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南来客家人 黔中名族裔 1
1 青山尸骨在 孤魂何所栖 1
2 筑国虽偏荒 山中有俊杰 5
3 赣江清拔贡 宦游湘与黔 9
4 迷恋藏书楼 眼观“盗御马” 13
5 苦心背字典 喜读梁任公 19
6 偕同黔中士子 沪上泛舟东渡 24
第二章 走出夜郎国留学在芳邻 24
7 学习日本语 跨进早稻田 28
8 课内与课外 相得复益彰 31
9 关注世界大事 泛论欧美改革 36
10 探索近代文学倡言妇女解放 42
第三章 加盟文学会 播种新文学 47
11 欲借文学形式 推动平民教育 47
12 舍弃仕途路 甘为窃火者 50
13 研究西方小说 溯源历史方法 58
14 一块敲门砖 蜚声在文坛 65
15 艺术为人生 文学大众化 71
第四章 定居大上海 开辟新天地 75
16 相知情笃厚 路途亦坎坷 75
17 受命编会刊 版面再革新 80
18 执教于神州险汲神秘井 87
19 建立新家庭 安居小庭园 92
20 逆浪送小舟 再现童心事 99
21 皓首欲穷经 誓死在青春 105
第五章 向往理想生活 思考读书著述 105
22 借鉴西方戏剧 推进群众艺术 111
23 戏说文坛逸话 揭示作家心灵 117
24 运用神话学 开启艺术窗 123
25 拿来农民文学 迎接世界潮流 132
第六章 以日本为师 学然后能胜 140
26 估量过高则怯 估量过低则骄 140
27 从文学生发 窥察民族性 147
28 政治有维新 文艺始复兴 156
29 战争突爆发 思潮徒改变 164
30 翻译为借鉴 欲求信达雅 176
第七章 翻译与著述 并驾又齐驱 176
31 小说叙往事 感伤话一场 183
32 随笔练小品“水沫”犹闪光 189
33 “茶话”非余兴 拳拳赤子心 195
34 “救国”遭斥责“声明”涤污白 206
第八章 跻身高等学府 革新大学教育 213
35 受聘复旦大学创办新闻学系 213
36 放眼于未来 建立新体制 219
37 文学新闻联姻培养两用人材 223
38 对待学生宽厚 教学严格要求 227
39 教学两相长桃李满天下 231
40 十年苦经营 瑜亮照神州 236
第九章 身处国难之危 肩负救亡之任 242
41 开放小草地 园丁倍辛勤 242
42 言林虽小品品质已增高 249
43 诗歌犹小品 救国声铿锵 256
44 夹板出奇文刺从蜜中来 262
45 夏夜闷难熬 漫笔遣暑消 270
46 非常时的作家非常时的作品 276
第十章 萧杀起秋风 救亡意气雄 282
47 哀悼鲁迅逝世创办《国民》周刊 282
48 任尔铁钳狠 笔舌坚且挺 288
49 爱国岂能罪抗争当奋力 294
50 芦沟起战火声援大文章 303
51 紧握手中枪 保卫大上海 310
第十一章 撤离大上海 建树大后方 318
52 香港贵阳重庆复旦回归大夏 318
53 未忍制倭奴 棋松满盘输 324
54 战时不草率 简陋更谨严 332
55 振兴筑文通 风格复迥异 340
第十二章 在艰难险阻中 作最后的拼搏 349
56 驻会参议员 直谏险罹祸 349
57 生离倍思念 死别尤痛惜 356
58 期待抗战胜利 盼大时代到来 361
59 身躯虽化尸骨 埋在活人心中 367
谢六逸年谱 375
谢六逸著译年表 439
后记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