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选择 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国明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20054076
  • 页数:7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四篇,共二十七章。第一篇“绪论”,介绍了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发展、基本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第二篇为“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第三篇为“城乡生态建设”;第四篇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基本保证”,介绍了经济、科技、教育、法制、生态文化建设和国际合作等。

第一篇 绪论 3

第一章 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 3

第一节 生态经济问题及其时空分析 3

一、什么是生态经济问题 3

二、生态经济问题的时间分析 4

三、生态经济问题的空间分析 5

第二节 当代世界重大的生态经济问题 7

一、人口问题 8

二、资源问题 11

三、环境问题 13

四、发展问题 15

第三节 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与社会行动 17

一、国外的研究与社会行动 17

二、国内的研究与社会行动 22

第二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29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三大基本范畴 29

一、生态经济系统 30

二、生态经济平衡 31

三、生态经济效益 34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36

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点 36

二、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 39

三、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43

四、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产生的原因 47

第三节 解决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55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5

二、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进行生态技术创新 56

三、建立开放式经济系统,实现资源的地域优势互补 57

四、实行产业和区域生态化,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58

五、实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制度创新 5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6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 64

第三章 划时代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 6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66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69

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69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71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72

四、人类发展观的重大革命 7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77

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77

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78

三、《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特点 79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进展 80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82

一、重新思考国家的财富 82

二、3R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规范 86

三、从“用完就扔”社会到循环经济社会 89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 9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92

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接受 92

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9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97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7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8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00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 102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 104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105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107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路 108

一、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 109

二、三管齐下的生存国策 110

三、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 112

四、绿色取向的科技能力 113

五、共同运行的社会机制 114

第二篇 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19

第五章 人口问题与人力资源开发 119

第一节 人口问题是生态经济问题中头等重要的问题 120

一、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120

二、人口问题与生态经济平衡的密切关系 122

第二节 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24

一、人口数量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 124

二、人口素质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 127

三、人口结构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 131

一、坚持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35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135

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39

三、有关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若干对策 141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总论) 149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49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类型与特性 149

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54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57

一、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现状特征 157

二、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162

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165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65

二、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保证可持续性经济运行 167

第七章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69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 169

第二节 陆地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171

一、陆地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 171

二、陆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77

第三节 海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83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83

二、海洋资源的保护 186

一、土地资源的涵义 19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涵义、特点及作用 192

第八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192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93

三、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94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195

一、土地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95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98

第三节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对策 207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207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09

第九章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19

一、成矿条件与矿产资源潜力 220

第一节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220

二、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222

三、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的储量形势 225

四、下一世纪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226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29

第二节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33

一、进一步加强以找矿为中心的地质勘探工作 233

二、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234

三、加强对低品位矿产的开发利用 236

四、大力提高矿产资源两次利用率 237

五、大力开发替代矿产品 238

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239

七、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240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 243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 244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涵义 244

二、世界物种多样性概况 248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 25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丧失与保护对策 254

一、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25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所面临的威胁 257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258

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进展与展望 264

第十一章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267

第一节 保护森林资源的特殊重要意义 268

一、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68

二、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71

第二节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275

一、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275

二、中国森林资源特点 279

三、中国森林资源破坏的严重状况 283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287

一、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87

二、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的战略转移与林业经营模式 290

三、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 294

第十二章 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99

第一节 草地资源 299

一、中国草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299

二、草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04

第二节 中国草地生态经济现状分析 306

一、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306

二、草地生态经济现状和问题 310

三、问题的症结分析 316

一、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22

二、草地生态经济结构模式 322

第三节 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322

三、草地资源保护的生态经济对策 324

第十三章 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327

第一节 中国能源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27

一、能源的分类和结构 327

二、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331

第二节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37

一、加强能源开发规划与管理 337

二、节能工程 342

三、常规能源的清洁工程 343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44

一、生态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异同 352

第十四章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52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与价值 352

二、生态旅游的特殊价值 354

三、生态旅游--21世纪的热点 357

第二节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359

一、构成生态旅游的必要条件 359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 361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典型经验 363

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64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67

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367

二、旅游区域发展中的生态保护 372

三、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374

第十五章 环境恶化与防灾减灾 378

第一节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379

一、每况愈下的我国环境 379

二、天、地、人生态系统不协调 382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 385

一、生态环境安全越来越重要 385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对策 387

第三节 防灾减灾 390

一、灾害频频的神州大地 391

二、防灾减灾的对策 399

第三篇 城乡生态建设 407

第十六章 生态城市建设 407

第一节 中国城市现代化必须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407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 407

