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鹏鸣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102327
  • 页数:6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概论 1

第一章 空气污染 1

第一节 污染来源 1

一 自然源 1

目录 1

二 人为源 2

第二节 空气污染的类型 2

一 还原型 2

二 氧化型 4

一 一次污染物 5

二 二次污染物 5

三 混合型 5

第三节 污染物分类 5

第四节 污染物的状态 6

一 气态和蒸气 6

二 气溶胶 6

参考文献 11

第二章 与空气监测有关的自然因素 12

第一节 天气因素 12

一 气象因素 12

二 气压系统与天气形势 21

一 山区地形的影响 22

第二节 地形条件 22

二 海陆风 23

三 城市效应 24

参考文献 28

第三章 空气质量标准及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29

第一节 空气质量标准 29

一 大气质量标准的分级 29

二 大气质量区的划分 29

一 国家排放标准 31

二 地方排放标准 31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标准 31

三 有关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31

三 基础方法标准 32

第三节 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32

一 气体与气溶胶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 32

二 放射性监测的强度和辐射量的表示方法 34

三 其它 35

参考文献 37

一 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监测布点法 38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38

第四章 布点及采样的一般原则 38

第二篇布点及采样 38

二 污染排放源对环境影响监测的布点法 41

三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 43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的采样布点 44

一 污染源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45

二 固定源监测的采样和采样点布置 49

三 流动源监测采样点的设置 53

参考文献 53

一 采样头 54

二 采样泵 54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 54

第五章 采样系统的组成 54

三 流量测量和控制装置 55

四 样品收集装置 62

五 连续自动采样系统 67

第二节 污染源监测采样系统的组成 69

一 采样装置 70

二 样品收集装置 73

三 冷凝和干燥装置 76

四 流量测量和控制装置 77

五 采样动力装置 78

六 气体状态参数测量装置 79

参考文献 82

第六章 ?粒物采样 83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 83

一 自然沉降物 83

二 总悬浮颗粒物 84

三 颗粒物的分级采样 88

四 可吸入颗粒物 91

一 固定源颗粒物 93

第二节 污染源颗粒物的采样 93

二 流动源颗粒物 101

参考文献 103

第七章 气体采样 104

第一节 环境空气的气体采样 104

一 直接法 104

二 富集法 105

三 无动力采样法 109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的采样 110

一 固定源气体 110

二 流动源气体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三篇 环境空气及污染源排气的监测方法 115

第八章 颗粒物的测定 115

第一节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 115

一 降尘量 115

二 降尘组分 116

第二节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17

一 总量 117

二 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 119

一 称重法 123

第三节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123

二 压电晶体差频法 124

三 β射线计数法 125

第四节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尘的测定 126

一 滤筒称重法(浓度法) 126

二 林格曼黑?法 127

第五节 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组分测定 129

一 金属组分 130

二 非金属组分 142

三 有机组分 150

参考文献 165

第九章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68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68

一 二氧化硫 168

二 气态酸污染指数 180

三 硫酸雾 181

四 大气硫酸盐化速率 182

五 硫化氢 185

六 硫醇 186

一 硫氧化物 187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187

二 硫化氢 190

三 硫醇 193

参考文献 196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197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197

一 氧化氮 197

二 氨 203

第二节 污染源排放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205

一 氧化氮 205

二 氨 210

三 氰化氢 212

参考文献 215

第十一章 环境空气中臭氧和总氧化物及光化学污染物的测定 216

第一节 臭氧及总氧化物测定 216

一 化学分析法 216

二 仪器分析法 217

第二节 过氧化氢的测定 221

一 化学分析法 221

二 物理分析法 221

第三节 脂肪醛的测定 222

一 甲醛 222

二 乙醛 226

三 丙烯醛 228

第四节 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测定 229

一 化学分析法 229

二 物理分析法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十二章 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232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232

一 一氧化碳 232

二 总碳氢化合物 235

一 —氧化碳 241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中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241

