3 中国国债的运用原则 326

第2章国家公债的规模控制 327

2.1 国债规模控制的意义 327

2.1.1 国债规模的含义 327

1.3.3效益性原则 327

1.3.2生产性原则 327

2.1.2控制国债规模的意义 328

2.2国债适度规模的测定 328

2.2.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体系 328

2.2.1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328

2.3控制国债规模的若干措施 329

2.3.1建立统一的国债管理机构 329

2.3.2健全债务法规 329

2.3.3强化国债的规模管理 329

第3章国家公债的负担 330

3.1国家公债负担的概念 330

2.3.5控制国债使用方向 330

2.3.4建立国债基金制度 330

3.4国外国债的负担 333

3.4.1国外公债的形式负担 333

3.4.2国外公债的实质负担 333

3.4.3国外公债的直接负担 333

3.4.4 国外公债的间接负担 333

3.5国债的财政负担与代际负担 334

3.5.1 国债的财政负担 334

3.5.2国债的代际负担 334

3.6国家的偿债负担 335

3.6.1国家负债总额 335

3.6.2特定偿还年度的债务负担 335

第4章国债的效益评估 336

3.7.3设置偿债基金以保证国家的偿债能力 336

3.7.1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是提高国家偿债能力的有利因素 336

3.7国家的偿债能力 336

3.7.2债务收入直接用于偿债可构成国家偿债能力 336

4.1国债效益评估的一般概念 337

4.1.1国债效益的含义 337

4.1.2国债效益评估的意义 337

4.1.3国债效益评估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 337

4.1.4国债效益指标的分类 338

4.2生产型国债效益评估 339

4.2.1 生产型国债的效益形式 339

4.1.5国债效益的评估方法 339

4.2.2生产型国债效益的评估指标 340

4.3非生产型国债效益评估 343

4.3.1 国债资金用作教育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估指标 343

4.3.2 国债资金用作科研投资的效益评估指标 343

4.3.3 国债资金用作卫生事业投资的效益评估指标 344

4.4国债债权人收益分析 344

4.4.1 国家债券收益率的意义及其决定因素 344

4.4.2国家债券收益率的计算 344

4.5.2国债发行的外部效益评估指标 345

4.5国债发行效益的分析 345

4.5.1 国债发行的内部效益评估指标 345

4.6国债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 346

4.6.1国债资金使用的宏观效益评估指标 346

4.6.2国债资金使用的微观效益评估指标 347

4.7国债流通效益的分析 348

4.7.1 国债流通的内部效益评估指标 348

4.7.2国债流通的外部效益评估指标 348

4.8.3国债偿还履约率 349

4.8.4偿债率(外债) 349

4.8.1国债偿还收益率 349

4.8.2国债偿还率 349

4.8国债偿还效益的分析 349

第5章国家公债与经济发展 350

5.1国家公债与财政赤字 350

5.1.1财政赤字是发行国债的直接原因 350

5.1.2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 350

5.2.2国家公债是政府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 351

5.2.1政府对国家公债的管理行为 351

5.1.3财政赤字不是发行国债的唯一原因 351

5.2国家公债与政府行为 351

5.2.3政府行为可能产生的国家公债负效应 352

5.2.4国外公债与政府行为 352

5.3国家公债与企业行为 353

5.3.1国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353

5.3.2国债对企业定价行为的影响 353

5.3.3 国债对企业生产资金积累的影响 353

5.4国家公债与消费者行为 353

5.4.1 国债对个人和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 353

6.1国家公债管理体制概述 354

6.1.1 财政部门独自管理国债的体制 354

5.4.2 国债对社会公共部门消费行为的影响 354

第6章国家公债管理体制 354

6.1.2财政、银行共同管理国债的体制 355

6.1.3几个部门分工管理国债的体制 355

6.2国家公债的发行管理体制 355

6.2.1委托银行发行 355

6.2.2多渠道发行 355

6.3国家公债的流通转让管理体制 356

6.2.3人民银行组织发行 356

6.2.4财政自办发行 356

6.4国家公债的兑付管理体制 357

6.5国库券推销委员会 357

6.6 中国国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对策 357

6.6.1 国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7

6.6.2改革的主要对策 358

1.1.1国债管理政策目标 361

1.1 国债管理政策的含义 361

第1章国债管理政策的含义 361

第七篇国债管理政策与宏观调控 361

1.1.2国债管理政策的内容 362

1.1.3国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 363

1.1.4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63

1.2国债管理政策基本目标及实施手段 363

1.2.1国债管理政策的基本目标 363

1.2.2国债管理政策的实施手段 364

1.3.3要使公债政策发挥作用,还须有一个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 367

1.3.2实行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 367

1.3国债管理政策的传递机制 367

1.3.1国债管理政策传递机制的概念 367