二、国内外城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生态经济分析 408

三、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416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417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417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419

一、日本北九州市 422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实例 422

二、大连市 423

三、上海市 425

第十七章 生态工业建设 427

第一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基石--产业生态学 428

一、产业生态学的兴起 428

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429

三、工业系统演化的生态学分析 431

第二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原则 433

第三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实施策略 434

一、实施清洁生产 435

二、工业代谢分析 439

三、环境生命周期评价 440

四、生命周期成本核算 442

五、产品系统生命周期设计 443

六、展望新的产业革命 445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446

一、环保产业的内涵和特点 446

二、发展环保产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448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450

第十八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454

第一节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454

一、垃圾质量:高速增长,成分变化 454

二、垃圾处理:混合收集,填埋为主 458

三、垃圾危机:占地围城,污染严重 460

第二节 世界垃圾革命的新趋势 462

一、垃圾危机引发的垃圾革命 462

二、垃圾革命的发展趋势 466

第三节 中国走出垃圾围城困境之路 471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 472

二、改革管理体制,走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473

三、依法管理,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法规体系 474

四、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垃圾产业发展 475

五、抓住两头,促进全过程实行“三化” 477

七、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卫意识 478

六、研究、开发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478

第十九章 生态农业的建设 481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481

一、持续农业是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481

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85

三、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持续农业的异同 488

四、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92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试点的经验 497

一、试点的基本情况 497

二、试点的基本特点 500

三、试点的主要经验 50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景 504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大生态农业体系 505

二、实现环境和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506

三、全面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507

四、发展绿色食品,实现“三效益”统一 508

第二十章 生态农业县建设 510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0

一、中国生态农业县的生态结构建设 511

二、中国生态农业县的经济结构建设 514

三、中国生态农业县的技术结构建设 515

四、中国生态农业县的主体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建设 517

一、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经验 519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经验和发展前景 519

二、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发展前景--农业生态工程 537

第二十一章 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 544

第一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回顾与现状 545

一、历史的回顾 545

二、现状 547

第二节 城乡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549

一、经济特征 549

二、生态特征 550

三、城乡生态经济特征 551

一、走乡村城市化和都市农业的道路 555

第三节 城乡复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对策 555

二、城乡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对策 557

第四节 小城镇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561

一、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561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分析和对策 563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 571

第二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 571

第一节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57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 571

二、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573

三、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578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581

第二节 建立综合的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 581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 584

三、建立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 587

第三节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和融资渠道 59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91

二、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93

三、利用外资必须有利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594

第二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 597

第一节 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597

一、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597

二、科学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先导地位 601

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学科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60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科学体系 604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 605

第三节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612

一、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发展趋势 612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体系 614

第四节 对“我国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61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挑战 618

二、促进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621

第二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 628

一、现有人才状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629

第一节 教育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证 629

二、可持续发展呼唤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632

第二节 教育是确立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手段 636

一、教育在确立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地位 636

二、教育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638

三、教育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播 641

第三节 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靠教育本身的改革创新 643

一、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44

二、调整教育结构层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646

三、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 647

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开放型教育方法 649

第二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 651

第一节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法律作用的扩展 651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的出现 651

二、立法领域进一步扩大 654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现状 656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656

二、可持续发展立法任重道远 65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法律的实施 661

一、法律实施是实现法律价值的途径 661

二、法律实施的现状 663

三、环境纠纷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 666

第四节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际合作 669

一、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活动 669

二、围绕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与斗争 671

三、国际环境侵权的责任 672

第二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 674

第一节 生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明智选择 674

一、人类当前的困境实质是一种文化危机 674

二、社会文化对于自然生态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676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相关理论 678

一、生态文化是工业文化的进步 678

二、生态文明--21世纪的主旋律 681

三、人类对于生态文化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683

第三节 关于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688

一、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差距 688

二、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 691

第二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696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697

一、世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仍,并有向广度,重度发展的趋势 697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影响和解决途径的全球性 699

第二节 国际合作的自然基础和社会有利条件 701

一、国际合作的自然基础 701

二、国际环境合作的经济社会因素 702

三、国际舆论和民间组织对国际合作的有力推动 703

四、为履行世界环发大会义务,各国在积极行动 705

第三节 国际环境合作中的矛盾和障碍 707

一、在环境与发展、环境责任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 707

二、在国家主权等问题上南北对峙,争论激烈 710

第四节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713

一、积极行动,履行国际义务 713

二、坚持原则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 714

三、加强国际合作,反对西方的“环境外交”,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716

主要参考文献 720

后记 735