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栽培养殖与加工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3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冉懋雄,周厚琼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089844X
  • 页数:1682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中医药学的伟大成就 1

一、概述 1

绪论 1

(三)中药与中药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2

(二)中药栽培养殖及加工的概念与意义 2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 6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与特点 6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8

(一)药用动物养殖的发展简史 9

三、药用动物养殖的发展简史与特点 9

(二)药用动物养殖的特点 10

四、中药生产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1

(三)因地制宜地推进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12

(二)努力探索建立中药生产新模式 12

(一)切实加强中药产业改革工作 12

(四)大力实施中药 名牌战略 13

(五)增强中药生产应用研究力度 15

上篇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17

上篇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17

第一章 药用植物栽培基础 17

第一章 药用植物栽培基础 17

二、我国自然环境概况 17

一、环境条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7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与环境条件 17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齐全 18

(二)气候类型多样、雨热同季显著 18

(三)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 19

(四)生物资源丰富、门类种属繁多 20

三、药用植物栽培与气候条件 21

(一)光照 21

(二)温度 23

(三)水分 25

(四)空气和风 25

四、药用植物栽培与土壤关系 26

(二)药用植物栽培对土壤条件的基本要求 27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27

(三)土壤的合理利用与改良 29

五、药用植物栽培与地势关系 31

一、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与优质丰产关系的重要意义 32

二、药用植物的生命周期与生长周期 33

(一)药用植物的生命周期 33

(二)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 34

三、药用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35

(一)药用植物的营养生长 35

(二)药用植物的生殖生长 36

四、药用植物的品质形成与影响因素 37

(一)药用植物的品质形成 37

(二)药用植物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39

五、药用植物的产量构成与影响因素 54

(一)药用植物产量与产量构成 54

(二)药用植物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56

一、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在中药生产中的重要性 61

第三节 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 61

二、引种驯化的目的与主要任务 62

三、引种驯化的前期准备阶段 62

(一)正确选定引种驯化品种 62

(二)掌握引种驯化所需资料与制定实施计划 63

四、引种驯化的基本方法 63

(一)风土驯化法 63

(二)杂交法 69

第四节 药用植物的繁殖方法与良种繁育 69

一、繁殖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别 69

二、有性繁殖 70

(一)基本概念 70

(二)有性繁殖的基本方法 71

三、无性繁殖 78

(一)基本概念 78

(二)无性繁殖的基本方法 78

四、良种繁育与优质高产 86

(一)选种 86

(二)育种 87

(三)良种繁育 95

第五节 肥料与合理施肥 96

一、肥料与药用植物生长的关系 96

(一)氮元素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97

(二)磷元素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97

(三)钾元素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97

(四)其他营养元素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 98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00

