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义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212916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脊柱推拿研究概述 1

一、前言 1

二、脊柱推拿手法可能的作用机制 1

三、述评 2

第二节 脊柱推拿的基础研究概述 3

一、解剖学 3

二、生物力学 4

三、生理学 5

四、生物化学 5

五、其他研究 5

六、焦点问题 6

第三节 中国的脊柱推拿 6

一、中国脊柱推拿的历史及现状 6

二、我国脊柱推拿存在的问题 8

三、对策 9

第四节 脊柱推拿的安全性 10

一、颈部推拿与非激素类抗炎制剂的危险性评价 10

二、推拿治疗失当被起诉的主要原因 13

第五节 与脊柱推拿相关的基本力学概念 14

一、概述 14

二、移位 18

三、载荷 18

四、阻力(即组织结构的内部诸力) 19

五、时间 20

六、临床应用及意义 21

七、结论 22

第二章 脊柱推拿的历史及其假说 24

第一节 推拿的定义 24

第二节 推拿的历史 25

第三节 整骨术 30

第四节 按脊疗法 31

第五节 脊柱推拿术语 33

第六节 脊柱推拿疗法的作用机制假说 34

一、神经受压假说 34

二、脊髓受压假说 35

三、交感神经性脊髓局部缺血性假说 36

四、神经营养障碍性假说 36

五、固定假说 36

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9

七、轴浆运动异常假说 39

八、躯体自主神经反射假说 40

九、生物异异常假说 41

十、脊柱数学模型假说 41

第七节 小结 41

第三章 脊柱推拿手法的生理作用机制 44

第一节 脊柱关节半脱位 45

第二节 脊柱调整与脊柱推拿 45

一、脊柱推拿术与松动术 46

二、两个相关的概念 48

第三节 关节神经学 49

一、滑膜关节的外周神经支配 49

二、关节感受器神经末梢 51

第四节 疼痛 55

一、疼痛的调节 56

二、反射现象 60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4

四、运动功能异常 65

五、感觉障碍 65

六、轴浆运输阻滞 65

七、软组织损伤修复 67

八、提高关节的活动性 68

第五节 脊柱推拿或松动疗法的临床疗效 72

第六节 软组织推拿手法 72

一、软组织损伤分期 72

二、常用的软组织按摩手法 74

第七节 扳机点的治疗 76

一、横向摩擦法 78

二、Golgi腱器和肌梭按摩法 79

三、本体感受器神经肌肉易化作用的按摩手法 80

四、牵拉法 80

五、神经肌肉按摩术 82

六、筋膜牵拉法 82

七、放松按摩手法 82

八、拔伸与对抗拔伸手法 83

第八节 结论 84

一、椎骨 87

第一节 脊柱的解剖 87

第四章 脊柱脊髓的临床解剖学 87

二、脊柱的连接 89

三、椎管 92

四、作用在脊柱上的筋膜和肌肉 93

五、脊柱的神经支配 95

六、脊柱的血供 97

七、脊柱的畸形变异和临床意义 102

第二节 脊髓的应用解剖 109

一、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109

二、脊髓的形态 111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112

四、脊神经根 113

五、脊髓的血供 114

一、A?和C伤害性感受器分别传导刺痛和灼痛 118

第二节 伤害性感受器 118

第一节 痛觉的概念 118

第五章 脊柱原性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118

二、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 119

第三节 痛觉的初级中枢 120

一、伤害性感受器传入末梢与背角浅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120

二、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初级传入向背角的传递 120

三、特异和非特异伤害性感觉神经元 122

四、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 122

五、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 122

第四节 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束 122

一、脊丘束(STT) 123

二、脊网束(SRT) 123

三、脊颈束(SCT) 123

四、脊-中脑束(SMT) 123

五、背柱突触后纤维束(PSDC) 123

第六节 痛觉的分子机制 124

第五节 痛觉的高级整合中枢 124

第七章 痛觉的调制 125

一、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节段调制 125

二、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 126

第八节 疼痛的病理生理 128

一、疼痛神经结构的病理改变 128

二、冲动传导的病理生理 128

三、疼痛反应过程的病理生理 130

第九节 外周刺激镇痛 130

一、针刺镇痛是不同感觉传入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30

二、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许多结构都参与针刺镇痛 131

三、针刺镇痛是由脑内许多神经递质/调质联合完成的 131

四、跨皮电刺激神经(TENs) 132

五、中枢刺激的镇痛作用 132

第十节 脊髓节段与周围神经的皮肤感觉区分布 133

一、坐骨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 134

第十一节 坐骨神经痛 134

二、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135

三、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136

第十二节 阴部神经痛和尾神经痛 137

一、阴部神经痛 137

二、尾神经痛 138

第十三节 腰神经痛 138

一、股神经痛 138

二、隐神经痛 139

三、股外侧皮神经痛 139

第十四节 可引起腰骶部神经痛的各种疾病 140

一、脊椎病 140

四、髂腹股沟神经痛 140

