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二十章 家庭 1
1.家庭概念及其研究史 1
何谓家庭 1
家庭的功能 2
家庭的类型 3
家庭关系 5
家庭周期 6
家庭的演变史 7
家庭制度 8
2.关于家庭的其他概念 8
亲属 9
同族 9
户 10
家计 10
3.有关家庭的实证研究 10
实证研究前史 10
实证研究的发展 11
4.现代日本的家庭问题及其背景 13
现代日本的家庭问题 13
有关少年儿童的几个问题 14
赡养老人问题 14
离婚增加的问题 15
解决家庭问题的方向 16
5.家庭研究的问题与课题 16
第二十一章 地域社会 18
1.地域社会的概念 18
2.对地域概念的种种见解 20
地域概念的种种见解 20
城市与农村 20
3.地域社会概念的展开 22
共同体 22
地域社会 22
城市社会学的开展 23
4.地域社会研究的重点课题 23
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倾向 24
地域社会论的观点 26
5.地域社会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28
地域社会研究的多样性 28
完善研究的方向 28
地域社会形成的意义 29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 32
1. 概念规定 32
现代社会组织 32
组织 32
成员要求 32
领导资格与统治 33
组织目标的形成 33
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 34
组织和变动 34
2.研究史 35
马克思对组织的分析 35
韦伯的官僚制论 36
人际关系论登场 36
结构性紧张模式的展开 37
围绕现代组织论的若干问题 38
3.具体的研究 38
古尔德纳的产业官僚制分析 38
绵贯让治对政治组织的分析 40
盐原勉对日本经营组织的分析 40
4.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41
现代社会论中的组织和个人 41
现代组织的形象 42
第二十三章 生活结构 44
1.概念规定 44
生活的基础 44
生活结构 44
2.相关概念 46
贫困和生活结构 46
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 46
生活结构研究的背景和位置 47
生活的社会化 47
3.研究史 47
产业资本主义的确立与生活问题 48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战时体制下的生活研究 49
战前日本农村社会学对生活的分析 50
二战以后“经济高度增长”阶段的生活结构论 50
生活体系论的展开 52
生活结构论的重构 54
4.实证研究 55
“经济高度增长”阶段工人生活的变化 55
地域开发与居民各阶层的生活 56
产业变动与工农生活过程的变化 57
企业进入地域社会的变化 57
资本强制积累与贫困阶层 58
5.问题点 59
第二十四章 环境 61
1.概念规定 61
人工环境 61
环境问题与社会学 62
2.相关概念 63
3.研究史 63
社会学的环境研究前史 63
社会学环境论的形成 64
社会学环境论的发展 64
社会文化环境论的兴起 65
社会学环境论的发展方向 67
4.实证研究--以日本为中心 67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67
战前环境问题研究 68
战后环境问题研究的发展 69
环境问题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发展 70
5.问题的归纳与展望 71
第二十五章 社会结构 74
1.概念规定 74
社会结构的概念 74
构成要素 75
结构与功能 76
均衡模型与冲突模型 77
2.相关概念 78
社会组织 78
社会制度 78
社会过程 79
社会分化 79
社会人类学中的社会结构概念 79
3.研究史 80
社会有机体说 8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 82
共同社会与利益社会 84
环节型社会与组织型社会 85
韦伯的近代社会论 86
社会体系理论 88
多层社会会--深层的社会学 90
4.实证研究 92
实证研究的水准 92
近代社会 93
现代社会 94
比较社会论 96
5.评价与问题 96
整体概念和局部概念 99
体制和体系 99
1.“社会”概念与“体制”概念 99
第二十六章 社会体制 99
历史的和整体范畴的社会体制 100
“体制”概念的多义性用法 101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制论” 102
“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概念 102
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 105
3.功能主义的“社会体系”论 107
社会体系的概念 107
社会体系·社会·社会共同体 108
“新进化论” 109
进化性变动的范例 110
4.“比较研究”的观点 111
现代社会体制论 112
现代社会论 113
5.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115
何谓社会的“组织原理” 115
探求社会的整体性范畴 116
构筑新的“社会体制”概念 117
第二十七章 社会流动 118
1.社会流动的概念 118
规定和意义 118
时间层次与水准层次 118
社会流动和社会的开放性 119
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119
社会流动的影响 120
2.相关概念 121
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 121
社会流动的指标 121
社会流动与地域流动、人口流动 122
社会流动与劳动流动、阶级分化 122
3.社会流动的理论研究 123
研究的萌芽 123
产业化进展和先驱性研究 123
理论的系统化 124
社会不安的增大与机会均等论 125
个别研究的发展 126
全国性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 126
社会统计的完善和调查研究的开展 128
全国性、国际性调查 128
4.社会流动的实证研究 128
社会流动的测定 129
实证性个案研究 130
5.日本的社会流动研究 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有关研究 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社会流动研究 133
6.社会流动研究的问题 134
把握社会位置的角度 134
机会均等论的探讨 134
社会流动和历史性问题 135
自主性流动的问题 135
第二十八章 产业 137
1.概念规定 137
产业·产业化·产业社会 137
产业组织和“日本式”经营 137
产业关系 138
工会 138
2.相关概念 139
技术·技术革新 139
劳务管理 139
3.研究史 140
产业社会中人类观的变迁 140
官僚制 140
产业社会学的产生 141
经营组织论的发展 142
劳使关系论的发展 142
“日本式”经营论 143
企业类别工会论 145
4.实证研究 147
技术革新和产业化 147