二、药物植物的营养吸收与土壤营养 102

(一)药用植物的营养吸收 102

(二)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 103

三、肥料的种类、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105

(一)农家肥料 105

(二)化学肥料 107

(三)细菌肥料 109

(四)微量元素肥料 109

四、合理施肥与优质高产 110

(一)施肥原则 110

(二)施肥特点 111

(三)施肥时期 111

(四)施肥方法 112

第六节 土壤耕作与田间管理 113

一、选地与合理利用土地 113

二、土壤耕作 114

三、田间管理 114

(一)苗期管理 115

(二)移栽与定植 115

(三)中耕、除草与培土 115

(四)灌溉与排水 116

(五)整枝与修剪 116

(六)摘蕾与打顶 116

(七)人工授粉与人工辅助授粉 117

(八)覆盖、遮荫与支架 117

第七节 常见病虫害防治 117

一、常见中药病害 117

(一)中药病害的基本概念 117

(二)中药病害的种类及其为害特点 118

二、常见中药虫害 118

(一)中药虫害的基本概念 118

(二)中药虫害的种类及其为害特点 118

三、中药栽培病虫害防治原则及措施 119

(一)防治原则 119

(二)防治措施 119

四、农药在中药上的合理使用与监测 123

(一)合理使用农药的重要性 123

(二)农药在中药上的合理使用 124

(三)农药在中药使用上的监测 127

第八节 植物激素与合理应用 131

一、植物激素在中药生产中的重要性 131

二、常用植物激素及其调节作用 132

(一)常用植物激素的种类与性质 132

(二)植物激素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133

三、植物激素的合理应用与前景 137

(一)正确处理植物激素和中药栽培技术措施的关系 137

(二)正确处理植物激素自身与环境间的影响因素 138

(三)注重多种植物激素的配合使用 138

(四)注意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毒危害 138

第二章 药用真菌培育技术 139

第一节 药用真菌培育的基本知识 139

一、真菌与药用真菌的概念 139

第二章 药用真菌培育技术 139

二、药用真菌培育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140

(一) 我国药用真菌应用历史与资原概况 140

(二)我国药用真菌培育历史与发展前景 140

三、药用真菌的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要求 141

(一)药用真菌的生活习性与生活史 141

(二)药用真菌的生理特点与生态环境要求 143

四、药用真菌的培育方法 145

(一)人工栽培 145

(二)发酵培育 146

第二节 药用真菌培育的基本设备与一般技术 146

一、药用真菌培育的基本设备 146

(一)原料加工设备与装瓶制袋及灭菌设备 146

(二)接种室与接种设备 147

(三)培养室与培养箱 147

(四)干燥设备与常用的玻璃器皿及其他设备 147

二、培养基的种类、组成与制备 147

(一)培养基的种类 147

(二)培养基的组成 148

(三)培养基的制备 149

三、消毒与灭菌 150

(一)干热灭菌 150

(二)湿热灭菌 150

(三)药物灭菌 150

(四)紫外线灭菌及其他灭菌法 150

四、菌种分离培养与保藏复壮 151

(一)菌种分离培养 151

(二)菌种保藏复壮 152

五、接种与培养 155

(一)接种 155

(二)培养 157

六、污染原因与综合防治 158

(一)污染原因探讨 158

(二)综合防治措施 159

第三章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60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 160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160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160

第三章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60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内容 162

(一)愈伤组织培养 162

(二)器官培养 163

(三)胚胎培养 164

(四)花药培养 165

(五)细胞培养 165

(六)原生质体培养 166

四、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益分析 166

(一)扩大植物组织的培养生产应用范围 166

(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167

(四)提高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 168

(五)提高有用次生产物的有效利用率 168

(三)提高试管苗的繁殖效率 168

第二节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设备与基本技术 169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设备 169

二、培养基与培养基的配制 169

(一)培养基 169

(二)培养基的配制 170

(三)几种常用培养基配方及其特点 171

三、培养材料的选择与消毒 174

(一)培养材料的选择 174

(二)培养材料的消毒 175

四、接种与培养 175

五、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防止 176

(一)褐变与褐变影响因素 176

(二)防止褐变措施 176

六、组织培养保存种质技术 177

(一)抑制细胞生长保存种质 177

(二)超低温保存种质 177

第三节 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 179

一、药用植物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应用 179

二、植物组织培养产生药效成分的应用 184

(一)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有用次生代谢产物 184

(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产生药效成分的因素 189

(三)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应用的问题与展望 200

第四章 无土栽培技术 204

第一节 无土栽培的基本知识 204

一、无土栽培的基本概念 204

二、无土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204

第四章 无土栽培技术 204

(一)根系的形态结构 206

(二)根系的功能 206

三、无土栽培与根系功能的关系 206

四、无土栽培的优点与效益分析 208

(一)无土栽培的优点 208

(二)无土栽培的效益分析 209

一、无土栽培的设置形式与类型 210

(一)无土栽培的设置形式分类 210

(二)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性能与选用处理 211

(三)无土栽培的栽培类型 213

二、无土栽培的营养液 214

(一)营养液的配制原则 214

(二)营养液的配制 215

(三)营养液的质量监测与管理 216

(一)光照及其调节管理 217

(二)温度及其调节管理 217

三、无土栽培的环境因素与管理 217

(三)湿度及其调节管理 218

四、无土栽培的病虫害防治 218

第三节 无土育苗技术 219

一、无土育苗的优点 219

二、无土育苗的基本设施 219

三、无土育苗的基质与营养液 220

四、无土育苗的培育过程与管理 220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采收、产地加工、炮制与保管技术 221