1.3.4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68

第2章国债管理政策与经济杠杆 369

2.1 国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369

2.1.1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 369

2.1.2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370

2.2.1国债的流动性比率 372

2.2.2国债管理政策流动性效应的决定因素 372

2.2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372

2.2.3国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必须通过国债交易市场来实现 373

2.3国债管理政策的利息率效应 373

2.3.1国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373

2.3.2国债利息率 374

2.4 国债管理政策在经济杠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75

2.4.1经济杠杆的意义 375

2.4.2国债管理政策在经济杠杆中的地位 375

2.4.3国债管理政策在经济杠杆中的作用 376

3.1.1货币政策概述 378

3.1国债管理政策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 378

第3章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 378

3.1.2国债管理政策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 380

3.2国债管理与公开市场业务 381

3.2.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运用条件及功效 382

3.2.2国债管理与能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 382

3.2.3国债管理与保卫性的公开市场业务 383

第4章国债、赤字和货币发行 384

4.1国债、赤字、货币发行的定性分析 384

4.1.1关于国债、赤字、货币发行的几个概念 384

4.1.3 国债、赤字、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85

4.1.2国债、赤字、货币发行之间存在联系的社会经济条件 385

4.2国债、赤字、货币发行的历史考察 386

4.2.1我国国债、赤字、货币发行的历史考察 386

4.2.2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债、赤字、货币发行的历史考察 388

4.3影响货币流通量诸因素的分析 391

4.3.1影响货币流通量的诸经济因素 391

4.3.2赤字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392

4.3.3国债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392

1.1.3 30年代大危机到“二战”结束期间美国国债骤增 397

1.1.2 30年代以前美国国债随着战争与和平的变幻而升降 397

1.1.4 “二战”后美国国债与年俱增 397

第八篇世界主要国家国债管理制度 397

1.1美国国债的概况 397

第1章美国的国债管理制度 397

1.1.1美国国债的起源 397

1.2美国国债的种类 398

1.2.1可转让债券 398

1.3.1发行方式 400

1.3.2发行程序 400

1.3美国国债的发行 400

1.2.2不可转让债券 400

1.3.3 中标人付款方式 401

1.4美国国债的流通转让 401

1.4.1 流通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 401

1.4.2 国库券的交易 401

1.5美国国债的还本付息 402

1.5.1 美国国债的到期还本 402

1.5.2美国国债的利息支付 402

2.1.3 战后至60年代中期国债发行进入严控时期 403

2.1.2二次大战时期的战争国债 403

2.1.4 60年代中期至1 974年期间的建设国债 403

2.1 日本国债的概况 403

2.1.1 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早期国债 403

第2章日本的国债管理制度 403

2.1.5 70年代国债发行大发展 405

2.1.6 动荡中的80年代国债时期 405

2.2 日本国债的种类 405

2.2.1 按发行目的分为支出财源债、资金融通债和延期支付债 405

2.2.2按资金用途可分为建设国债、赤字国债和转换债 406

2.2.3按偿还期限可分为长期国债、中期国债和短期国债 406

2.2.4按付利方式可分为付利国债和贴息国债 406

2.2.5按证券存在形式可分为实物国债和登记国债 406

2.3 日本国债的发行 407

2.3.1 日本国债的发行方式 407

2.3.2发行的程序 408

2.3.3国债的发行条件 408

2.4 日本国债的流通转让 409

2.4.1 日本国债流通市场的特点 409

2.3.4从事国债的发行机构 409

2.4.2流通价格与投资核算 410

2.4.3国债的交易市场 410

2.5 日本国债的还本付息 410

2.5.1 日本国债还本付息方式呈多样化的特点 410

2.5.2大量国债还本付息带来的后果 411

3.2英国国债的概况 412

3.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债不断增加 412

3.2.1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及其殖民地国家大量举债 412

3.1.1货币管制 412

3.1.2关于“说明书”的规定 412

3.1英国对证券活动的管理制度 412

第3章英国的国债管理制度 412

3.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债的大量增加主要是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起作用 413