经营者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147
对工会的研究 147
产业与地域社会的关系 148
劳动争议的研究 148
5.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149
产业化论 149
产业组织 149
产业关系 149
日本劳使关系“赞美论” 150
第二十九章 职业 151
1.概念规定 151
职业与专职 151
职业经历与职业流动 151
职业阶层和职业威信 152
职业组织体的统一 152
2.相关概念 152
家业与奉公 153
工匠与带徒弟制度 154
3.理论派别和古典研究 154
职业研究的派别 154
马克思的分工论和生产劳动论 155
杜尔克姆的社会分工论与职业道德论 155
韦伯的职业习性论 157
4.实证研究的展开 158
阶级分析方法的职业研究 158
职业共同形态和职业经历 159
宗教与经济伦理 160
职业与社会地位 160
有关专门职业的研究 161
5.问题及今后的课题 162
缺乏阶级观点的分析 162
应确立生活论的分析方法 162
第三十章 社会变迁 164
1.概念规定 164
社会的历史变化 164
量变与质变 164
变迁研究中的规律问题 165
社会变迁论的研究领域 166
用语变化及译词 167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 167
2.相关概念 167
3.研究史 168
怎样把握历史的演变 168
关于社会变迁结构形态的研究 174
社会变迁主体的研究 179
4.实证研究 182
历史研究与社会学 182
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与社会变迁论 183
5.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183
社会变迁论的现状 183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183
科学能做什么 184
理想形成和社会学 185
第三十一章 阶级 186
1.概念规定 186
概念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186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186
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 188
阶级社会 188
阶级斗争 189
历史的变化与阶级概念的多样化 190
2.相关概念 191
阶级意识及阶级心理 191
阶层与意识形态身份 192
身份与权威 192
基本阶级与从属阶级 193
职能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 193
中间阶层 193
生产性劳动者与联合劳动者 194
3.研究史 194
新资本主义论与阶级 194
社会学对阶级研究的分类 196
4.实证研究 201
实证主义阶级理论的形成 201
社会学的阶级结构变质论 202
现代社会论和阶级与阶级斗争论 204
围绕概念和领域的各种议论 205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 205
5.关于阶级研究的几个问题 207
第三十二章 权力 211
1.概念规定 211
近代以前对权力的认识 211
权力的实体概念与关系概念 211
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 212
2.相关概念 213
威信·暴力·势力 213
权威·统治 213
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214
3.研究史 214
统治阶级·精英 214
主权·专政·领导 214
马克思和恩格斯 215
M.韦伯 216
精英阶层论 217
现代美国的政治社会学 217
4.实证研究 219
美国的权力结构 219
欧洲的权力结构 221
日本的权力结构 222
5.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224
城邦和自由民共同体 226
State,Staat,Etat 226
第三十三章 国家 226
1.概念及其含义的演变 226
2.历史与相关概念 227
从重商主义国家到自由主义国家 227
官僚制的概念 227
民族与民族主义 228
从消极国家到积极国家 229
福利国家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29
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29
近代自然辩证法国家观 230
古典经济学派的国家观 230
3.研究史 230
德国古典哲学的国家观 231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 231
恩格斯的国家理论 232
列宁的国家理论 232
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233
德国的国家学与社会学的国家论 233
多元的国家论 234
政治体系论 235
4.现状分析 235
政治体系论的问题 236
5.问题的归纳与评价 236
马克思主义国家论的问题 237
第三十四章 社会运动 238
1.社会运动的定义 238
社会运动概念形成的历史 238
社会运动概念的一般定义 239
集合行动与社会运动 240
群集行动与社会运动 240
2.相关概念 240
集合行动 240
社会问题 241
群众运动 241
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242
3.社会运动的研究 242
市民运动与居民运动 242
无政府主义与公社主义 243
纳粹主义研究 244
心理因素的提出 244
4.日本的社会运动研究 245
二战前的社会运动论 245
社会运动的实证研究 247
理论模式化的尝试 248
5.社会运动研究方面的问题 249
实证研究的困难 249
居民运动理论 249
对运动理论的认识发展 250
运动发生的契机和条件 250
运动的发展过程 251
各种社会运动的相互联系 251
社会运动的完成 251
运动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252
第三十五章 社会计划 254
1.社会计划的概念 254
2.相关概念 254
经济计划与社会计划 254
3.社会计划的历史 256
发达国家的计划化思想 256
城市计划与社会计划 256
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开发计划 257
社区开发与社会计划 257
4.社会计划与社会研究 258
从社会病理学到社会计划 258
社会政策型改良的整合化 259
社会需要的测定 260
5.社会计划的实证领域 261
多面性计划领域 261
人口与人力资源 261
国土利用与地域开发 262
雇佣与就业机会 262
居住环境与公共财产 263
其他计划领域 264
6.社会计划的问题与课题 264
计划之手段 264
计划主体 265
计划的民主制 266
政治与计划行政 267
社会计划与经济体制 268
社会学主要文献年表 270
条目索引 290
英、德、法文条目索引 331
中文人名索引 386
人物简介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