五、臀上皮神经痛 140

二、脊髓病变 144

三、腰骶部先天性畸形 146

四、脊椎与脊髓损伤 147

五、脊椎肿瘤 150

第十五节 胸部神经痛 151

一、胸神经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151

六、腰骶神经周围软组织病变 151

二、肋间神经痛 154

三、胸椎病 154

四、脊髓肿瘤 154

第十六节 臂神经痛 155

一、颈脊柱、脊髓和脊神经的解剖与生理 155

二、臂神经痛的病因 156

第十七节 可引起臂神经痛的各种疾病 156

一、颈椎病 156

二、脊髓疾病与中枢性疼痛 158

一、上颈部神经痛概述 159

第十八节 上颈部神经痛 159

二、高位颈髓与枕骨大孔区肿瘤 160

三、寰枕部畸形 160

四、上颈椎病变 161

第六章 椎间盘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 162

第一节 椎间盘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162

一、纤维环 162

二、髓核 162

三、软髓终板 163

第二节 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163

一、窦椎神经 163

二、腰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163

第三节 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生理学 164

一、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机制 164

第四节 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167

二、腰椎间盘突出产生腰腿痛的机制 167

一、椎间盘退变的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168

二、椎间盘变的病理生理学 169

第七章 骶髂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172

第一节 骶髂关节的骨性结构 172

第二节 韧带解剖 173

第三节 肌肉和其他组织 174

第四节 运动学研究 175

第五节 研究骶髂关节方法学上的错误 176

第六节 临床意义和治疗 177

第七节 结论 179

第八章 骨变形 18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81

一、生物电位 181

三、骨传导(换能器) 184

二、外力 184

四、均衡的电控制信号 188

五、细胞和细胞外换能器 188

第二节 骨结构对应力的反应 190

第三节 神经障碍的应用 198

第四节 颈椎的病理学研究 202

一、椎曲度的设计 203

二、颈椎曲度的构成 203

三、相关研究 204

第九章 脊柱韧带的变形 207

第一节 韧带总的力学特征 208

第二节 脊柱韧带的解剖学 210

一、概述 210

二、上颈段脊柱韧带 211

三、胸段脊柱韧带 212

四、下腰段脊柱韧带 213

第三节 脊柱韧带的大体解剖及功能 214

一、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 214

二、小关节囊韧带 215

三、黄韧带 215

四、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 215

五、横突间韧带 216

六、脊柱韧带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216

七、脊柱韧带的神经分布 216

八、韧带的预应力和强度 217

九、韧带的应变 218

第四节 结论 220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形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第二节 齿状韧带 226

第三节 脊神经根 227

第四节 延髓和后脑 228

第五节 病理状态下的神经生物力学 230

第六节 脊髓的病理动力学 231

第七节 神经根的病理动力学 234

第八节 半脱位对脑神经的影响 235

第九节 组织动力应力学概念 236

第十一章 对神经根压迫的再认识 239

第一节 前言 239

第二节 基础解剖学知识 239

第三节 神经根受压的因素 243

第四节 压迫对神经根的影响 245

一、循环障碍 245

二、神经根水肿 246

三、对神经冲动的影响 247

四、对轴浆运输的影响 247

五、对胶质细胞的影响 248

第五节 炎性介质 250

一、非神经源性炎症介质 250

二、神经源性炎性介质 251

第六节 疼痛的产生 252

第七节 鉴别诊断及发病率 252

第八节 结论 254

第十二章 脑血管的解剖、病理、生理和临床 257

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57

一、脑血管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257

二、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 258

三、脑循环的生理性调节 260

第三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概况 261

一、脑动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 261

二、脑动脉之间的吻合 262

三、颈内动脉的分支和走行 262

五、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和走行 268

四、颈内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 268

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 271

七、脑静脉系统和静脉窦 271

第四节 头颈部位置的改变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275

一、椎动脉解剖形态学与血流的关系 275

二、椎动脉弹性对血流的影响 276

三、转颈方向与血流变化的关系 276

第十三章 来自姿势性本体感受器的神经干扰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第二节 运动单位节段 280