二 酚 243

三 苯 244

参考文献 246

第十三章 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 247

第一节 环境空气中含卤素化合物测定 247

一 氟化氢及氟化物 247

二 氯 250

三 有机含卤素化合物 251

一 氟化氢及氟化物 253

第二节 污染源排气中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 253

二 二氯 255

三 氯化氢 258

四 有机含卤素化合物 260

参考文献 269

第十四章 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271

第一节 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271

一 宇生放射性核素 271

二 原生放射性核素 271

第二节 放射性沉降物的测定 272

一 采样方法 272

三 人工放射性核素 272

二 测定方法 274

第三节 氡浓度的测定 281

一 瞬时采样测量 282

二 连续采样测量 286

三 时间累积测量 287

第四节 氡子体浓度的测定 289

一 三点法 289

三 五段法 290

二 三段法 290

四 α谱法 291

第五节 污染场所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的测定 291

一 衰变甄别法 292

二 α/β比值法 293

三 α/γ比值法 293

四 采样甄别法 294

参考文献 295

一 湿沉降的定义 297

二 湿沉降样品的收集 297

第一节 湿沉降的测定 297

第十五章 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的测定 297

三 湿沉降样品的测定 299

第二节 恶臭的测定 299

一 恶臭物质组分测定方法 299

二 官能实验 304

三 恶臭物质组分测定值与官能实验结果对照 307

第三节 石棉的测定 307

一 原理 308

二 操作步骤 308

三 电镜对石棉纤维的观察与计算 309

第四节 无机蒸气的测定 310

一 汞蒸气测定法 310

二 铅蒸气的测定法 311

三 砷蒸气的测定 313

第五节 有机蒸气的测定 316

一 气相色谱法 316

二 毛细管色谱法 318

第六节 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 320

一 沉降平板法 320

二 撞击平皿法 322

三 吸收管法 325

四 滤膜法 326

参考文献 327

第十六章 各项气象与天气因素的测定 329

第一节 地面气象因素的测定 329

一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方法 329

二 温度和湿度的测定方法 334

三 气压的测定方法 340

四 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347

五 太阳辐射的测定方法 349

六 水平能见度的测定方法 353

一 高空风向,风速的测定 356

第二节 高空风向、风速和气温垂直分布的测定 356

二 气温垂直分布的测定 360

参考文献 361

第十七章 大气污染遥测遥感 362

第一节 遥测 362

一 相关光谱仪遥测 362

二 激光器遥测 369

第二节 遥感 372

一 遥感的方式?法 372

二 遥感的应用 374

参考文献 375

第十八章 数据处理 376

第一节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 376

一、原始数据的检查和登记 376

第四篇 数据处理和模式计算 376

二 数据的分布与统计量计算 377

三 数据的统计分析 377

四 空气质量评价 377

第二节 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报表 378

一 采样点鉴定表 378

二 监测数据报表 378

一 频数分布 384

第三节 常用统计量 384

二 百分位数 386

三 均数与标准差 387

四 正态分布与正态性检验 390

五 对数正态分布 392

六 置信区间 393

七 移动平均值 394

第四节 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处理 394

一 污染物排放置的核算 394

二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量的计算 395

三 无组织排放量的估算 396

四 常用评价指标的计算 398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综合表示法 400

一 列表法 400

二 图示法 400

三 污染浓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419

四 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 423

第六节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 430

一 几种空气质量指数 430

二 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的选择 436

三 空气质量评价图的编制 438

参考文献 439

第十九章 常用大气扩散计算模式 440

第一节 高斯模式 440

一 高斯模式适用的条件 440

二 扩散方程 440

第二节 萨顿扩散模式 443

一 计算地面轴线浓度的公式 444

二 计算地面轴线最大浓度及其距离的公式 444

第三节 扩散参数的估算方法 444

一 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 445

二 其它稳定度分类法 446

三 布鲁克海文扩散参数系统 448

四 布里格斯扩散参数计算法 449

五 萨顿扩散系数计算法 449

六 计算浓度与取样时间的修正 450

第四节 烟气抬升的数值模式 450

一 霍兰德公式 451

二 布里格斯公式 452

四 康凯维公式 453

五 摩西和卡森公式 453

三 卢卡斯公式 453

六 博山克I式 454

参考文献 454

第五篇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455

第二十章 常规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455

第一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55

一 仪器设备的校准 455

二 空白值的测定 474

三 校准曲线计算因子的验证 476

四 质量控制图的应用 478

一 仪器设备的校准 483

二 标准气的配制与校准 483

第二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483

三 分析监测方法的统一和验证 500

四 实验室间协同监测 504

五 实验室间的质量考核 508

参考文献 512

第二十一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 514

第一节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和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514

一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 514

二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515

第二节 气体标准物质 518

一 气体标准物质分类 519

二 气体标准物质 520

三 气体标准的传递与追踪 525

第三节 气体流量测定的质量控制程序 525

一 动态校准器中流量测定装置的质量控制程序 525

二 大容量采样器中流量测定装置的质量控制程序 538

第四节气体标准物质传递和追踪的质量控制程序 549

一渗透管的质量控制程序 550

二 钢瓶气体的质量控制程序 558

三臭氧发生器的质量控制程序 564

一 一般原则 567

第五节监测仪器运行的质量控制程序 567

二 二氧化硫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 571

三 一氧化碳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 575

四氮氧化物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 579

五 臭氧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程序 586

第六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例行的质量控制 591

一监测仪器的零点和跨度飘移的例行检查 591

二飘移控制限的规定及相应采取的措施 592

三数据有效性的判定 594

四监测仪器参加系统运行所用的记录文件 596

一性能审核工作的一般原则 597

第七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 597

二性能审核工作的质量控制程序 599

三性能审核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601

第八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 607

一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 608

二系统主要设施的管理 608

三质量保证程序的执行 611

四维护检修制度的建立 612

五技术档案文件的管理 615

参考文献 617

总附表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