第一节 药用植物的合理采收 221

一、合理采收的重要意义 221

(一)合理采收与质量的相关性 221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采收、产地加工、炮制与保管技术 221

(二)合量采收与产量的相关性 222

二、各类植物药材的适时采收 223

(一)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3

(二)全草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3

(三)茎藤木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3

(四)皮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3

(五)叶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4

(六)花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4

(七)果实和种子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5

(八)树脂和液汁类药材的适时采收 225

三、药物植物的收获年限与采收方法 225

(一)药用植物的收获年限 225

(二)药用植物的采收方法 226

第二节 药用植物的产地加工技术 227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意义 227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意义 227

(二)产地加工的具体任务 227

二、产地加工的常用方法 228

(一)洗涤与清选 228

(二)修整与去皮 228

(三)蒸、煮、烫 229

(四)浸漂 229

(五)熏硫 229

(六)发汗 229

(七)干燥 230

(八)其他 232

第三节 植物药材的炮制技术 232

一、植物药材炮制的目的意义 232

(一) 去粗取精 232

(二)矫味矫臭 232

(三)转变性能 233

(四)增强疗效 233

(五)降低毒性 234

(六)利于调制 234

(七)利于贮运 234

二、植物药材炮制的常用方法 235

(一)净制 235

(二)切制 236

(三)炮炙 240

第四节 植物药材的保管技术 251

一、中药保管的重要意义 251

(一)保护药材品质 251

(二)保证药材数量 251

二、药材的包装技术 251

(一)药材包装的重要性 251

(二)药材包装的要求 252

(三)药材包装的种类 253

(四)药材包装的标记与标志 253

(五)药材包装的打包与捆扎 253

(一)药材储存的重要性 254

(二)影响药材质变的因素 254

三、药材的储存技术 254

(三)药材储存的变质现象 255

(四)药材储存的变质防治 256

(五)特殊药材的保管技术 258

(六)药材储存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发展前景 260

第六章 常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263

第一节 根及根茎类 263

1.人参 263

第六章 常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263

2.三七 269

3.三分三 274

4.大黄 276

5.山柰 280

6.山药 281

7.千年健 285

8.川牛膝 286

38.百部 289

9.川贝母 290

10.川明参 293

11.川芎 297

12.天冬 301

13.天南星 303

14.天麻 306

15.木香 311

16.太子参 313

17.太白贝母 316

18.丹参 318

19.牛膝 322

20.巴戟天 325

21.水半夏 330

22.玉竹 332

23.甘草 334

24.甘遂 338

25.龙胆 340

26.平贝母 344

27.北沙参 347

28.白及 350

29.白术 352

30.白芍 356

31.白芷 359

32.白前 362

33.玄参 365

34.半夏 369

35.地黄 374

36.西洋参 378

37.百合 383

39.当归 391

40.朱砂莲 395

41.伊贝母 397

42.延胡索 400

43.防风 407

44.红景天 411

45.麦冬 413

46.远志 416

47.苍术 419

48.赤芍 421

49.何首乌 425

50.羌活 426

51.附子 428

52.板蓝根(附:大青叶) 433

53.刺五加 435

54.郁金 438

55.明党参 441

56.知母 445

57.金荞麦 447

58.泽泻 449

59.南沙参 452

60.独活 454

61.贯众 456

62.前胡 458

63.姜 460

64.盾叶薯蓣 463

65.秦艽 466

66.桔梗 468

67.夏天无 471

68.柴胡(附:三岛柴胡) 473

69.党参 478

70.射干 482

