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计算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令生编
  • 出 版 社: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20014935
  • 页数:576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溶液浓度的计算与容量仪器的校准 1

1.1 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1

1.2 质量百分浓度的计算 4

1.3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5

1.3.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5

1.3.2 摩尔质量 6

1.3.3 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 7

1.3.4 物质B的量浓度的计算 7

1.3.5 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计算 8

1.4 滴定度的计算 10

1.4.1 用被测元素的质量表示标准溶液滴定度的计算 10

1.4.2 用标样的标准含量表示标准溶液滴定度的计算 11

1.5 各种溶液浓度的换算 12

1.5.1 质量百分浓度C(%)与物质的量浓度CB的换算 12

1.5.2 质量百分浓度C(%)与质量摩尔浓度bB的换算 12

1.5.3 质量百分浓度C(%)与质量浓度ρB的换算 12

1.5.4 质量百分浓度C(%)与ppm浓度的换算 12

1.5.5 物质的量浓度CB与质量摩尔浓度ρB的换算 13

1.5.6 物质的量浓度CB与质量浓度ρB的换算 13

1.5.7 质量浓度ρB与质量摩尔浓度bB的换算 13

1.6 .溶液浓度通用图解运算法 15

1.6.1 原理 15

1.6.2 计算实例 16

1.7.1 概述 19

1.7.2 重量法校正容量仪器的计算原理 19

1.7 容量仪器的校准 19

1.7.3 玻璃容量仪器的校正方法 20

第二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20

2.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4

2.1.1 酸碱质子理论 44

2.1.2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与离子积 44

2.1.3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45

2.1.4 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 45

2.2 活度与活度系数 45

2.3 氢离子浓度与pH值的换算 49

2.4 酸碱组分的分布系数与分布图 51

2.4.1 一元弱酸的分布系数与分布图 51

2.4.2 二元弱酸的分布系数与分布图 54

2.5 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56

2.6 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57

2.6.1 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57

2.6.2 二元或多元弱酸溶液pH值的计算 60

2.7 混合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61

2.7.1 两种一元弱酸混合液pH值的计算 61

2.7.2 弱酸一强酸或弱碱一强碱混合液H+或OH-浓度的计算 63

2.7.3 弱酸一强碱混合液pH值的计算 65

2.8 盐类水溶液pH值的计算 67

2.8.1 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溶液pH值的计算 67

2.8.2 弱酸弱碱盐水溶液pH值的计算 68

2.8.3 多元酸式盐水溶液pH值的计算 69

2.9.1 拉平效应与分辨效应 72

2.9 非水溶剂中酸碱pH值的计算 72

2.9.2 非水溶剂质子自递常数 74

2.9.3 共轭酸碱在非水溶剂中的离解常数与溶剂质子自递常数的关系 76

2.9.4 酸、碱在非水溶剂中pH值的计算 77

2.10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79

2.10.1 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79

2.10.2 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80

2.10.3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应用实例 80

2.11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的计算 83

2.12 酸度函数Ho的计算 87

2.13 酸碱指示剂 89

2.14 酸碱滴定曲线 91

2.15.1 按酸碱滴定的浓度差来计算 99

2.15 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99

2.15.2 按酸碱滴定的体积差来计算 100

第3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143

3.1 络合物与氨羧络合剂 143

3.1.1 分析化学中的络合物 143

3.1.2 氨羧络合剂 143

3.2 络合平衡 145

3.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145

3.2.2 各级络合物的分布系数 146

3.2.3 平均配位数 148

3.3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150

3.3.1 络合剂Y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αY(H) 151

3.3.3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154

3.3.2 络合剂Y与干扰离子N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154

3.3.4 络合物MY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157

3.4 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58

3.5 金属指示剂 160

3.5.1 金属指示剂及其颜色转变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 160

3.5.2 金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曲线 163

3.5.3 金属指示剂络合物的稳定性与判别式 165

3.6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 166

3.6.1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166

3.6.2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图的绘制与应用 167

3.7 单一全属离子的络合滴定 170

3.7.1 判断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的条件 171

3.7.2 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的最佳pH范围 173

3.8 共存离子存在时选择性滴定M离子 175

3.8.1 选择性滴定的可能性及其有关计算式 176

3.8.2 控制溶液酸度选择性滴定M离子的计算实例 178

3.8.3 利用掩蔽剂选择性滴定M离子的计算实例 181

3.8.4 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反应的掩蔽 184

3.9 络合滴定曲线 184

3.9.1 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曲线(无其它络合剂存在) 185

3.9.2 有辅助络合剂存在时单一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曲线 188