3.4.2英国证券发行机构 414

3.4.1英国证券发行市场的特点 414

3.3.3国民储蓄证券 414

3.4英国国债的发行 414

3.3.1政府债券 414

3.3英国国债的种类 414

3.3.2国库券 414

3.6英国国债的还本付息 415

4.1法国国债的概况 415

第4章法国的国债管理制度 415

4.1.1封建时期的法国国债 415

3.5.2对内幕人士交易的限制 415

3.5.1英国证券转让市场的主要方式 415

3.5英国证券的流通与转让 415

4.1.2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国国债 416

4.2法国证券的管制和管理机构 417

4.3法国政府发行国债的种类 417

4.3.1 内债主要包括的种类 417

4.3.2外债主要包括外国债券、短期债券及外币国内借款 417

4.3.3邮政和电话电报公债 417

4.4法国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管理 417

4.4.1国债发行市场的管理 417

4.5.2现金偿还法 418

4.5.1定期偿还 418

4.5.3借新还旧的方法 418

4.4.2国债流通市场的管理 418

4.5法国国债的偿还制度 418

第5章前苏联的国债管理制度 419

5.1前苏联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419

5.1.1第一次经济恢复时期 419

5.1.2战前工业化时期的国内公债 419

5.1.3卫国战争时期的国内公债 419

5.1.4第二次经济恢复时期 420

5.2前苏联国债的种类 420

5.2.1实物国债 420

5.2.2货币国债 420

5.2.3其他形式的国债 420

5.3前苏联国家债券的发行特点 420

5.3.1 居民为主,单位和企业为辅的认购形式 420

5.3.2 占统治地位的强制推销的方式下,参有少量市场销售 421

5.4.1采取抽签的形式还本付息 422

5.4.2推迟还本付息,偿还期限长 422

5.4前苏联国债的还本付息 422

5.3.3 国债利率低,主要以奖金支付利息 422

5.4.3停止付息 423

第6章意大利的国债管理制度 423

6.1意大利国债概况 423

6.1.1 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423

6.1.2国债的特点 424

6.1.3国债发行管理体制 424

6.2.3中、长期国债的特点 425

6.2.2短期国债的特点 425

6.2.1国债的种类 425

6.2意大利国债的种类 425

6.2.4欧洲市场国债及特点 426

6.3意大利国债的发行 426

6.3.1国债发行的条件 426

6.3.2国债发行的方式 427

6.4国债的流通转让 428

6.4.1政府证券流通市场的形成 428

6.4.2政府证券的交易形式 428

6.4.3政府证券流通市场的管理 429

6.5.2国债偿还方法 430

6.5.1国债偿还政策 430

6.5意大利国债的还本付息 430

第7章加拿大的国债管理制度 431

7.1加拿大国债概况 431

7.1.1政府证券及政府证券市场的发展 431

7.1.2加拿大国债的特点 432

7.1.3国债管理制度特点 433

7.2加拿大国债的种类 433

7.2.1国债种类的划分 433

7.2.4外债的特点 434

7.2.3政府中、长期债券的特点 434

7.2.2短期国债的特点 434

7.3加拿大国债的发行 435

7.3.1国债发行的具体方式 435

7.3.2国债发行条件的选择 436

7.3.3发达的国债发行市场 436

7.4加拿大国债的流通转让 437

7.4.1政府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437

7.4.2政府证券的交易制度 437

7.4.3政府证券交易的管理 438

7.5.2国债的偿还方式 439

7.5加拿大国债的还本付息 439

7.5.1国债偿还政策 439

第8章前联邦德国的国债 440

8.1前联邦德国建国前后的经济历史背景及国债发展概况 440

8.2.3 “短期政府债券” 441

8.3前联邦德国的国债管理体制 441

8.2.4 “金融债券” 441

8.2.5 “储蓄债券” 441

8.2.2 “联邦政府中期债券” 441

8.2.1 “联邦政府长期债券” 441

8.2前联邦德国国债的种类 441

8.3.1财政部 442

8.3.2国债管理局 442

8.3.3联邦银行 442

8.4前联邦德国国债的发行 442

8.5前联邦德国国债的流通转让 443

8.6前联邦德国国债的还本付息及其他服务 443

9.2.2特别法债券 444

9.2.1政府债券 444

9.2韩国国债的种类 444

第9章韩国的国家债券 444