71.徐长卿 484

72.高良姜 486

73.浙贝母 488

74.黄山药 492

75.黄芩 492

76.黄芪 498

77.黄连 502

78.黄独 506

79.黄精 508

80.常山 512

81.银柴胡 513

82.猫爪草 515

83.续断 517

84.萝芙木 520

85.葛根 522

86.紫草 524

87.紫菀 529

88.雷公藤 533

89.缬草 535

90.魔芋 538

第二节 全草类 541

1.山莨菪 541

2.广藿香 543

3.车前草(附:车前子) 546

4.长春花(附:小蔓长春花) 548

5.艾纳香 552

6.石斛 554

7.四棱筋骨草 557

8.仙鹤草 559

9.白屈菜 561

10 半边莲 562

11.半枝莲 563

12.肉苁蓉 565

13.灵香草 567

14.鸡骨草 569

15.青蒿 571

16.苦玄参 573

17.罗勒 575

18.金钱草 577

19.鱼腥草 578

20.泽兰 581

21.细辛 583

22.荆芥 586

23.香茅 588

24.香青兰 590

25.香薷 591

26.穿心莲 593

27.绞股蓝 596

28.铁角蕨 599

29.益母草 601

30.麻黄 603

31.颠茄草 606

32.薄荷 609

33.瞿麦 612

34.藿香 615

第三节 叶类 618

1.木芙蓉 618

2.毛花洋地黄 621

3.芦荟 624

4.罗布麻 626

5.肾茶 628

6.银杏叶(附:白果) 630

7.甜叶菊 634

8.番泻叶 636

第四节 皮类 639

1.肉桂(附:桂枝) 639

2.红豆杉 642

3.杜仲 645

4.牡丹皮 649

5.厚朴 652

6.秦皮 657

7.海桐皮 660

8.桑白皮(附:桑叶、桑枝) 662

9.黄柏 668

10.喜树 672

第五节 花类 675

1.丁香 675

2.西红花 677

3.红花 682

4.辛夷 685

5.玫瑰花 686

6.玫瑰茄 690

7.金莲花 692

8.金银花 694

9.洋金花 697

10.除虫菊 700

11.菊花 703

12.款冬花 707

13.槐花(附:槐角) 711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类 714

1.八角茴香 714

2.大枫子 716

3.山茱萸 719

4.川楝子 722

5.女贞子 725

6.小茴香 727

7.马钱子 730

8.无花果 732

9.天仙子 736

10.木瓜 738

11.王不留行 740

12.五味子 742

13.牛蒡子 745

14.乌梅 747

15.月见草 750

16.巴豆 751

17.白扁豆 753

18.瓜蒌(附: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 755

19.肉豆蔻 758

20.决明子 761

21.豆蔻 763

22.芡实 767

23.连翘 770

24.吴茱萸 771

25.佛手 774

26.沙苑子 777

27.沙棘 779

28.诃子 783

29.补骨脂 786

30.刺梨 788

31.郁李仁 793

32.罗汉果 797

33.使君子 802

34.金樱子 804

35.枳壳(附:枳实) 806

36.柏子仁(附:侧柏叶) 811

37.枙子 813

38.枸杞子(附:地皮骨) 817

39.胡芦巴 820

40.胡椒 822

41.荜茇 825

42.草果 827

43.砂仁 829

44.鸦胆子 834

45.胖大海 836

46.急性子(附:凤仙花) 839

47.莲子(附:莲子心、莲房、莲须等) 840

48.益智 845

49.蛇床子 848

50.猕猴桃 849

51.紫苏子(附:紫苏叶、紫苏梗) 855

52.蓖麻 860

53.榧子 862

54.槟榔 864

55.酸枣仁 869

56.蔓荆子 871

57.薏苡仁 874

58.覆盆子 879

第七节 藤木及树脂类 879

1.川木通 879

2.关木通 881

3.苏木 882

4.钩藤 885

5.檀香 887

6.儿茶 890

7.安息香 892

8.沉香 894

第八节 菌类及其他 897

1.云芝 897

2.冬虫夏草 899

3.竹荪 901

4.灵芝 905

5.香菇 910

6.茯苓 915

7.银耳 919

8.猪苓 924

9.密环菌 926

10.雷丸 929

11.猴头菇 930

12.五倍子 935

13.丝瓜络 937

14.海金沙 939

中篇 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942

第一章 药用动物养殖基础 942

中篇 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942

第一章 药用动物养殖基础 942

第一节 药用动物养殖与生态环境 942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942

二、药用动物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943