第三节 椎间盘的神经学和本体感受器 280

第四节 神经学 280

二、感觉神经 281

三、自主神经 281

一、运动神经 281

四、本体感受器 284

五、运动神经元 284

第五节 本体感受纤维和外感受纤维 285

第六节 关节神经学 285

第七节 本体反射对肌张力的控制 286

一、被动伸展 287

二、主动收缩 287

三、躯体体壁反射 287

四、躯体内脏神经 288

五、内脏躯体反射 288

第八节 失神经支配的Cannon定律 288

第九节 结论 291

第十四章 基本的生物力学概念 295

第一节 一些基本的力学概念 295

第二节 定义举例 297

第三节 三维空间上的螺旋轴 300

第四节 螺旋轴理论对脊柱推拿专业的意义 302

第五节 脊柱的耦合运动 303

第六节 颈椎节段的平移 304

第七节 结果 306

第八节 扭矩:被脊柱推拿误用的术语 308

第九节 脊柱力学对脊柱推拿专业的意义 314

第十五章 理想状态下正常人体的直立静脉脊柱 316

第一节 理想静态脊柱模型的构建方法 316

第二节 用于脊柱各个圆弧的Delmas标准(H/L=0.95) 316

第三节 为什么在矢状面上脊柱静脉模型的曲度呈圆弧形 319

第四节 用于测量异常曲度的理想静态正常脊柱模型的应用 320

第五节 概括与结论 321

第十六章 前后位垂直脊柱与C形脊柱螺旋模型理论 325

第一节 前后位上的垂直脊柱与Johnston的“C形脊柱” 326

第二节 在头颅和胸廓球形体的耦合运动中颈、胸和腰椎的躯体位置 328

第三节 变形所导致的组织变化 331

第四节 图16-7和16-8中肌肉赶止-嵌入角 333

第五节 Johnston“C形脊柱”的强度、抗外力和弹性 333

第十七章 脊柱的力学模型 337

第一节 基本力学概念 337

第二节 脊柱在力学上的问题 340

第三节 脊柱运动节段的研究 342

第四节 实验研究概述 342

第五节 实验研究:继发性的改变 343

第六节 脊柱运动节段的模型 344

第七节 盘-体单元模型 345

第八节 全脊柱的力学研究 346

第九节 小结 348

第一节 前言 350

第二节 头、胸和骨盆运动的自由度 350

第十八章 异常体位:头胸和骨盆在三维空间的旋转和平移变化 350

第三节 体位姿势的变换 352

第四节 前后位和侧位上的简化体位变换 355

第五节 结论和提示 358

第十九章 腰椎的动力学变化:活动度增大与活动度减少 362

第一节 早期腰椎运动学研究 362

第二节 近年来脊柱运动学的研究进展 363

第三节 小结 367

第二十章 足部姿势对脊柱力学结构的影响 369

第一节 前言 369

第二节 足部结构 369

第三节 足、下肢和骨盆的运动 371

第四节 步态类型 373

第五节 旋前综合征与腰痛的关系 374

第六节 对足旋前的生物力学分析 375

第七节 足前旋与腰痛的关系 376

第八节 足旋前的检查 377

第九节 足旋前的治疗 378

第十节 结论和提示 378

第二十一章 躯体姿势与机体健康 381

第一节 文献回顾 381

第二节 交感神经 382

第三节 交感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 384

一、窦椎神经 384

二、原发性的躯体组织改变 385

三、去神经性超敏现象 385

第四节 躯体自主神经反射 386

第五节 易化状态 386

第六节 本体感受器和易化作用 387

第七节 反射阻断 387

第九节 整体躯体姿势的观念 388

第八节 推拿的作用 388

第十节 结论 390

第二十二章 脊椎关节半脱位 392

第一节 半脱位的力学定义 392

一、前言 392

二、向量力学简述 393

三、刚体的平衡 397

四、人体的变形 397

五、自由度 398

六、力学在直立体位中的应用 398

七、绝对旋转、平移和相对旋转、平移 398

八、以往脊柱推拿对脊柱序列的客观分析 399

九、脊柱的耦合运动 401

十、前后位二维X线平片上的图像变形 403

十一、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变形 404

十二、小结 405

第二节 半脱位:一种电现象 406

一、简介 406

二、电神经干扰 411

三、结论 415

第二十三章 挥鞭伤的损伤机制 418

第一节 基本的物理学定义 418

第二节 车辆追尾时的力学定理 418

第三节 汽车撞毁的程度与加速度和颈部损伤没有必然的联系 420

一、加速度放大原理 420

二、颈椎损伤的机制 421

三、过伸性阶段 422

四、过屈性阶段 423

第四节 头部相对躯干的加速度 424

第五节 过伸阶段所致的损伤 424

第六节 过屈阶段所致的损伤 425

第二节 牵引疗法的临床应用 427

第一节 颈椎牵引的历史 427

第二十四章 颈椎牵引 427

第三节 颈椎脱位的复位 429

第四节 牵引在非手术疗法中的应用 430

一、牵引力 430

二、牵引时间 430

三、牵引方法 431

四、牵引的体位 431

五、牵引的角度 431

六、牵引的副作用 432

七、脊柱推拿中的牵引 434

第五节 软组织 435

第六节 韧带损伤 437

第七节 后伸牵引 441

一、历史 442

三、影响因素 443

二、脊柱推拿中的后伸牵引 443

四、牵引时各种应力的分布 444

五、禁忌证 444

六、后伸牵引的确定 445

七、后伸牵引的步骤 445