9.1韩国国家债券概况 444

9.3.3发行条件 445

9.3.6国债的发行方式 445

9.3.4债券的期限 445

9.3.5债券的利率 445

9.3.2发行程序 445

9.3.1法律依据 445

9.3韩国国债的发行 445

9.2.3地方政府债券 445

9.4国债的流通转让 446

第九篇外债管理业务 449

第1章外债概论 449

1.1外债的定义与特征 449

1.1.1 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债的定义 449

1.1.2国际金融机构认定外债的特征 449

1.1.3我国对外债的定义 449

1.2外债的种类结构 450

1.2.1外债的种类 450

1.1.4我国认定外债的特征 450

1.2.2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外债的分类 453

1.2.3我国外债的种类 453

1.2.4外债的结构 454

1.3外债与国民经济增长 454

1.3.1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454

1.4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 455

1.4.1 国际收支平衡的衡量与失衡的原因 455

1.4.2国际收支的调节 456

1.4.3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 458

2.1.1清朝政府时期的外债 459

第2章中国外债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459

2.1中国举借外债的历史概况 459

2.1.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外债 460

2.1.3北洋临时政府时期的外债 460

2.1.4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外债 461

2.1.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债 462

2.2 70年代末期以来的外债及管理 462

2.2.1 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外债的现状 462

2.2.2我国外债的概况 463

2.3.2 90年代中国的外债管理战略 465

2.3中国外债的发展趋势 465

2.3.1 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对中国外债的影响 465

第3章中国的外债管理体制 467

3.1中国的外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467

3.1.1我国的外债管理机构 467

3.1.2外债管理部门分工 467

3.1.3外债管理机构的职能 468

3.2 中国外债的管理目标 468

3.2.1外债管理的原则 468

3.2.2外债管理的目标 469

3.2.3地方外债管理目标 470

3.3中国的外债管理制度 471

3.3.1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外债管理制度 471

3.3.2单纯总量控制的计划管理制度 471

3.3.3双层窗口的借款管理制度 472

3.3.4三种方式的偿债制度 472

3.3.5外债信息管理制度 472

3.4.3外债偿还缺乏有效的计划安排 473

3.4.2外债筹借规模的预测尚不完善 473

3.4.1外债筹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473

3.3.6偿债基金制度 473

3.4我国外债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473

第4章中国的对外借款管理 474

4.1国际商业贷款管理 474

4.1.1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范围 474

4.1.2 国际商业贷款协议的主要内容 475

4.1.3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 475

4.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管理 478

4.2.2世界银行贷款管理 478

4.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管理 478

4.2.3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管理 479