(一)森林生态系统 943

(二)草原生态系统 943

(三)淡水生态系统 943

(四)海洋生态系统 944

三、动物区系与地理分布 944

(一)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区划 945

(二)我国药用动物区系与地理分布 948

四、药用动物生活习性与习性调查 949

(一)食性调查研究 950

(二)生境调查研究 950

(三)行为调查研究 951

第二节 药用动物的引种与驯化 953

一、药用动物的引种 953

(一)引种的重要意义 953

(二)引种药用动物的捕捉 953

(三)引种药用动物的检疫与运输 954

二、药用动物的驯化 954

(一)驯化的重要意义 954

(二)药用动物驯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954

(三)药用动物驯化的具体措施 955

第三节 药用动物的饲养技术 957

一、药用动物的饲养特点与饲养方式 957

(一)药用动物的饲养特点 957

(二)药用动物的饲养方式 957

二、药用动物的饲料组成与饲料供给 958

(一)饲料作用与 食物链 958

(二)药用动物饲料的组成与供给 959

三、药用动物的饲养管理与注意事项 962

(一)饲养制度的建立与注意事项 962

(二)饲养管理的实施与注意事项 963

四、药用动物饲养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965

(一)饲养环境 965

(二)饲料营养 965

(三)自动系统 966

第四节 药用动物的繁殖与育种 967

一、药用动物的繁殖 967

(一)动物繁殖的外界影响因素 967

(二)繁殖过程的饲养管理工作 968

(三)提高药用动物繁殖效果的举措 969

二、药用动物的育种 971

(一)遗传基本规律 971

(二)个体变异规律 972

(三)质量遗传与数量遗传 973

(四)选择与配种 974

(五)交配 976

(六)培育 977

第五节 药用动物的疾病防治 977

一、药用动物常见疾病的分类与致病因素 977

(一)常见疾病分类 977

(二)常见致病因素 978

二、药用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978

(一)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978

(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979

(三)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979

第二章 药用动物捕收、产地加工、炮制与保管技术 980

第一节 药用动物的合理捕收 980

一、合理捕收的重要意义 980

第二章 药用动物捕收、产地加工、炮制与保管技术 980

二、药用动物的合理捕收 980

第二节 药用动物的产地加工技术 983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意义 983

二、产地加工的常用方法 983

第三节 动物药材的炮制技术 985

一、动物药材炮制的目的意义 985

二、动物药材炮制的常用方法 986

(一)净制 986

(二)切制 987

(三)炮炙 987

第四节 动物药材的保管技术 993

一、动物药材合理保管的重要性 993

二、常用动物药材的保管技术 993

(一)动物药材保管常见的变质现象 993

(二)常用动物药材的保管储藏 995

(三)动物药材保管储藏的新技术与新发展 996

第三章 常用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998

1.地龙 998

第三章 常用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998

2.全蝎 1003

3.牡蛎 1009

4.珍珠 1015

5.蜈蚣 1025

6.土鳖虫 1031

7.海马 1038

8.哈蟆油 1044

9.蟾酥 1050

10.鳖甲 1053

11.龟甲 1060

12.蛤蚧 1065

13.蕲蛇 1071

14.金钱白花蛇 1076

15.蝮蛇 1080

16.乌梢蛇 1084

17.乌骨鸡 1088

18.刺猬皮 1101

19.穿山甲 1106

20.熊胆 1110

21.水獭肝 1118

22.灵猫香 1120

23.麝香 1126

24.鹿茸 1139

25.牛黄 1155

26.羚羊角 1159

下篇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1167

第一章 中药有效成分与开发利用 1167

第一节 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167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有效成分 1167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有效成分的基本概念 1167

