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1
二、耕地保护举措回顾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意义 3
第一章 农用地评价历史与现状 4
第一节 区域概况 4
一、自然概况 4
二、自然资源 16
三、社会经济概况 17
第二节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 19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19
二、耕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22
三、农用地利用格局 24
第三节 吉林省农用地评价历史与现状 24
一、农用地评价历史 24
二、农用地评价工作现状 26
第二章 农用地分等工作概况 28
第一节 工作准备 28
一、任务来源 28
二、目的和意义 28
三、工作任务 28
四、工作对象 28
五、工作原则 29
六、组织机构 29
七、方案制定和人员培训 30
八、措施保障 31
第二节 资料收集与外业调查 31
一、表格准备 31
二、图件准备 31
三、资料收集 32
四、外业补充调查 32
第三节 内业处理 33
一、分等内业计算的基础准备工作 33
二、分等内业计算和结果确定 33
三、成果整理 33
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工作技术与方法 34
第一节 技术路线 34
一、总体技术路线 34
二、分等技术流程 34
第二节 国家级参数的应用 36
一、标准耕作制度 36
二、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36
三、生产潜力指数 36
四、分等因素体系 37
第三节 省级参数的调查与确定 37
一、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37
二、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的确定 37
三、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38
四、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的确定 39
五、分等指标区的划分 41
六、工作底图准备和分等单元划分 43
七、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值的确定 44
第四节 等别的计算与划分方法 48
一、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48
二、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52
三、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与等值区的划分 57
四、利用等别的确定 62
五、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与等值区的划分 67
六、经济等别的确定 72
第五节 省级成果汇总 77
一、汇总前期准备 77
二、汇总的技术思路及技术流程 77
三、汇总技术方法 79
四、图件编绘 81
第六节 成果质量检验 82
一、检验目的 82
二、检验依据 82
三、检验内容 82
四、自然质量等指数的检验分析 86
第七节 国家级成果汇总 89
一、国家级汇总的目标 89
二、国家级汇总的主要内容 89
第八节“3S””技术应用 92
一、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 93
二、RS(遥感)技术在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 93
三、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 93
第四章 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 95
第一节 各等别面积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95
一、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 95
二、利用等别分布规律 98
三、经济等别分布规律 99
第二节 分等指标区等别分布规律 101
一、等别空间分布总体情况 101
二、西部平原区等别分布规律 103
三、东部山地区等别分布规律 107
第三节 行政辖区等别分布规律 110
一、自然质量等别 110
二、利用等别 112
三、经济等别 114
第五章 标准样地设置 116
第一节 标准样地设置的目的及原则 116
一、标准样地定义 116
二、标准样地设置的目的 116
三、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 116
第二节 标准样地设置 117
一、县级标准样地的选取 117
二、省级标准样地的选取 117
三、国家级标准样地的选取 120
第三节 标准样地景观、剖面照片的拍摄 120
一、统一样地土壤剖面标准 120
二、完成样地照片拍摄任务 120
第四节 标准样地设置结果 122
一、国家级标准样地 122
二、省级标准样地 122
三、县级标准样地 122
第六章 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 124
第一节 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中的应用 124
一、目的和意义 124
二、农用地分等成果 124
三、建立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的关系函数 125
四、制定等级折算系数 126
第二节 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 127
一、吉林省基本农田数量及分布 127
二、吉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情况 127
三、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 127
第三节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128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及目标 128
二、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128
第四节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131
一、在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132
二、在市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132
三、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134
附录 135
附录1吉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标准样地属性表 135
附录2吉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标准样地属性表 136
附录3吉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图(选图) 145
参考文献 151
审定说明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