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40206969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

内容摘要(中文) 1

第一章 清代北京话的语言接触 1

1.1 清代北京话纵向演变和横向影响的发展态势 1

1. 辽、金、元时期北京语言的背景 1

2. 元、明以后至现代北京话发展概述 2

3. 横向洪流的语言转换、融合史 3

内容摘要(英文) 4

1.2 元朝大都话至现代北京话的平面图示 13

1.3 满汉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 14

1. 清初满汉互学,为满汉语言的互相影响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语境 14

2. 满语转向汉语过程中满式汉语的中介作用 15

3. 满语京语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相当一部分融化到满式汉语中去。 16

4. 权威方言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17

第二章 北京话的满语底层例析及满汉词语的融合规律 21

2.1 北京话中的满语底层例析 21

1. 北京人习焉不察但却常用的满语(满汉合成、满式汉语)词(50) 22

2. 词源简析 25

3. 北京旗人口头常用的满语(满汉合成、满式汉语)词(50) 45

4. 词源简析 48

2.2 北京话满汉语词融合的共同规律 61

1. 满汉文化交流中词语的辗转返借是挖掘满语底层的参考座标; 61

2. 按音义兼译原则选用汉译字,是改造满语借词的重要手段; 63

3. 双语口语中相似音素的自由变读是满语借词汉化性音变的特殊语境; 65

4. 音节缩略成自由词干是满语得以和汉语自由词(素)组合的必要条件 67

5. 并列互注以求得语言和心理的平衡,是满汉合成词得以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69

3.1 各地京旗方言岛之鸟瞰 73

第三章 京腔方言岛的空间差异与北京话的时间发展 73

3.2 湖北荆州驻防八旗话的语音特征 75

1. 荆州旗人话的语言背景 75

2. 融入满语口音的北京官话词 77

3. 东、西两腔儿的单词音对比 79

3.3 山东青州驻防旗城话的语音特征 82

1. 青州旗人话的语言背景 82

2. 青州北城京腔儿中的轻音词举例 84

3. 青州北城京腔儿中的儿化词举例 85

3.4 京郊香山健锐营京腔儿的语音特征 87

1. 香山旗人话的语言背景 87

2. 与汉语轻声词显有区别的轻音词 89

3. 儿尾、化合、拼合掺杂的儿化词 93

3.5 三个京旗方言岛与各自驻地汉语方言的区别 98

1. 荆州旗人话和当地湖北汉语方言的区别 98

2. 青州旗人话与当地山东青州汉方言的区别 100

3. 香山旗人话与海淀区汉人话的区别 101

3.6 从荆州旗城东边腔儿、西边腔儿的差异看入关前东北汉语和入关后京旗汉语的语音变化 104

1. 东边腔儿的声调早于西边腔儿。 104

2. 满式汉语中的儿化音是轻音环境中产生的 105

3. 从东、西两腔儿轻音促变的不同程度可看出京腔儿中轻音、儿化产生的来源。 106

3.7 从青州北城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有机融合看清初北京满式汉语京腔儿的形成过程 107

1. 满语轻音词中舌尖后部位的辅音大多变成儿音节 107

2. 化合儿化词比荆州多,拼合儿化词少有出现 108

3. 子尾、儿尾参半,反映了东北话和北京话融合的过程 110

4. 比荆州旗人话更深入的轻音促变作用 111

3.8 从香山健锐营三种共存儿音看北京话儿音的历史演变 114

3.9 静态语言结构的平行对称与动态音变的渐进性推移 120

第四章 连锁式音变的前提和北京旗人话的元、辅音分析 129

4.1 从满汉双语到北京旗人话的过渡 129

4.2 北京旗人话元音舌位的偏低化 132

4.3 北京旗人话辅音部位的偏后化 137

1. 舌尖后辅音聚合群的全面使用 137

2. W音和零声母的低、后作用 140

3. 小舌音声母代替舌根音声母 141

4.4 低后型元、辅音和谐,便于音节拉长,促成音变 142

第五章 清初满语京语重音前移考 144

5.1 满文书面语与京语口语在语音上的差异 144

5.2 从金、清以来东北满语地名的音变旁证其重音的前移 146

5.3 乾隆朝《清语易言》中“单话上改韵说者”的前重音考 148

5.4 《谈谈满语的京语》中有关前重音的线索与分析 157

5.5 东北现代满语词与对译汉语词前重后轻的一致性 160

5.6 满语京语的前重音移入旗人汉语 162

第六章 汉语的轻声和满语的轻音 165

6.1 满语“前重”的移入伴随“后轻”的转进 165

6.2 汉语中古以后由语法(和词法)形式弱读产生的轻声 166

6.3 来自满语的旗人汉语轻音按语音规则全面覆盖京腔儿?话 171

6.4 北京话“轻声”的例外恰是满语轻音的特质 177

6.5 语法轻声与语音轻音的区别 183

1. 声学语音学对轻音性质的实验有别于传统对轻声的定性 183

2. 对北京话轻声的二分证明两者来源不同 186

3. “轻音”改造元、辅音的程度重于“轻声” 188

6.6 轻音音节促使音素变化的巨人潜力 191

6.7 满语边、颤闭辅音转为发[?]的轻音节 194

6.8 轻音音节中舌尖后声母的浊化与元音的央中化 199

第七章 轻音[?]音尾的生成和拼合儿化音的产生 204

7.1 轻音音节中卷舌声母的脱落与卷舌特征的“改嫁” 204

7.2 源于舌尖后辅音的轻化[?]音尾成为旗人的口音习惯类化到其它轻音节 208

7.3 邻音的相互影响与共存 212

7.4 旗人汉语前音节元音的低、后化便于拼合[?]音尾 214

7.5 [?]音尾和前音节拼合的历史文献证明 222

第八章 [?]音尾与原化合音拼化产生京腔儿儿化韵 230

8.1 明代汉语儿音演变的线索和特点 230

8.2 [?]音尾附置于化合音节后,形成双层拼合儿化韵 238

8.3 京腔儿化韵独特性的原因之所在 247

第九章 满汉语音融合所启示的理论和方法论 252

9.1 对语言接触理论的新认识 252

1. 民间口语的影响力大大高于官方书面语 252

2. 语言转换中以“发音习惯”为主要特征的语音影响是主流 254

3. 中介语--语言结构受影响的媒介和桥梁 257

4. “里应外合”--语言得以渗入外来结构的必要条件 259

5. 系列性音变往往源自语言接触 261

9.2 满汉语音融合的模型及其方法论意义 263

9.3 通过语音融合的共时变异构拟语言接触史的可行性 271

参考文献 274

转引文献 289

后记 294

续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