下篇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1167

第一章 中药有效成分与开发利用 1167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别与常见有效成分 1168

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相关性 1180

(一)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利于揭示中药奥秘,利于开发利用 1180

(二)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利于制定质量标准,利于实现标准化 1181

(三)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利于中药剂型改革,利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1182

(四)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利于扩大药源,利于寻找与开发新药 1182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法步骤 1183

一、根据用药实践实经验,确定研究中药品种 1183

二、通过药理实验研究,确定研究中药成分 1184

三、提取分离鉴定有效成分,进行临床前药理研究 1184

四、研究有效成分化学结构,制定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1184

五、研究有效成分开发利用,促进中药标准化与现代化 1184

第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预试验与鉴别原理 1186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预试验 1186

一、预试方法的选择 1186

(一)感官检查法 1186

第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预试验与鉴别原理 1186

(二)试管法与点滴法 1186

二.预试溶液的制备 1187

(一)水提取液 1187

(二)乙醇提取液 1187

(三)石油醚提取液 1188

三、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190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别反应及其理 1191

一、生物碱类 1191

(一)显色反应 1191

(二)沉淀反应 1193

二、皂甙类 1196

(一)显色反应 1196

(三)溶血试验 1198

三、黄酮甙类 1198

(一)显色反应 1198

(二)泡沫试验 1198

(二)荧光试验 1201

(一)显色反应 1202

四、醌类 1202

(二)荧光试验 1204

五、强心甙类 1204

(一)显色反应 1204

(二)荧光试验 1207

六、香豆素与内酯类 1208

(一)内酯化合物的开闭环反应 1208

(二)显色反应 1209

七、氰甙类 1210

(一)苦味酸钠反应 1210

(三)荧光试验 1210

(二)普鲁士蓝反应 1211

八、萜类与挥发油类 1211

(一)萜类的显色反应 1211

(二)挥发油类的检识 1212

九、酚类与鞣质类 1213

(一)显色反应 1213

(二)沉淀反应 1214

十、有机酸类 1216

(一)酸性检查 1216

(二)显色反应 1216

十一、糖类 1216

(一)显色反应 1216

(二)沉淀反应 1218

(三)α-去氧糖的特殊反应 1220

十二、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 1220

(二)多肽及蛋质显色反应 1222

(一)显色反应 1224

(三)蛋白质沉淀反应 1224

十三.甾体化合物类 1224

(二)纸层析与薄层层析 1225

十四、树脂类 1225

(一)酸性树脂的检识 1225

(二)中性树脂的检识 1225

第一节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前处理及其基本设备 1226

第三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 1226

一、净选与洗涤的基方法与设备 1226

(一)净选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26

第三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 1226

(二)洗涤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28

(一)自然干燥 1230

(二)人工干燥 1230

二、干燥的基本方法与设备 1230

三、切制与粉碎的基本方法与设备 1231

(一)切制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31

(二)粉碎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33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及其基本设备 1238

