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世纪的遗嘱 41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3
(一)“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 45
(二)“三纲”依然是纲 47
(三)“国权”和“民权” 50
(四)“格致”层面的中西“会通” 52
(五)遏制变法的“变法” 55
二、“以群为体,以变为用” 57
(一)“元”——“仁”——“群” 58
(二)“以群为体” 60
(三)“以变为用” 64
(四)“群体变用”论中的中西融会 66
三、“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69
(一)“好古而忽今”与“力今以胜古” 71
(二)“自由不自由异耳” 76
(三)“君主”与“民主” 81
(四)“独获创知”与“述古循辙” 85
第二章 时代转换中的启蒙之音 89
一、中西文化:“形质”、“精神”、“精神界之生命” 91
(一)“形质”:政制进化的常则与变异 92
(二)“精神”:学术思想变迁的民族风致 99
(三)“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 109
二、“别求新声于异邦” 116
(一)“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 117
(二)“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122
(三)“声发自心,朕归于我” 127
(四)“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133
第三章 五四:启蒙和救亡张力下的人的主题 137
一、东西文化比较中的“人”的眼光 144
(一)“吾人最后之觉悟” 147
(二)“以个人为本位”与“以家族为本位” 150
(三)以“法治”、“实利”为本位与以 “感情”、“虚文”为本位 154
(四)“以战争为本位”与“以安息为本位” 157
(五)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 160
二、两种思趣的东西文明调和论 164
(一)“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166
(二)“调和”:一种走出文明危机的企盼 170
(三)不同价值定向下的“调和” 175
(四)不应被轻忽的历史价值 180
三、“反传统”?“西化”?抑或在“人”的等高线上? 185
(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186
(二)“真的人”:“单位是个我,总数是个人” 190
(三)“自由”:新价值观的辐辏 195
(四)“西化”?——并不要“以夷变夏” 199
第四章 在时代和民族精神的十字架前 204
一、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 209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 210
(二)一个以“意欲”为原点的文化坐标系 213
(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219
(四)结语:一份问题的遗产 225
二、一个“全盘西化”论者的抉择 230
(一)“人的问题”的哲学 231
(二)东西文化的界线:一种灵与肉的统合观察 237
(三)“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 244
三、“于人类文化交流之中求一灯塔” 249
(一)到“我”的“饿乡”去! 251
(二)一种“唯物史观”的文化界说 254
(三)“东西文化的差异,其实不过是时问上的” 260
(四)未来属于“社会主义的艺术文明” 263
第五章 寻找融会的努力:在东西文化的深微处 267
一、返本体仁的玄览之路 271
(一)耿耿孤心:真情、诗情、悲情 271
(二)宇宙论:“体用不二” 275
(三)人生论:“天人不二” 280
(四)治化论:“道器不二” 284
二、一种时空对应的文化寻绎 289
(一)一种坐标式的文化观察 290
(二)东西比较:宗教的、哲学的和科学的 295
(三)中国的出路——“南方文化运动” 301
三、在东西文明的源头处 304
(一)“?古代” 304
(二)“维新”与“革命” 308
(三)“君子的世界”与“市民的世界” 312
四、在时代的“共”与民族的“殊”之间 316
(一)宇宙的“真际”与“实际” 317
(二)文化的“共相”与“殊相” 321
(三)一种勘正过的“中体西用”论 325
五、在“化西”祈向下贞认“西化” 330
(一)本体与宇宙:“心为物之体,物为心之用” 331
(二)人生与文化:“以天为体,以物为用” 336
(三)“西化”与“化西”:“以民族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 340
六、“民主主义”:东方文化的现代转轨 345
(一)两种“文化基型”:哲学、语言和逻辑 346
(二)“中国的道统”与“西洋的道统” 352
(三)两难中的中国文化前景 360
后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