3.9.3 干扰离子与掩蔽剂存在下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曲线 193

3.10 指数加法表与减法表的制作原理和应用 197

4.1.2 标准电极电位 278

4.1.1 氧化还原电对 278

4.1 氧化还原电对与能斯特方程式 278

第4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滴定 278

4.1.3 能斯特方程式 279

4.2 标准电位的计算 280

4.2.1 利用路乔尔法则计算 280

4.2.2 利用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摩尔熵变与摩尔始变计算 283

4.2.3 利用离子氧化还原半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 284

4.2.4 利用标准化学式计算 286

4.2.5 利用络合物的稳定常数计算 286

4.2.6 利用难溶物质的溶度积计算 290

4.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与顺序 291

4.3.1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291

4.3.2 氧化还原反应的顺序 295

4.4 氧化还原平衡的优势区域图 296

4.5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 301

4.5.1 由标准电位计算平衡常数 301

4.5.2 由还原半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 302

4.6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点电位的计算 302

4.6.1 对称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点电位的计算 305

4.6.2 非对称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点电位的计算 308

4.7 反应平衡点时残余反应物浓度的计算 310

4.7.1 按反应平衡常数计算 310

4.7.2 按反应平衡点电位计算 313

4.8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315

4.8.1 根据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的性质分类 315

4.8.2 根据指示剂在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颜色分类 316

4.9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319

4.9.1 对称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 319

4.9.2 非对称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 321

4.10 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元素含量的计算 327

第5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分离 364

5.1 难溶物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 364

5.1.1 难溶物质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364

5.1.2 难溶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365

5.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69

5.2.1 同离子效应 369

5.2.2 盐效应 370

5.2.3 酸效应 372

5.2.4 络合效应 374

5.2.5 温度效应 385

5.3 氨氧化物沉淀分离 387

5.3.1 形成金属氧氧化物沉淀时的最小pH值 387

5.3.2 氢氧化物定量沉淀的pH值 388

5.3.3 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图绘制原理 389

5.3.4 两种金属离子能否进行定量分离的判别式 390

5.3.5 两性元素氢氧比物的沉淀与溶解 393

5.4 硫化物沉淀分离 394

5.5 有机试剂沉淀分离 396

5.5.1 有机沉淀剂的类型 396

5.5.2 沉淀的酸度 396

5.5.3 M离子与N离子定量分离的判别式 398

5.6.1 均一分布规律 399

5.6 共沉淀分离的理论与类型 399

5.6.2 对数分布规律 400

5.7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402

第6章 误差与数理统计分析 442

6.1 误差 442

6.1.1 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442

6.1.2 误差的计算 445

6.1.3 误差的传递 450

6.2 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454

6.2.1 真实值的置信区间及其计算方法 454

6.2.2 两组分析结果的比较 456

6.3 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459

6.3.1 Q检验法 460

6.2.2 拉依达(paHTa)检验准则 461

6.3.3 狄克松(Dixon)检验准则 462

6.3.4 格鲁布斯(Grubbs)检验准则 463

6.3.5 T检验 464

6.4 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464

6.4.1 有效数字 465

6.4.2 数字修约规则 466

6.4.3 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 467

6.5 方差分析 468

6.5.1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468

6.5.2 两因素交叉分组全面试验的方差分析 477

6.6.1 回归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480

6.6.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导出 480

6.6 回归分析 480

6.6.3 相关系数γ的导出 482

6.6.4 回归线的精密度与置信范围 484

6.7 科学型电子计算器及其应用 495

6.7.1 键钮说明 495

6.7.2 显示板显示符号 497

6.7.3 电子计算器的应用实例 498

附录 518

附表1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及其对数 518

附表2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及其对数 522

附表3 标准(基准)物质的摩尔质量MB及其对数 544

附表4 被测酸碱物质的摩尔质量 546

附表5 氧化还原滴定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548

附表6 沉淀滴定与络合滴定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551

附表7 EDTA络合滴定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552

附表8 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密度ρ 554

附表9 重要的物理常数 556

附表10 SI基本单位 557

附表11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558

附表12 国际制(SI)词冠 559

附表13 希腊字母 560

附表14 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与符号及应淘汰的计量单位与符号 561

附表15 有机试剂分子式与中文名称对照 564

附表16 试剂缩写符号与中文名称对照 565

附表17 对数表和反对数表 568

参考文献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