一、水蒸汽蒸馏提取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39

(一)基本原理 1239

(二)方法及设备 1239

(一)溶剂选择 1240

二、溶剂提取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40

(二)方法及设备 1242

三、升华提取的基本方法及其设备 1247

(一)基本原理 1247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技术及其基本设备 1248

(二)方法及设备 1248

一、系统溶剂分离技术 1249

(一)基本概念 1249

(二)基本原理 1249

(三)基本方法 1249

二、酸、碱溶剂系统分离技术 1250

(一)基本概念 1250

(二)基本原理 1250

(三)基本方法 1251

三、水提醇沉分离技术 1251

(一)基本概念 1251

(二)基本原理 1251

四、醇提水沉分离技术 1252

(一)基本概念 1252

(二)基本原理 1252

(三)基本方法 1252

(三)基本方法 1252

五、两相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1252

(一)基本概念 1252

(二)基本原理 1253

(三)溶剂选择 1253

(五)逆流连续萃取法 1254

(四)分次萃取法 1254

(六)逆流分配法 1256

(七)液滴逆流分配法 1256

(八)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56

(九)乳化及期防止 1259

六、结晶分离技术 1260

(一)基本概念 1260

(二)结晶原理 1260

(三)样品处理 1260

(五)结晶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261

(四)溶剂选择 1261

七、分馏分离技术 1262

(一)基本概念 1262

(二)分馏原理 1262

(四)分馏操作与技术要求 1263

(三)分馏柱理论板值测定 1263

八、铅盐沉淀分离技术 1264

(一)基本概念 1264

(二)沉淀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264

(一)基本概念 1266

(二)盐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266

十、透析分离技术 1266

九、盐析分离技术 1266

(一)基本概念 1266

(二)透析方法与电透析 1266

十一、层析分离技术 1267

(一)基本概念 1267

(二)基本原理与分类 1267

(三)薄层层析 1269

(四)柱层析 1279

(五)纸层析 1283

(六)离子交换层析 1285

(七)大孔吸附树脂层析 1293

(八)聚酰胺层析 1298

(九)疑胶层析 1301

(十)其他层析分离技术 1304

第四节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案设计的制定 1308

一、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 1308

二、明确研究方向与目的 1308

三、制定合理的提取分离方案 1308

(一)注意不同研究类型的可行性 1309

(二)注意提取分离方案的科学性 1309

(三)注意提取分离工作的阶段性 1310

四、重视提取分离条件的影响 1314

(一)光照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1314

(二)酸碱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1314

(三)溶剂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1315

(四)吸附剂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1315

第四章 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16

第一节 挥发油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16

一、概述 1316

(一)基本概念 1316

(二)分类与性质 1316

(三)主要用途 1317

第四章 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17

(一)常用提取方法 1318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318

(二)常用分离方法 1319

三、常用鉴定方法 1319

(一)常用定性方法 1319

(二)常用定量方法 1320

四实例 1320

一、概述 1325

(一)基本概念 1325

第二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25

(二)分类与性质 1326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329

(一)常用提取方法 1329

(三)主要用途 1329

(二)常用分离方法 1331

(一)常用定性方法 1333

三、常用鉴定方法 1333

(二)常用定量方法 1334

四、实例 1334

第三节 甙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51

一、概述 1351

(一)基本概念 1351

(二)分类与性质 1351

(三)主要用途 1364

二、皂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64

(一)皂甙的结构与分类 1364

(二)皂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373

(三)皂甙的提取与分离 1376

(四)实例 1380

三、黄酮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397

(一)黄酮甙类的结构与分类 1397

(二)黄酮甙类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00

(三)黄酮甙的提取与分离 1402

(四)实例 1408

四、蒽醌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18

(一)蒽醌甙类的结构与分类 1418

(二)蒽醌甙类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20

(三)蒽醌甙的提取与分离 1421

(四)实例 1422

(一)强心甙的结构与分类 1435

五、强心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35

(二)强心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40

(四)实例 1446

(一)香豆素甙的结构与分类 1455

(三)强心甙的提取与分离 1455

六、香豆素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55

(二)香豆素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58

(三)香豆素甙的提取与分离 1460

(四)实例 1461

七、氰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64

(一)氰甙的结构与分类 1465

(二)氰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66

(三)氰甙的提取与分离 1467

(四)实例 1468