第二十五章 颈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447

第一节 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病发病学中研究进展 447

一、颈部软组织在颈脊柱运动学中的认识 447

二、颈部软组织病变的临床意义 448

三、颈部软组织的研究进展 450

四、研究颈肌对临床颈椎疾患影响的再认识 451

五、结语 453

第二节 颈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453

一、研究对象、测试食品与方法 453

二、结果与分析 455

三、讨论 457

第二十六章 弹性、可塑性和粘性变形的流变学 463

第一节 简介 463

第二节 应变类型 464

第三节 流变学特性 465

一、弹性 466

二、可塑性 466

三、粘性 467

四、强度 467

第四节 其他流变学术语 468

一、滞后现象 468

二、应变能 468

三、流变学模型 469

第五节 生物材料的特征 470

一、概述 470

二、粘性-弹性模型 471

三、The Kelvin body 472

四、胶原纤维 473

五、Kelvin+弹性体模型 473

第六节 结论 474

第二十七章 脊柱标本的制作 475

第一节 背肌标本制作法 475

第二节 脊柱韧带标本制作法 475

第三节 椎动脉标本制作法 476

第四节 椎骨的常见变异与畸形 476

第五节 脊柱骨骼标本的制作法 476

第六节 神经系统概观标本制作法 478

第二十八章 常用的脊柱生物力学实验方法 480

第一节 生物力学实验特点 480

第二节 生物力学实验造模 480

一、造模原则 480

二、造模方法 480

第三节 生物力学实验主要力学指标 481

一、材料力学试验机测量 482

二、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 482

三、撞击试验机 482

四、X线片测量 482

五、压敏片 482

六、应变片 482

七、有限元分析 482

第四节 生物力学实验测试手段 482

第五节 生物力学实验测试仪器、设备 483

一、MTS-858生物材料试验机 483

二、SWD-10万能材料试验机 483

三、三维运动试验机 483

六、压敏片分析系统 484

七、图像分析系统 484

四、撞击试验机 484

五、引伸仪 484

第六节 生物力学实验测试方法 485

一、脊柱三维运动幅度测量 485

二、纵向撞击性损伤对颈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485

三、颈椎纵向撞击损伤导致颈椎动力学响应特性的改变 486

四、Halifax椎板夹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 486

五、TFCC部分切除对尺骨载荷功能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487

七、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488

六、固定栽荷下人股骨标本应变分布测试 488

八、轴向控制骨科髓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测试 489

九、手屈肌腱应力变形测试 489

十、几种肌腱缝合方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490

第七节 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490

第八节 腰椎推拿手法生物力学测试 494

第九节 三维正脊仪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496

三、颈椎牵引揉捻法 499

二、颈椎拔伸推按法 499

四、颈椎前屈位牵伸归挤手法 499

第二十九章 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 499

第一节 颈部常用的推拿手法 499

一、压痛点强刺激推拿 499

五、颈椎牵引定点旋转整复松解手法 500

六、颈椎侧向扳按整复手法 500

七、颈椎仰头摇正整复手法 500

八、颈椎侧方牵伸归挤手法 500

第二节 胸部常用的推拿手法 501

一、胸椎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 501

二、胸椎按背扳肩(颈)整复手法 501

三、胸、肋椎关节对抗整复手法 502

四、胸椎旋转定位扳手法 502

五、按背扳髋整复手法 502

六、胸肋小关节错位整复手法 502

二、腰椎牵压手法 503

三、腰椎推臀扳肩手法 503

第三节 腰部常用推拿手法 503

一、腰椎牵扳手法 503

四、胸腰椎关节活动双上肢伸展法 504

五、腰背部软组织松解手法 504

六、屈髋屈膝摆臀拉腰法 504

七、骨盆旋转复位法 504

八、抱膝滚动复位法 505

九、髋部侧摆整复手法 505

第四节 骶髋部常用的推拿手法 505

一、屈髋屈膝冲压法 505

二、按骶扳髂整复手法 505

三、推髂拉腿整复手法 505

四、骶髂关节前后同时错位整复手法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