4.2.4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管理 480

4.3外国政府贷款管理 480

4.3.1政府贷款的概念与性质 480

4.3.2政府贷款的作用与条件 481

4.3.3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概况与管理 481

4.4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管理 484

4.4.1 外币债券概述 484

4.4.4 我国对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的管理 485

4.4.2我国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的种类 485

4.4.3 发行外币债券的程序 485

4.4.5我国发行外币债券的实践 486

4.4.6 我国境外发行债券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489

第5章中国的外汇担保管理 489

5.1 中国的外汇担保管理体制 490

5.1.1外汇担保概述 490

5.1.2中国的外汇担保管理体制 491

5.1.3对外担保管理工作若干原则 492

5.1.4我国外汇担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93

5.2外汇担保管理制度的内容 494

5.2.1对外担保的管理对象 494

5.2.2关于担保人的规定 494

5.2.3关于担保金额的规定 494

5.2.4外汇担保的审批权限 494

5.2.5外汇担保的审批范围 494

5.2.6关于保护担保人的若干规定 494

5.2.8关于担保合同的法律适用 495

5.2.7建立担保监测登记系统 495

第6章强化我国外债管理的内容与途径 496

6.1 加强中国外债管理的必要性 496

6.1.1外债的定义和管理范围 496

6.1.2现行外债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496

6.2外债的规模目标 497

6.2.1外债规模目标 497

6.2.2外债投向和效益管理目标 497

6.2.3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497

6.3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 498

6.4加强借用还一体化管理体制 498

6.4.1落实外债偿还能力 498

6.4.2衔接好国内配套能力 498

6.4.3确定适当的借债规模 498

6.4.4明确借债的偿还责任 498

6.5.1外汇业务核算的基本任务 499

6.5.2中央银行在外汇宏观管理中的职能 499

6.4.5购买调剂外汇偿还外债 499

6.5加强对国内外汇资金的管理 499

6.5.3中央银行外汇宏观管理的目标 500

第7章国际债务危机及其解决途径 500

7.1国际债务危机 500

7.1.1国际债务危机的经过 500

7.1.2国际债务危机的原因 501

7.2拉美国家债务危机 503

7.2.1拉美国家外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503

7.2.3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504

7.2.2拉美债务的特点及其外债结构的变化 504

7.3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 505

7.3.1原苏联的外债问题 505

7.3.2东欧国家的外债 506

7.4非洲国家债务问题 507

7.4.1非洲外债的基本情况 507

7.4.2南撒哈拉非洲国家外债的特点 507

7.4.3非洲国家的债务重新安排 507

7.5.2债务危机的调整 508

7.5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途径 508

7.5.1 “救债”行动 508

7.5.3债权国的债务削减计划 509

7.6债务危机的启示 510

7.6.1对外借款的水平要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债能力相适应 510

7.6.2借债要多元化,合理安排官方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 511

7.6.3要加强外债的统一管理,保证外债政策与宏观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致 511