八、酚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71

(一)酚甙的结构与分类 1471

(三)酚甙的提取与分离 1472

(二)酚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72

(四)实例 1473

九、硫甙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74

(二)硫甙的理化性质与鉴定方法 1475

(一)硫甙的结构与分类 1475

(三)硫甙的提取与分离 1476

(四)实例 1476

第四节 萜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78

一、概述 1478

(一)基本概念 1478

(二)分类与性质 1478

(三)主要用途 1479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479

(一)常用定性方法 1480

(二)常用定量方法 1480

三、常用鉴定方法 1480

四、实例 1480

(二)分类与性质 1485

(一)基本概念 1485

一、概述 1485

(三)主要用途 1485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485

(一)有机溶剂提取法 1485

酚类 1485

第五节 酚类及鞣质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85

(一)常用定性方法 1486

(二)常用定量方法 1486

三、常用鉴定方法 1486

四、实例 1486

(二)逆流分配提取与层离法 1486

鞣质类 1488

一、概述 1488

(一)基本概念 1488

(二)分类与性质 1488

(三)主要用途 1489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489

三、常用鉴定方法 1490

(一)常用定性方法 1490

(二)常用定量方法 1490

四、实例 1491

第六节 木脂素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92

一、概述 1492

(一)基本概念 1492

(二)分类与性质 1492

(三)主要用途 1494

(一)常用定性方法 1495

(二)常用定量方法 1495

三、常用鉴定方法 1495

四、实例 1495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495

一、概述 1499

(一)基本概念 1499

第七节 甜味质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499

(二)分类与性质 1499

(三)主要用途 1502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02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02

四、实例 1503

(二)分类与性质 1505

(一)基本概念 1505

(三)主要用途 1505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05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05

一、概述 1505

第八节 糖类及其衍生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05

(一)常用定性方法 1505

(二)常用和定量方法 1506

四、实例 1506

氨基酸类 1509

一、概述 1509

第九节 氨基酸及蛋白质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09

(一)基本概念 1509

(三)主要用途 1510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10

(二)分类与性质 1510

(一)溶剂法 1510

(二)离子交换法 1511

(三)层析法 1511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11

四、实例 1512

蛋白质类 1513

一、概述 1513

(一)基本概念 1513

(二)分类与性质 1513

(一)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 1514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14

(二)无机盐分级沉淀法 1514

(三)PH分级沉淀法 1514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14

(三)主要用途 1514

(一)常用定性方法 1514

(二)常用定量方法 1515

四、实例 1515

第十节 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16

一、概述 1516

(一)基本概述 1516

(三)主要用途 1517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17

(二)分类与性质 1517

(一)常用提取方法 1517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18

(一)常用定性方法 1518

(二)常用分离方法 1518

(二)常用定量方法 1518

四、实例 1519

第十一节 有机酸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21

一、概述 1521

(一)基本概念 1521

(二)分类与性质 1521

(三)主要用途 1522

(一)有机溶剂提取法 1523

(二)离子交换法 1523

二、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23

三、常用鉴定方法 1523

(一)常用定性方法 1523

(二)常用定量方法 1524

四、实例 1524

一、脂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25

(一)概述 1525

第十二节 其他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25

(二)分类与性质 1525

二、树脂类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526

(一)概述 1526

(四)常用鉴定方法 1526

(二)分类与性质 1526

(三)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26

(四)常用鉴定方法 1527

(三)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1527

附录 1529

1 其他栽培药用植物及药用真菌一览表 1529

附录 1529

2 药用植物种子采收贮藏及发芽率一览表 1562

3 农药通用名称和急性毒性 1587

4 农药剂型目录与国际代码系统 1596

5 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配制方法 1599

6 常用中药材常见仓贮害虫 1601

7 部分植物药有效成分名称(英文名)及其来源一览表 1607

8 对照品与对照药材 1641

9 试药、试液、指示剂与指示液、常用缓冲液、常用酸碱溶液稀释法及常用基准物 1643

10 参考文献 1651

1 中药中文名索引 1667

索引 1667

索引 1667

2 中药汉语拼音名索引 1671

3 拉丁学名索引 1675

(一)氨基酸显色反应 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