7.6.4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率 511

7.6.5借用外债必须坚持筹资以国内积累为主、外部资金为辅的原则 511

1.1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形成与发展 515

1.1.1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形成 515

第十篇证券交易所 515

第1章纽约证券交易所 515

1.1.2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516

1.2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16

1.2.1美国联邦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交易所董事会 516

1.2.2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17

1.3.4债券经纪人 518

1.3.3交易所自营商 518

1.3.5零股经纪人 518

1.3.6专业经纪人 518

1.3.1代理经纪人 518

1.3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 518

1.3.2交易所经纪人 518

1.4证券的上市、价格指数和买卖 519

1.4.1股票上市标准 519

1.4.2股价指数 519

1.4.3股票的买卖 520

1.5.2期货交易 521

1.6.1证券种类增多 521

1.6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 521

1.5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方式 521

1.5.1现货交易 521

1.4.4结算与佣金 521

1.6.2多层次证券市场的产生 522

1.6.3美国证券市场的全国一体化和国际化 522

第2章东京证券交易所 522

2.1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形成与发展 522

2.1.1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形成 522

2.1.2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523

2.2.1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机构 524

2.2.2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24

2.3证券的上市、开拍和列价 524

2.3.1有价证券的上市 524

2.2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24

2.3.2有价证券的开拍 527

2.3.3有价证券的报价 529

2.4.1 股票交易 532

2.4.2债券交易 532

2.4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方式 532

2.4.3结算与佣金率 533

第3章巴黎证券交易所 533

3.1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沿革 533

3.1.1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形成 533

3.1.2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534

3.2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34

3.2.1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中介人 534

3.2.2巴黎证券交易所的管理体系 535

3.3.3清算与交割 536

3.3.2持续牌价系统 536

3.3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36

3.3.1委托指令的内容 536

3.4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上市管理 537

3.4.1股票上市 537

3.4.2股票指数 538

第4章伦敦证券交易所 539

4.1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形成、现状和特点 539

4.1.1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形成 539

4.1.2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现状 539

4.1.3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基本特点 539

4.2.1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 540

4.1.4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 540

4.2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运作 540

4.2.2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41

4.2.3伦敦证券交易所中的金边证券交易 542

4.3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变革 543

4.3.1变革前交易所存在的问题 543

4.3.2近年来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变革 544

4.3.3变革后的影响 544

5.1.3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545

5.1.2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现状 545

5.1 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形成与现状 545

第5章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 545

5.1.1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形成 545

5.2.4 自由经纪人 546

5.3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上市与交易 546

5.2.5专家经纪人 546

5.3.1德国证券市场的有价证券 546

5.2.3大厅交易员 546

5.2.2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交易员 546

5.2.1官方经纪人 546

5.2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和证券商 546

5.3.2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方式 547

5.4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48

5.4.1有价证券交易的管理 548

5.4.2股票交易所的管理 548

5.4.3对经纪人的管理 549

5.4.4证券的上市 549

第6章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 550

6.1香港证券市场的形成、现状和特点 550

6.1.1 香港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550

6.1.3香港证券市场的特点 551

6.1.2香港证券市场的现状 551

6.2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52

6.2.1组织管理机构 552

6.2.2组织管理相应的法规 552

6.2.3证券交易所的内部交易管理 552

6.3证券的上市管理 553

6.3.1股票的发行 553

6.3.2股票的上市与上市公司 553

6.3.3上市步骤与费用 553

6.4.4股票的过户 554

6.4.6买卖股票活动的分类 554

6.4.5股票买卖的费用 554

6.4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54

6.4.3股票的买卖 554

6.4.2股票经纪人 554

6.4.1交易厅 554

6.5香港证券市场股价指数 555

6.5.1恒生指数 555

7.1.2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 556

7.1.1概述 556

第7章印度证券交易所 556

6.5.2香港指数 556

7.1印度证券市场概述 556

7.2印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上市与交易 558

7.2.1上市标准 558

7.2.2印度证券交易所的市场投资者 558

7.2.5结算 559

7.2.6交易费用 559

7.2.4交易日 559

7.2.3印度证券交易所证券的上市和评估 559

7.2.7 2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 560

第8章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交易所 560

8.1韩国证券交易所 560

8.1.1韩国证券交易所的形成和发展 560

8.1.2韩国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61

8.1.3韩国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参与者 562

8.1.4证券的上市标准及要求 563

8.1.5 “南朝鲜”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63

8.2.1 台湾证券交易所的形成和发展 564

8.2台湾证券交易所 564

8.2.2台湾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65

8.2.3台湾证券交易所的参与者 566

8.2.4证券的上市标准及要求 567

8.2.5台湾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67

8.3新加坡证券交易所 568

8.3.1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形成和发展 568

8.3.2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69

8.3.4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70

8.3.3证券上市标准及要求 570

8.4印度尼西亚的证券交易所 571

8.4.1 印尼证券交易所的形成与发展 571

8.4.2印尼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71

8.4.3印尼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和证券商 572

8.4.4印尼证券的上市标准及方法 573

8.4.5印尼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573

8.4.6印尼证券交易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574

9.1.2华商证券交易所 575

9.1.1外商证券交易所在上海的出现 575

9.1 旧中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575

第9章上海证券交易所 575

9.1.3官商合办的证券交易所 577

9.2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577

9.2.1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背景 577

9.2.2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的意义 578

9.3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 578

9.3.1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 578

9.4.1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作程序 580

9.4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作 580

9.3.2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管理 580

9.4.2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作方法 581

9.5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展望和对策 582

9.5.1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 582

9.5.2上海证券市场的战略目标和对策 582

9.6上海证券交易所法规 583

9.6.1上海证券交易所章程 583

9.6.2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 584

9.6.3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市场业务试行规则》 590

10.1.2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宗旨与职能 600

10.1.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产生 600

第10章深圳证券交易所 600

10.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产生与组织结构 600

10.1.3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机构 601

10.2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上市规则 602

10.2.1 交易所市场集会时间与参与人员 602

10.2.2上市证券的审查程序 602

10.2.3交易所股票上市条件 603

10.2.4上市公司的稽核 603

10.3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运作 604

10.3.1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价格确定方式 604

10.3.2证券买卖作业程序 605

10.3.3受托办理上市证券拍卖办法 606

10.3.4办理上市证券标购办法 606

10.3.5场内交易规定 607

10.4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证券清算与交割 608

10.4.1清算与交割 608

10.4.2过户 609

10.4.3证券商 609

10.5深圳证券交易所法规 610

10.5.2深圳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 612

10.5.1 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 616

附录一、中国国债大事记 627

二、中国国债统计资料 653

三、有关国债方面的文件、法规 667

一九五○年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条例 667

一九五四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7

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8

一九五六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8

一九五七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9

一九五八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669

财政部关于制定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还本付息办法的公告 670

财政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还本付息办法 670

财政部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还本付息办法 671

国务院转发关于预办一九五四——一九五七年国家公债还本付息办法 671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一九六○年度还本付息的通知 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二年国库券条例 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四年国库券条例 67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三年国库券条例 673

国务院关于重新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五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674

国务院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六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675

国务院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七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675

国务院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八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67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九年国库券条例 67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年国库券条例 677

财政部1992年第一期国库券公告 678

财政部关于发行一九九二年第二期(三年期)国库券的公告 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一年国库券条例 678

财政部关于颁发《一九八一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679

财政部关于转发财政部公告的通知 679

财政部关于颁发《一九八二二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680

财政部关于颁发《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681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转发《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国库券还本号码公告》的通知 682

国务院关于对单位持有的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发行的国库券推迟三年偿付本息的通知 682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国库券还本付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683

财政部关于颁发《个人持有的各种国债券在一九九○年到期兑取本息的办法》的通知 683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延期偿还一九九○年到期财政债券的通知 684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暂不办理“单位”持有1990年到期国债的兑付的通知 684

国务院关于发行一九九○年转换债的通知 684

财政部关于颁发《一九九一年到期国债兑付办法》的通知 685

国务院关于发行一九九一年转换债的通知 685

财政部关于颁发《一九九二年到期国债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686

国务院关于发行一九九二年转换债的通知 687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计委财政部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印发《关于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的规定》的通知 687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发行一九八八年国家建设债券的通知 68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一九九○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689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一九八八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689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一九九一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690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发行一九九二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690

国务院关于发行一九八九年保值公债的通知 691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691

中国银行关于一九八九年保值公债发行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69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条例 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年特种国债条例 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一年特种国债条例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